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68节

  而刘继恩的反应,引得军中的有识之士叹息连连。

  刘继恩本以为进入帅帐后,应当是可以睡一个好觉了。

  不料他还没睡下多久,帅帐外就响起了卢赞焦急的催促声。

  阵阵催促声,将刘继恩从“荣登大宝”的美梦中惊醒。

  见被打搅了好梦,刘继恩下意识就想对着帐外申斥一番。

  然在意识到催促的人是卢赞后,刘继恩硬生生的压下了怒气。

  卢赞是刘的女婿,按辈分的话,他还得称呼卢赞一句姑父。

  无奈之下,刘继恩命人掌灯将卢赞带入帐内。

  外间的天色,已漆黑无比。

  帐内的些许烛光,不足以照亮整座帅帐。

  烛光闪烁下,卢赞入帐时的脸色明暗交闪,竟显得有些诡异。

  在诡异气氛的烘托下,卢赞接下来的话,天然带上了几分沉重:

  “殿下,快随臣出去看看。”

  焦急、不安。

  除去这些情绪外,刘继恩还从卢赞的语气中,听出了些许惧怕意味。

  发生何事了?

  刚刚睡醒的刘继恩,脑袋还有些懵懵的。

  然卢赞的欲言又止,让刘继恩渐渐反应过来,帐外可能发生了一件大事。

  否则一向稳重的卢赞,不会深夜贸然打扰。

  意识到这一点后,刘继恩先是披上了一件昂贵的披风,而后示意卢赞带路。

  跟在卢赞身后,刘继恩很快就来到了一处望台下。

  刚走出帅帐外时,刘继恩就察觉到了一些异常。

  大营外,似有光亮若隐若现。

  是远处的山林着了山火吗?

  由于夜色漆黑,加之营内的防御设施遮挡住视线,刘继恩只能暂时这么猜测。

  要想得知真相,唯有上得那望台。

  在心中的好奇下,刘继恩登台的速度明显快了些。

  当刘继恩来到望台上后,他发现台上早就聚集着一些将领。

  将领们见刘继恩到来,纷纷面色沉重的让到一旁。

  这让刘继恩顺利的来到望台边沿。

  而当身前再无遮挡后,眼中浮现的一幕,直接惊的刘继恩张大了嘴巴。

  整片天空的底色,是黑到深沉的墨色。

  而在那可吞噬一切的浓厚墨色下,却有着缕缕火光不断迸现。

  缕缕火光在夜色下串联成线,并联成带。

  远处的太行峰峦在火光中隐隐现出轮廓,山脉忽高忽低,或陡峭或平缓。

  炽热光带顺着太行那复杂轮廓绵延起伏,宛若一条骤然苏醒的火龙,正在某位神灵的召唤下,出现在这人世间。

  不论道路如何曲折,那条刚刚苏醒的火龙,正张舞着身体朝着数里外的一处奔去。

  观火龙去向,好似那位召唤它现世的神灵,就身处那处。

  而那处是宋军大营所在!

  “这,这”

  初见这震撼一幕,从未领兵过的刘继恩,忍不住结巴起来。

  在刘继恩思绪混乱之际,他身后的一位将领,面容凝重的说出了他的推测:

  “也许是宋军的援军到了。”

  这一声推测,就像一声惊雷般在耳边炸响,将刘继恩震了个七荤八素。

  虽说有着夜色的遮掩,让这位宿将的语气无法十分肯定。

  可凡是参加过夜间行军的将领,对这一幕都不会陌生。

  那每一点火光下,都可能会是一位来援的宋军。

  而望台上,何止那位将领怀抱凝重的情绪?

  见刘继恩久久未下达指令,心中尚存些许侥幸的将领们齐齐建议道:

  “请殿下多派斥候探查宋军残留火灶。”

  通过火灶的数量,去大致推断敌军的人数,对当世将领来说等于常识。

  面对着诸多将领的齐齐建议,刘继恩茫然的点了点头。

  曹彬手中捧着一束火把,正走在绵延火龙队伍中的最前方。

  从曹彬的视角看去,他身后的宋军称不上多。

  走着走着,曹彬就想起了赵德秀交给他的任务。

  “多召精壮民夫,兼以部分正兵,多取柴薪,两束一聚,相去十步,纵横成行,趁夜而出,火燃而归!”

  初听赵德秀这一吩咐时,曹彬便知晓了他的用意是什么。

  “聚火成龙,状军声势。”

  身为当事人,曹彬自能看清这一疑阵。

  可那些深处大营内的汉军诸将呢?

  曹彬自问若是他处在刘继恩的位置上,惊闻夜间有行军长龙汇入宋营中,心中都难免会大生疑虑。

  疑虑一生,为安全计,刘继恩定会派人进一步探查宋军虚实。

  而最快最直接,能大致判断出宋军人数的办法唯有一个观火灶之数。

  一想到这一点,曹彬的脸上就不由得露出笑容。

  郡侯用计,还真是环环相扣呀!

  古有乡歌响楚营,今有火龙动太行,这么一想想,曹彬渐渐觉得成为“澶州党”貌似并不是一件坏事。

  昨夜太行山下火龙现世之事,是诸多汉将亲眼所见。

  这意味着,这一件事将会快速蔓延至整座汉军大营,事实亦是如此。

  当越来越多的北汉士卒,得知宋军可能得到强援后,他们的士气变得愈发低沉起来。

  仅仅是个可能,就已对北汉军的士气造成影响。

  若这一可能在后续得到进一步证实,北汉军的军心将可能直接跌至谷底。

  在心中的不安情绪下,数万北汉军再次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北汉军一动,收到情报的赵德秀,打算亲率数千宋军继续追击北汉军。

  而离开宋军大营前,赵德秀决定让曹彬负责留下。

  “吾离营后,务必广设旌旗,多扬烟尘。”

  得到赵德秀的吩咐后,曹彬恭敬领命。

  曹彬的领命,让赵德秀再无后顾之忧。

第86章 致命错误

  为一探宋军究竟,刘继恩在率军离开前,于上党城外留下了一队斥候。

  按照刘继恩的吩咐,这队斥候应当尾随在宋军后,择机探查一番宋军的火灶数。

  隐在树林中的汉军斥候,目睹着大量宋军精神抖擞的开拔。

  而宋军开拔后,那座昨日刚建好的宋军大营,并未被舍弃。

  当遥望着壮阔的营门被重新关上后,汉军斥候的脸上尽显凝重。

  一个不妙的推断浮现在他们心中。

  为进一步证明心中的推断,汉军斥候们从树林中驾马奔驰而出,游曳在宋军大营周围探查。

  大营周围时有宋军斥候巡视,这让汉军斥候无法离宋军大营太近。

  然在一定的距离内,汉军斥候足以观察到许多军情。

  从汉军斥候的视角望去,只见宋军大营内旗帜林立,宛如星罗棋布。

  而大营的正中方向,亦时有大片烟尘浮起,好似有大量军士正在操练。

  冒着危险离得再近一些后,宋军大营内传来的金鼓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宋军大营内的诸多“磨刀霍霍”之象,汇聚在一起,愈发映证着一件事实。

  在探查完宋军大营后,汉军斥候们带着担忧的心情,驱马朝着前方宋军追去。

  数千宋军在赵德秀的率领下,跟着数万汉军一路北上。

  在行军的路途中,宋军走走停停留下了几座营帐废址。

  那些营帐废址,随后便迎来了汉军斥候的观察。

  第一次观察宋营废址时,汉军斥候便有了个初步推测:

  宋军的正兵大致在四千上下。

  可身为经验丰富的斥候,他们知道仅凭一次的观察,是不足以判断出实情的。

  按当世通例,不算辅兵民夫的话,每一面灶台大约可为5-10位正兵提供饭食。

  之所以同样一面灶台,供给的士兵人数有时会有明显的差距,并不是每人的饭量相差太大,而是乱世中军粮宝贵。

  为节约军粮,通常在军队行军时,将领不会给予每位士兵太多口粮。

  如此一来,一面火灶制造的口粮大约可供10位正兵食用。

  而随着战争态势的变化,为了使士卒卖命,让士卒吃饱是第一要务。

  在这原因下,哪怕军队人数并未有变化,但军中的火灶数就会明显增加。

  要懂得判断火灶增减的趋势,才能对敌军的野战兵力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

  丰富的经验,让汉军斥候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观察着宋军的废弃营垒。

  当再次站在一处废弃宋营中,望着身前密密麻麻的火灶数时,汉军斥候们纷纷不寒而栗。

首节上一节68/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