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50节

  往日中李利仰仗着与李筠的关系,借着壶关是军事重地的由头,没少盘剥过潞州诸县。

  李利的跋扈恶名,在潞州可是响当当的。

  而随着那十数骑距离长子县越来越近,哨兵在几番努力聚焦下,终于大致看清了他们的装扮。

  十数骑中为首的那人,正高举着一面鎏金战旗,战旗在日光的照耀下显得亮眼异常。

  当看清了战旗上的字样后,哨兵脸上露出了惊惧之色。

  不可置信的他,连续用力抹了好几下眼睛,当意识到所见并非虚妄后,他连忙敲响手中的铜锣。

  “敌袭!敌袭!”

  尖锐的铜锣声混杂着哨兵的颤抖喊声,惊得许多挤在阴凉下的县兵纷纷回到岗位上。

  下一刻,城上多箭乱发,想以此逼退快速靠近的宋军骑兵。

  由于心中的慌乱,城上射出的箭矢有气无力,准度缺失,还没飞出多远就统统掉落在地,对城下的十数骑宋军造不成丁点伤害。

  因并非是为了攻城,十数骑宋军在离城墙数十步外停下。

  勒住缰绳的宋军骑兵,见到从城上射下的稀稀拉拉的箭矢后,他们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

  这猖狂的笑声宛若夺命的铃声般,引得城墙上的县兵又是一阵慌乱不已。

  当为首的那名宋军骑兵站定后,他手中战旗上的威武“宋”字,在日光下显得熠熠生辉,刺的城上县兵眼疼。

  自李筠决意起兵反宋后,他便下令属地内的各城,各部队重新换上“周”旗。

  有李筠的严令在,无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违令出行。

  基于以上的事实,城下这支骑兵小队的由来,已然是不难猜测。

  但就是这一点判断,让长子县县兵们感到愈发惊疑,长子县位于潞州腹地,宋军是怎么进来的!

  难道?

  在城上的县兵心中惊疑不定时,听到消息的县令领着县尉奔上城来。

  哪怕是一县之首,当长子县令看到城外那堂而皇之的宋字战旗后,他心中的疑惧情绪亦在心中剧烈翻滚着。

  为首的宋军骑兵,见一县令打扮的人上城墙后,他便取下背上强弓。

  在将一物绑缚在箭矢上后,“嗖”的一声那支箭矢就朝着城上飞射而去。

  因他有意控制着力道,那支箭矢在飞上城墙后便失力掉落在地。

  一旁的县尉见落地的箭矢上,绑着一疑似文书的物件,他壮着胆子取来递给县令看。

  长子县令颤抖着双手展开了手中的文书,当看到文书上的内容时,长子县令身形颤抖差点站不住。

  这封的确是任命文书,而且是属于李利的!

  为进一步瓦解城上人的心志,为首的宋军骑兵打开木盒,并以手中长刀刀尖挑起李利首级。

  刀身上尚沾染着杀敌的血迹,而刀尖上的首级面容畏惧,一副求饶状。

  同为一地主政,往日长子县令是见过李利的。

  尽管距离有些远,影响了他的一些视力,可七八分像的面容加上刚才那封文书,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已清晰的浮现在长子县令心中。

  “壶关,壶关丢了!”

  这一刻长子县令再也压制不住心中惊惧,扑通一声,他的身躯跌倒在地。

  壶关一丢,长党再无屏障,还能守多久?

  县令都如此作态,更何况其他县兵。

  许多县兵不知什么军略上的事,但他们却知李利往日的骄横姿态。

  一想到那么骄横的一位“悍将”,都这么悄无声息死在宋军手中,若宋军拨兵北上,那他们怎么挡得住?

  畏惧不安的情绪,瞬间弥漫在每位县兵的心头,城墙上响起了许多兵器落地的声音。

  兵器落地的声响传到城下,让下方的宋军骑兵骄傲的抬起了头颅。

  “澶州防御使已攻下壶关,李筠败亡在即,望尔等不要再助纣为虐。

  否则李利之下场,便是尔等血鉴。

  勿谓言之不预也!”

  说完这番话后,十数骑宋军拨马离去,只留下长子城上的众人,徒徒忍受着内心恐惧的煎熬。

  澶州防御使!

  心中越恐惧,这五个字在长子县令心中的烙印就越深。

  而在接下来的数日间,李利的首级辗转于潞州腹地数个县城外。

  这让潞州各县,都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恐慌中。

  虽暂时还不知澶州防御使是谁,但潞州各县都知道,那位澶州防御使给他们送来的哪里是一个首级?

  那是一把悬在他们头上的斩马刀,随时会伴着滚烫日光落下!

  数日后,长党县内的节度使府内。

  一道悲凉的哭泣声,在府内的大堂响起。

  负责留守的李守节,正对着堂内几案上的李利首级放声大哭。

  在那十数骑宋军完成“传首诸县”的任务后,他们才姗姗来迟到上党城外。

  十数骑宋军的到来,很快引起了上党守军的注意。

  而在留下盛放李利首级的木盒后,宋军骑兵们很快就退去。

  就这样,这一颗在潞州腹地环游了一圈的首级,最后被上党守军送到李守节手中。

  听着李守节的哭泣声,一旁的从事闾丘仲卿连连叹气。

  那赵德秀都快打上门来了,这时候不思考退敌之计,怎能先沉浸在个人悲伤中?

  同为长子,两人的差距真是一目了然。

第64章 兵法虚实之道

  李守节虽是李筠长子,可他的性格与李筠截然相反。

  李筠好杀戮,喜欢用暴力手段来使人臣服,而李守节却性格温厚,有些软弱。

  年初李筠私下与李守节商议反叛之事时,李守节就一味哭泣着劝李筠放弃举事。

  李利虽在外为人跋扈,可在家族内上对李筠忠心耿耿,下对李守节关护有加。

  李利与李守节的感情是不错的。

  若在太平时节,李守节为李利之死而哭这一番孝心,想来会为他迎来不错的名声。

  可现在是在乱世。

  见李守节哭了好一会还未停歇,闾丘仲卿终于看不下去了。

  “将军命指挥使留守上党,是想指挥使为大军保守后路。

  今宋军虎踞壶关,倚太行之险,怀豺狼之图,上党危在旦夕。

  而指挥使一味哀戚,于战事何用乎!”

  在闾丘仲卿的劝阻下,李守节才暂歇悲伤之意。

  他取出赵德秀放在木盒中的书信,交给闾丘仲卿后言道:

  “赵德秀邀我互以三千精兵,会猎于太行山下,我是不会轻易出城的。”

  李守节性格软弱归软弱,可好歹跟在李筠身边多年,基本的军事常识还是知道的。

  表面上看两方三千对三千,是一场公平的野战对决,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宋军攻占壶关后士气大振,兵锋正盛。

  彼涨我消,当得知上党的南面屏障壶关丢失后,上党城内军心定会不稳。

  两军对阵,士气高低是一个很重要的胜负手。

  再者壶关已落入宋军手中,宋军不用太过担心后路。

  纵使宋军在野战中失利,最坏的情况就是放弃壶关原路返回。

  可李守节却不一样,他要是一旦失利,上党就有可能会失陷。

  上党有着李筠多年囤积的粮草,是前线数万大军的后勤保障,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

  性格软弱有个好处,就是不容易中激将法。

  正在李守节以为他看破了赵德秀的奸计时,闾丘仲卿却叹气道:

  “赵德秀寄来这封信,为的不单是激将。”

  李守节知道闾丘仲卿的才能,前几年李筠能多次打败北汉的军队,闾丘仲卿的谋略起了很大作用。

  听闾丘仲卿另有见解,李守节连忙问道:“还望先生教我。”

  “赵德秀行的是攻心之举。

  他之所以要传首诸县,并非单单为了示威震慑,他还有个盘算在于,通过对诸县人心的扰乱,从而一举击破我军在潞州的地利优势。

  节帅这番起兵,反对的人不在少数,若壶关不丢,有着节帅数万大军在前线,诸县尚不会有所异动。

  可现在宋军奇兵突降,一举攻破壶关,诸县心神震荡的同时,原本并不坚定的心志,定然还会生出许多犹疑。

  或许短时间内诸县不会改换旗帜,可观望之心是再所难免的。

  而指挥使若无法调动起诸县之力,我军的地利优势就会如无根之木,荡然无存。”

  见闾丘仲卿指出赵德秀的险恶用心后,李守节面色愁苦。

  宋帝仁义为怀,怎么他的长子心思如此诡诈!

  可李守节不知道的是,赵德秀的“险恶用心”不单这一层。

  “至于这封书信,不可否认赵德秀有激将的心思,可他心中或许已做好第二步盘算。

  若指挥使迟迟不应战,赵德秀下一步就会率兵来到城下挑衅。

  我军因宋军的到来本就军心不稳,在赵德秀多番挑衅,指挥使一味避战下,城内及诸县的人心就会持续动荡。

  万般战事,人心为重,于乱世中更是如此。

  指挥使试想一下,在赵德秀的计策下,城内外人心会越来越像干燥的木柴般,只待火星便可引燃。

  这时若前线节帅一有不利,城内会发生什么可怖之事呢?”

  闾丘仲卿的意有所指,让想起一些往事的李守节,忍不住在大夏天打了一个冷颤。

  闾丘仲卿的逐步分析,为李守节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那就是在赵德秀的攻心之策下,战争的主动权已慢慢被他握在手中。

  本来作为主场的己方,才应该是占据主动权的一方才是。

首节上一节50/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