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1723节

“呵,原来如此,这恐怕是先生误会了,其实,这也怪刘易没有说清楚,实际上,这首诗词并非刘易所作,这只是我小时候听见那老神仙时常在喝酒之时诵唱出来的诗词,刘易听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刘易倒也光棍,既然这水镜先生已经看出了有那么多的疑点,便干脆自己承认了不是自己所作,免得他又要寻根问底,刘易也不想为了掩饰而要编出更多的谎言。

“哦?”司马徽转头深深的看了一眼刘易,发现刘易的神色并无没点作伪,一脸坦然。

他不禁点了点头道:“好,很好,不错,想不到太子太傅还真有几分君子之态,如果太子太傅非要说那诗词是尔所作,怕太子太傅也难以一一为老夫解惑,如此,那就是沽名钓誉水人之辈了。”

凡是有大学问的人,他们一般都会在某些小节细节上非常较真,特别是牵涉到一些原则上的东西。这些人,对于盗取别人的文学成果,却硬要说是自己的那种人是非常厌恶的。盗版者,本来就是人人恶之,更何况是像司马徽这样的大隐士?

刘易幸好没有死鸡撑硬颈,没有在这个话题多加纠缠。

事实上,这个司马徽和庞德公都一样,他们自身虽然学识高绝,但都没有本点出仕之心。可是,他们不出仕,不代表着他们不关心天下事。事实上,荆襄学术派流,牵涉面很久,天文地理无所不容。几十年前的大天文学家张衡,他其实是属于天文星象学流派。

在这些大名士之中,如果不懂观星象,那么他们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名士。所以,不管是庞德公或是司马徽,都精通夜观星象,通过星象而分折天下大势。他们这些隐世名士,时常聚在一起,共同商讨一些天下大事,观天下之兴衰。

他们之间,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以天象而论,大汉气数已经尽,帝星微弱,摇摇欲坠,无可挽救。不止如此,天象纷乱,预示着天下大乱将至,此时,他们就算出仕为官,也起不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与其去做那些无用功,那还不如培养出一些在乱世之中可以拯救天下苍生的人才。

所以,对于他们的门下学子的去向是比较关心的,对于一些他们比较看好看重的门下学子,也会对他们有一些提点,点明他们应该投入谁的帐下为谁效力为妙。最明显不过的,就是小诸诸葛亮,实际上,刘备可是小诸内定了的主公,然后一众人物粉墨登场,把刘备引向小诸的草庐,让刘易主动去请小诸出山。

而这个突然冒起的刘易,却是他们没有从星象之中观察到,突然冒出来的家伙,近一段时间内。这司马徽观测到,天象似乎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和以前他们所看到的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他们观察到,帝星微弱欲坠,而天象众星闪耀,这是预视着汉室衰落,群雄并起之兆。一旦帝星坠毁,则就表示天下大乱即至,雄群并起以决定天下谁属。

当然,天象千变万化,这些大隐名士暂时也就只能看到这么多,他们还看不出再过几十年后的事。他们也只能够根据天象异变,而推测得到近几年来将有可能发生的事。

可是,让司马徽感到惊奇的是,不及前,在微弱帝星的旁边,突然闪亮了一颗天星,这颗星,本来只是极其微小的,却不知道为何,突然星光大亮,把原来微弱的帝星都映照得明亮了不少。而原本冲撞帝星的一些辰星,似也有受那闪亮天星所威逼,暗弱了许多。

司马徽一时参悟不透这种星象是何意,便欲到荆襄再访好友,和他们共同参详星象。

不过,他出门的时候,却又突然观测到,那闪亮天星忽的似又有点远离了紫微帝星,往南方移动,而帝星却又显得更加的微弱了,帝星四周的星群,也大发光华,把帝星映掩得似有若无。

而也不知道是不是碰巧,司马徽在何真的家里,再听到了不少有关于刘易的事,天马行空的他,情不自禁的就想到了那颗闪亮天星是否和刘易有关系。

紫微帝星之旁,突然闪出来的一颗天星,这和皇帝的身边,突然多了一个皇弟是否有联系?还有,这刘易不正是往南方移动么?他一动,那颗闪亮天星也随之而动?这也太巧了吧?所以,司马徽就想到,如果那颗闪亮天星万一真的是代表着刘易的话,那么这又是什么的意思呢?或者,这刘易也是今后群雄当中的一个?

司马徽这样想,于是便就刘易说出来的那首诗词来试探一下刘易,试探一下刘易是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如果,他觉得刘易是那些不堪扶助的人的话,那么就会给戏志才及荀,劝阻他们辅助刘易。

呵呵,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不会眼看着门下弟子从了不成器之主,适当的提点,还是必须的。不过,看样子,司马徽对刘易的第一印象还不错。

“先生谬赞了,说实在,小子未曾正正式式的读书念字,又怎么可能作得出诗词来?不要说这些,就是太子太傅,也请先生不要再如此叫了,还是直呼小子的名字吧。在先生的面前,小子又岂敢以太子太傅自居?再说,刘易才疏学浅,本就没有资格做那什么的太子太傅,其实,这也是被人赶鸭子上架罢了,推却不开,只好硬着头皮应了下来。”刘易还真的不敢在这些隐世大名士的面前搬弄学问,所以,干脆就把话说开了,免得一会这个水镜先生又要问自己一些当代学术上的问题,那些,自己可以两黑一摸黑,什么都不知道不清楚,更不了解啊,把话先说开了,免得自己在这个大名士的面前丢脸,尤其是在那个似乎很冷傲的司马如烟的面前。

“呵呵,那就叫你小哥吧,咱们正如小哥所说的,萍水相逢,也算是缘分了。”司马徽如此,也就改口叫刘易做小哥。

司马徽说着,又渡步回来,坐回了案桌之后,对刘易道:“另外,老夫还有些问题想向小哥你请教的。”

“请教不敢,有什么指教请先生示下。”刘易端坐着正了正身子道。不过,刘易这才发现,因为刚才这似乎连走路都难以走动,要人扶着才可以走动的水镜先生,他在这时候居然可以行走自如?所以,说着间刘易不禁瞟了两眼他的双腿。

“别奇怪,老夫这腿没事,根本就没伤,别看老夫只是一老书生,可是也同样勤于练体、略通剑道的。”司马徽自然也看到了刘易的目光,解释道:“从马上摔下来,是老夫故意的,那何苗,看小女体美,领着一群人欲要诸多纠缠,可是他竟然不知道老夫的是谁,和他也说不明,老夫又不欲仗剑溅血,只好装作摔伤,虚与蛇委先随他们回何家再作打算。老夫也听人说过,何真虽为国丈,但其人倒也不是太过蛮野,到了何家,他听到老夫便是水镜先生,也不敢怠慢,以礼相待。那何苗,似乎也不敢在家里表现出他的本色,如此,我和小女才可安然。”

“哦,原来如此。”刘易一听才明白,原来是这样啊,也难怪,要不然,水镜先生又怎么会和何真拉得上关系?想到水镜先生对何苗明赞实贬的那一翻话,刘易不禁也笑了起来道:“呵呵,难怪先生刚才要对何苗说那一翻话了。”

“嗯,何苗表里不一,他在宛城,也颇有恶名,平时欺男霸女的事没少做,只是,何真还被蒙在鼓里,因为何苗回到家里,就是一副乖孩子的样子,何苗和其只长何进交恶,以及何真和何进的嫌隙,也都是因为何苗的关系……呃,人家的家事,老夫也是听一些朋友论及,不多说了。”司马徽摆了摆手道。

“哼,如果不是爹你拦着,女儿就要了那何苗的小命!”司马如烟在此时突然冷哼了一声道。

刘易还是第一次完整的听到她的说话,发现她的嗓音听似冰冷,但却清脆珠润,很好听。

司马徽微瞪了一眼司马如烟,似不满的道:“要不是你非要跟来,还要学你娘藏头遮脸的,会引来那些浪荡子?练剑是为了锻练体魄,不是让你去杀人,还有,你一个女儿家,别动不动就开口说杀人。”

“哎呀,爹!谁藏头遮脸了?女儿也不想多这么一个累赘,要不是娘……那女儿拿下脸上的纱巾?”司马如烟语气突的一变,竟然不再是刚才的冷冰冰的语气,而是带着几分娇痴的样子。

司马徽瞥了一瞥刘易,然后微摇了一下头道:“好了,别闹了,如果你拿下来了,让你娘知道了还不要了我的老命,你出去透透气,我和太子太傅说说话。”

“刘小哥,让你见笑了,小女一向刁蛮,都是让她娘宠惯了。”司马徽转脸对刘易道:“有一事我不太明白的,老夫听戏志才的书信上说,现在有很多有心之士,都围绕着清君侧、整朝纲、振兴大汉等事在奔波努力,可是,你却是反其道而行?按你自己所说的,先稳足,再清君侧,这事要如何进行?又如何振兴大汉?”

刘易就知道,和这些文人名士待在一起,就少不了又要高谈阔论一翻。一般的文人,待在一起,如果是盛世,自然是谈论风花雪月,但若是乱世,刚大多都是谈论什么国家百姓,通过这些谈论,舒发他们心中什么救国救民之志,当然,一般人文人,所说的都是一些空话,就像如今,大汉所流行的,动不动就说清君侧、振朝纲的话题,在刘易看来,这就是一句空话口号,其中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话谁都会说,可是谁又有一个真正的实施方案?谁能有一个最终可以成功的切实方案?

没有,就算有,都是一些不着边际,起不到真正作用的计划举动。

不过,这司马徽却不是一般的文人,而是一个超级隐士,和他谈话,不能像和一般的文人那样,随便的喊几句口号,应者附从之便云集。

所以,司马徽问到,刘易还是认真的想了想,然后才道:“说实在的,小子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或者说,连一个平民百姓也不如,只是一个无父无母的流浪儿,也由于没有正正式式的读过书学过字。刘易还真的说不出一些什么的大道理来。”

刘易顿了顿再道:“不知道先生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嗯?”司马徽凝视看着刘易疑问。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刘易用有点激昂又有点深沉的语调,用富有感情的深痛语气念出了元朝张养浩一首诗中最后的一句诗句。

……

第三百九十二章 司马如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刘易的这一句话一说出口,司马徽便目放奇光,紧紧的盯着刘易,连带那想移身出去的司马如烟,也目泛异彩,重又坐了回去。

这一句话,看似是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可是,却能一针见血的道出了刘易的见地。并且,又能从刘易的语气当中,感受得到刘易的那种对百姓苦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的悲痛情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些更深刻层次的寓意。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震鸣,振聋发聩。

刘易见这司马父女都眼带异常的看着自己,便接着说道:“其实,小子并无大志,也没有诸位名士或是清流人士的那种高尚情怀,所以,对刘易来说,根本就没有那种什么的清君侧、振朝纲的志向情操。说句话不怕先生见笑的话,刘易当初见到戏志才先生的时候,他们几个大人正在一起谈论着这些事,而小子一时忍不住心中的感想,才会大放阙词。再说一句似乎是有点大逆不道的话,刘易,只是一个流浪儿,根本就不明白他们所说的什么清君侧、振朝纲。小子从小到大,都是在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靠东乞西讨过活,对于百姓的苦,刘易有着非常深刻深切的感受。所以,清不清君侧,振不振朝纲,与刘易何干?”

司马徽见刘易的神态由激昂沉痛到现在的自我菲薄,甚至乎有点悲观。他不由打断了刘易的说话道:“呵,刘小哥,正因为百姓苦,所以才要立志铲除奸佞。以正君上视听,让其行振民之仁政,只有大汉兴,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最少,也总比大汉亡百姓苦来得更好吧?”

刘易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司马徽所说的话,因为,除了兴百百苦,亡百姓苦这句警世名言之外。还有一句宁作太平犬,莫作乱世人这样的话。在太平盛世,百姓纵苦。也不及乱世的百姓朝不保夕来得更苦。

刘易说道:“其实我跟先生说这句话,就是想说,正因为我刘易知道百姓的苦,对于百姓的这种苦有着深刻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我刘易没有能力做到先生以及许多名士所说的清君侧、振朝纲的事时,我刘易也仅能在能力所及的份上,尽可能的救助一些困苦的百姓。尽刘易的能力,让一些百姓可以更好的活下去。这对于刘易来说,可以直接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这岂不是比那个清君侧振朝纲更有意义吗?”

“当然。如今的世道,想让那些苦难百姓过上好生活可不容易。”刘易不待司马徽说话,接着道:“就拿现在流落到洛阳的流民来说吧,他们都是一些没有办法才流落到洛阳求生计的百姓,他们的家早就毁了,家乡也回不去了。退一万步来说,我刘易可以倾尽所有,资助他们各自回自己的家乡重建家园。让他们在短期之内可以自力更生,可是。这天灾不断,贼寇丛生的世道。他们又能在各自的家乡安生几天?我想。不用多久,他们怕又要流落他乡。如此,刘易觉得,就有必要把他们集中起来,把这些来自大汉五湖四海的流民集中起来救济,再集中帮助他们觅地安居,助他们恢复生产。好了,既然是集中起来的,那么就必须要有管理了。如此一来,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机会。就像戏志才先生,他现在虽然并不是真正的朝庭官员,可是他却能在涿郡涿县管治上十万的百姓。而管治这些百姓,那么就必须要像正常的官府那样,要有处理一般事务相当于官府衙门的职能机构,同样,也得要有军队来保护这些百姓,保护他们不用再受到那些山贼强盗的迫害,在受到天灾之时,也可以有效的统一进行抗灾互救。纵上所述,如果做好了,就等于有了一个稳足的先决条件,因为戏志才先生所管治的十万百姓以及他所辖之下的类同于官府的一个职能机构,却是一个更纯粹清廉的,为了大汉百姓服务的职能机构,和一般的官府有很大的分别,却又和官府互不统属,不受官府控制。也就是说,不受朝中的奸佞控制,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如果有更多像戏志才先生管治之下的职能机构,如果每一个管治者都是怀着同一个目的,怀着清君侧、振兴大汉的目的,那么,到时候就可以互相联合起来,武将铲除朝中奸佞,清净皇上视听,如此,奸佞一除,朝纲便可得到重整,此时,大汉各地**的官员,腐烂的官府,便可撤免并弃,把像戏志才先生这样的有才华才能又忠直清明这样的人才正式命名为官员,如果是完全腐烂了的官府,则干脆让像戏志才先生治下的职能机构取蒂原来的官府,让这样更精练清廉的职能机构代替原来的官府治理地方。这个,就是刘易目前所能够想到的。如何先稳足,再谈清君侧,振兴大汉的总体计划。”

还真的是一翻长编大论了,刘易自己说得都有点口干,连连的喝了几杯酒润喉。

刘易说的这一翻话,够这对父女消化一会了,对于像司马徽这些的大隐士,他们的学识是相当丰富的,跟他们说一些假大空不切实际的话,他们必然会看不起刘易。看不起刘易,必然就不会辅助刘易。刘易现在不求这个司马徽本人为自己效力,却也希望在他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一点的印象,以其他今后推荐他的学生来投效自己。

说实在,有这个司马徽的一句话,只要他一句话,可能就会有许多文人谋士自己找上门来投效。这比自己东寻西找,高呼大喊也难以寻到收服到一个文人谋士好得多了。

首节上一节1723/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