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47节

  臣以为,西下太行,谋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可称上计。

  据城固守,坚壁清野,令开封精锐疲惫,以待天下之变,可称中计。

  今公弃上、中两策不用,臣窃为公忧之。”

  这类的进言闾丘仲卿多次说过,可李筠要是能听早采用了。

  见大战还未开始,闾丘仲卿就在这触霉头,李筠本能的不喜。

  “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军皆吾旧人,闻吾之来,必倒戈归我,何虑之有?”

  “你出言狂悖,且留上党。”

  意识到李筠要一意孤行,闾丘仲卿欲再劝,不料在这关头李筠得知刘继业领兵来援的事,这让李筠再无所顾忌。

  五万打四万,优势在我!

  一直在关注北方军情的赵匡胤,在得知李筠与北汉军合兵一处,有南下的意向后,便不再打算等待。

  赵匡胤下诏由枢密副使赵普、权知开封府事吕余庆留守京城,暂代他处理政务。

  安排好留守的人选后,赵匡胤于第二日亲率禁军五万,会同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等将出征。

  为进一步引诱李筠调入宋军陷阱,赵匡胤并未急于赶至泽州城下,他选择西进洛阳,到洛阳后再折兵北上。

  赵匡胤选择这一条进兵路线,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赵匡胤担心李筠是在声东击西,洛阳得失攸关大宋西部边境安稳,赵匡胤不会掉以轻心。

  至于第二个原因:

  “洛阳有形胜之雄,东有虎牢之峻,西有函谷之隘,南望伊阙如锁,北倚邙山若屏。

  黄河绕其前,群峰环其后,所谓“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者也。

  敌欲攻之,则四塞为防,千乘难犯;

  帝欲治之,则居中制外,鞭长可及!”

  自进入洛阳地界后,赵匡胤就弃车辇而乘御马,并唤来赵德秀与他同行。

  刚刚通过虎牢关的赵匡胤,像一位以万里河山为宣纸的名家般。

  他以手中马鞭为笔,以心中韬略为墨,再借助着虎牢周围的雄伟地势,为赵德秀形象地勾勒着他对未来大宋的蓝图畅想。

  听着赵匡胤对洛阳的地形描述,赵德秀颇有心得的点了点头。

  要说五代之中,哪一代最为强盛,那无疑是由李存勖建立的后唐,而后唐正是以洛阳为都。

  昔李存勖、李嗣源借着洛阳天生的地理优势,居中指挥,将数次入寇的契丹军打的溃不成军。

  在讲完洛阳的形胜之态后,赵匡胤接着说道:

  “洛阳土腴肥沃,伊、洛、、涧四水萦绕,溉田万顷,庄稼殷阜。

  昔汉武穿渠,隋炀开河,运河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粟帛转输,朝发夕至,仓廪常实,国用不匮。”

  从经济方面分析完洛阳的胜处后,赵匡胤再说道:

  “洛阳者,圣王之遗墟,圣贤之迹存焉。宫阙巍峨,犹存王气,定都于此,上承天统,下顺民心,正朔所宣,万方仰化。”

  赵匡胤这是在阐述定都洛阳,产生的对天下民心的影响。

  自古以来,能长久定都于长安、洛阳的朝代,无一不是华夏人心中的正统,这是再频繁的战乱都无法扭转的内心共识。

  等阐述完定都洛阳的三大好处后,赵匡胤语气向往的总结道:

  “大宋若定都于此,则四海辐辏,八荒来王,虽汤武之业,不足过也。实乃天命所归、王道所系之重也!”

  向往的语气下,赵德秀还听出了赵匡胤语气中的些许无奈。

  为何无奈?

  “朕问你,大宋当下能迁都否?”

  当向赵德秀倾诉完心中的伟略后,对他越发重视的赵匡胤便考教问道。

  听到赵匡胤的询问后,赵德秀思索后答道:

  “不能。

  燕云十六州未复,契丹铁骑随时能入寇中原,若朝廷西迁,中原一马平川无重兵守卫,易成糜烂之势。

  再者安史之乱以来,天下兵乱频繁,人力疲惫,洛阳外运河堵塞多处,若贸然迁都,朝廷会有粮尽之忧。”

  赵德秀说出了他的见解。

  听完赵德秀的见解后,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

  正因他知道在未收复消灭南方诸国及收复燕云十六州前,迁都洛阳一事并不现实,故而他才想要与赵德秀谈及迁都洛阳的重要性。

  迁都一事事关重大,定然会受到强大的阻扰,在这局势下帝王能不能抗住压力是很关键的。

  赵匡胤自信他可以,他希望下一代将来也可以。

  “记住今日朕跟你说的。”

  在赵匡胤的御驾还未靠近洛阳城时,负责镇守荥、洛一带的西京留守,河南尹向拱早早就领着一众官员在城外恭迎。

  向拱是后周末年的又一方面重臣,而相比于李筠与李重进,向拱对赵匡胤称帝一事,是明确表示支持的。

  当赵匡胤的御驾在雄伟的洛阳城外停下后,向拱亲自来到御驾下参拜。

  赵匡胤称帝前,于淮南一战中与向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故而一走下御驾,赵匡胤就笑着对向拱说道:

  “年余未见,令公风采依旧。”

  面对赵匡胤的寒暄,向拱执礼甚恭答道:

  “不意陛下会亲征,臣准备不足,若有失礼处还望陛下见谅。”

  赵匡胤打算亲征一事,的确出乎了许多人意料。

  难得见到往日同袍,赵匡胤打趣道:“周朝时,李筠就时常自夸为英雄。

  不巧朕自认也是英雄,打英雄自当得英雄来。”

  赵匡胤的话引得向拱面露笑意,在简单寒暄后,赵匡胤对向拱言及李筠最近消息,并问及破敌之策。

  听到李筠命长子李守节守卫上党后,向拱献策道:“上党乃敌之根本,不若遣一偏将,逾太行,发兵上党城下,可乱贼军之心。”

  闻听佳策,赵匡胤十分满意。

  他正欲采纳向拱之策,眼光流转间看到了一旁的赵德秀,忽的想起了过去的一件事。

  在三月时李筠曾派李守节到开封打探情况,为了敲山震虎,赵匡胤接见李守节时曾称他为“太子”。

  想起这件事的赵匡胤,又想到近来赵德秀表现甚佳,他便将手指向赵德秀说道:

  “这一战,你去。”

  英雄要打英雄,太子自然也要打太子!

第60章 翻太行,袭壶关

  黑沉的乌云压着太行山脉的脊梁,刚下过大雨的山林中,满布着腐朽危险的气味。

  站在一处高地上的赵德秀,望着处在晨雾中的“七十二拐”的盘山石道,他好似望见了一条欲择人而噬的巨蟒。

  “呸!”

  经过两日的跋涉后,疲惫的赵德秀顾不上仪态,直接朝着身处的这片险峻山道啐了一口。

  一场大雨袭来,令本就崎岖难行的太行山道更添上了几分危险。

  今日赵德秀在经过一处栈道时,不小心撞上了一块凸起的石壁上,那次撞击让他的脸上青了一块。

  在短暂休息时,赵德秀想起了数日前的一幕。

  那一日赵匡胤将奇袭的任务交给他后,赵德秀没有丝毫犹豫。

  大略说的再漂亮都没用,要想真正实现“效唐太宗”这一志向,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而赵匡胤为了考察赵德秀的军事才能,他在拨了五千控鹤军交给赵德秀后,就不再对赵德秀的军事行动有所过问。

  控鹤军取“控御仙鹤,直上青云”寓意,是大宋禁军中的精锐,是赵匡胤本人的嫡系部队。

  率军奇袭,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危险度很高的事。

  赵匡胤是想考量赵德秀,可也不想他的儿子去送死。

  在赵匡胤只要结果的态度下,赵德秀思考起他的进兵路线。

  经过多次翻阅地图,加上借鉴了一些先辈的经验后,赵德秀定下的进兵路线是:

  从洛阳城外沿黄河直抵卫州境内,再于卫州境内率军进入太行八陉中的白陉。

  赵德秀之所以将白陉当做主要进军路线,乃是在于太行八陉中唯有白陉可一路直达上党城下。

  再加上白陉道山涧居多,树木茂密,能够为军队的行进提供天然掩护。

  路线既定,深知兵贵神速的赵德秀,很快便率五千余精兵进入了白陉道中。

  谁知刚进入白陉道天公就不作美,下了一场大雨,好在夏雨来的快,去的也快。

  休息之余赵德秀并未放松心神,他手按腰间宝剑,观察着周围的山势。

  眼下赵德秀所在这处,乃是白陉道中最险的“黑毛沟”入口,山沟两侧俏壁如刀劈,他仰头只见一线天光漏下。

  在赵德秀为这险峻地势心中暗忧时,一道带着沉重语气的禀报声,传到了他的耳中。

  “郡侯,前锋回报,栈道被落石堵住了!”

  控鹤军右指挥使田重进的声音裹着雾气,脸色担忧显而易见。

  禀报完这则消息后,田重进便在一旁观察着赵德秀的神色。

  身为赵匡胤的心腹,他深知赵匡胤将他派至赵德秀身边的目的。

  一则是让他帮赵德秀指挥住五千控鹤精锐,二则是日后将赵德秀的所作所为如实汇报。

  听到田重进的禀报后,赵德秀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

  他亦知道赵匡胤将田重进派到身边的目的,故而他不会想着去询问他。

  自他领兵出征那日起,一切疑难都要他自己解决!

  稍定心神后,赵德秀带着田重进去往崖壁下。

  崖壁下数百控鹤军前锋正静静站在着,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疲倦。

  奔袭之举,首要在于轻装出行,这一次出征他们身上都没带太多干粮。

  粮食不足的紧迫感,配上大雨与落石拦路的两重磨难,很容易让军心发生动摇。

  来到崖壁下后,赵德秀没顾得上接呼延赞递上来的藤杖,崖壁下低落的气氛早已让他心急如焚。

  赵德秀在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径直踩上积水重重的石阶,军靴踏阶而上时,层层水花在赵德秀脚下绽放开。

  一旁的卢多逊察觉出赵德秀的意图,他连上前想要拉住:“殿下千金之躯,怎可涉险!”

  卢多逊的手刚触及赵德秀,就被他重重甩开。

首节上一节47/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