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之余,刘钧立即派内园使李弼携带诏书、众多金银良马南下赏赐李筠。
可李筠身为一方强镇,需要的又不是这些东西,他需要的是北汉的军事援助。
不久后李筠派使者来到太原城中求见刘钧,请刘钧率大军援助他的军事行动。
当这件事被满朝文武得知后,一场场争论在朝中展开。
以皇帝刘钧为首的一派,是很倾向于出兵的,这源于他与后周的国仇家恨。
北汉起源于后汉,北汉的开国之君刘是后汉开国之君刘知远的弟弟。
周太祖郭威本是后汉的辅政大臣,却通过一场军事政变篡夺了后汉的基业。
以上是国仇。
家恨是刘钧的亲兄刘死在了郭威手中。
国仇家恨在心,北汉皇帝自刘开始就对后周恨得牙痒痒的,现在后周虽然灭亡了,可大宋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接过了后周的一切。
自然而然的,刘钧对大宋有着天然的敌意。
而北汉朝中反对出兵者,以左仆射赵华为首。
赵华是河东本地人士,他反对出兵的内心理由是,当年的高平一战北汉不仅大败,甚至还让周军反攻至太原城外。
这导致本地士族在那一战中损失惨重,这样的悲痛过往,赵华觉得他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当然明面上赵华的理由很正大:“李筠轻率无备,不足以与谋。”
本来纵算有着赵华等本土势力的反对,刘钧有皇帝之尊亦足以压制,然就在刘钧逐渐占上风之时,一道惊人消息传到了太原城内。
“宋帝赵匡胤亲征!”
历史上赵匡胤并未一开始就打算亲征,可今世为了考察赵德秀,赵匡胤打算一开始就亲率一路大军平叛。
一听到这消息,北汉满朝上下都有些瞠目结舌。
当年高平之战后周军反攻,一路率军从泽州打到太原城下的便是赵匡胤。
想起往昔之事后,支持赵华的人变得越来越多。
眼瞅着反对派越来越多,不甘心放弃良机的刘钧,让人召来了刘留下的刘继业。
刘继业在后世有个更响亮的名字杨业!
刘继业原名杨重贵,少年时就跟随北汉世祖刘,深得刘宠信,刘继业这名字就是刘赐的。
早年时间刘继业一直镇守代州,数次成功抵御契丹入侵,在边疆有“无敌”之美称。
后因功累迁为代州防御使,刘去世前,特地将刘继业召回太原拜为侍卫司都虞候。
因北汉未如后周般改革过军制,北汉的侍卫司就是战力最强的禁军。
刘有这安排,便是让刘继业帮刘钧保驾护航的。
当然刘留下的保皇将领不少,可刘继业是当中最出名的一位。
在新一次的朝会召开后,刘继业便当先而出,对着赵华指着鼻子叱喝道:“尔等深受先皇之恩,难道不知先皇驾崩前,最遗憾的就是不能还于旧都吗?”
“今李筠举义,中原震荡,正是我朝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你们怎可妖言惑众,阻碍陛下继先帝之宏业?
你们怕那赵匡胤,我不怕!陛下,臣愿率军出征!”
刘继业慷慨激昂的声音飘荡在大殿中,震的赵华等人汗颜无对。
要是旁人出来这番话,免不得被人讥笑。
当年赵匡胤一双盘龙棍差点打上太原城门,吓得刘脸无血色,岂是寻常武将可以轻视的?
可刘继业被北汉国人誉为“无敌”,他说这番话就容易让人信服多了。
倒不是说刘继业一定能打败宋军,主要是若由刘继业领兵,凭他的能力是能够做到败而不伤撤退回来的。
有着这一点考量在,朝上无人再对出兵之议提出异议。
刘钧见状大喜,他迫不及待下令道:“擢升刘继业为建雄军节度使,领兵两万南下支援李筠。”
下完这道军令后,刘钧又想起刘生前的告诫,为了稳妥起见他又下令道:“令命宣徽使卢赞为监军,辅弼刘将军!”
听见这一道军令后,赵华看向刘继业的眼神变得玩味起来。
今天一万收藏啦!
感谢大家的倾力支持,作者菌接下来将继续努力构思好剧情给大家。
请期待杨令公与主角的初遇~
周一,周二记得追读哈,冲三江至关重要2天,拜托啦。
第57章 杯酒释兵权的初始版本
宋建隆元年四月底,赵匡胤命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为东路军主将,彰德军节度使王全斌为副将,先行统兵四万从东路北上迎击李筠叛军。
四万禁军精锐列阵城外,阵型如山,杀意凛凛。
漫天的杀意,会让常人感到恐惧,寻常帝王亦不能免。
可赵匡胤进入数万禁军阵中时,却一脸轻松,对他来说来这虎狼丛中就像回到了家中一般。
赵匡胤身边并未有亲军跟随,只带了两人,一人是贴身护卫的张琼,另一人是手捧托盘的赵德秀。
赵匡胤一进入阵中,慕容延钊就领着一众将校前来参拜。
当慕容延钊等人参拜完毕后,身为帝王的赵匡胤连握住他的手说道:“卿此行但扼贼军攻势,会剿当稍待朕合兵,贼兵势强,不可掉以轻心。”
历史上在每次大将出征前,赵匡胤都会亲自召见大将面授大略。
可赵匡胤面授的是战略方面,至于战术方面怎么打,全靠主将战前指挥,他不会指手画脚。
听完赵匡胤的嘱咐后,慕容延钊脸色郑重地点了点头:“陛下放心,臣定不让贼军越泽州一步!”
对于慕容延钊的能力,赵匡胤还是相当信任的。
赵匡胤点了点头,尔后示意一旁的赵德秀上前。
领会到赵匡胤的意思后,赵德秀连忙上前,将手中托盘举向慕容延钊:
“小侄愿敬水酒,以祝慕容叔父旗开得胜!”
见赵德秀口称小侄,这可让慕容延钊及他身后的一众将校脸色微变。
“郡侯身份尊贵,臣等怎能让郡侯敬酒?”
自唐以来,宗室爵位封号以“秦晋”最尊,太原郡侯便是晋王的前置封号。
而当年周世宗正式成为储君前,担任的便是晋王一爵。
察觉到慕容延钊等将的避让后,赵德秀有些无奈。
赵匡胤让他奉酒的目的,就是要让他向慕容延钊等人彰显礼敬之意。
要彰显此意,他便不能用官身,称呼为小侄是最为合适的。
在慕容延钊婉拒赵德秀时,一直在旁静观的赵匡胤开口说话了:
“你与我有兄弟之义,元英喊你一声叔父理所应当。
这杯水酒你可喝。”
赵匡胤明确的表达完态度后,慕容延钊见无法再推拒,才一脸感动得接过赵德秀奉上的酒一饮而尽。
赵匡胤在万军之中令赵德秀奉酒,除去要昭示皇家对为国奋战的将帅重视外,还有一个原因。
赵匡胤看着慕容延钊身后的长子慕容德业说道:“当年你我感情甚笃,约定子嗣皆以“德”为辈,多年来你我一直未曾忘记这誓言。
我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就是与你们一同并肩作战时。
惜我当下为社稷所困,日后恐无法再随心带兵出征,我每想到这一点,心中就不免叹惋之意。
延钊,你与我有兄弟之义,不知可有办法助我?”
当下说的话中,赵匡胤无一句自称朕,以示与慕容延钊的亲近之意。
而慕容延钊与赵匡胤兄弟多年,自是能听出赵匡胤话中深意。
看了一眼身前的赵德秀后,慕容延钊连说道:
“自古以来,子承父志就是人伦大道!
今郡侯初长成,有陛下当年英姿,若日后能替陛下征伐四方,不失为一时佳话!”
听完慕容延钊的话后,赵匡胤脸上笑意愈盛,他又转眼看了一圈慕容延钊身后的众将。
赵匡胤目光扫视之处,每一位将校都口出附和之言,饶是赵光义亲信的王全斌,在众望所归下也不敢出言反对。
在一旁看着赵匡胤为自身铺路的赵德秀,在心中不由得为他父皇竖了个大拇指。
他今日算是见到杯酒释兵权的初始版本了。
出征自有吉时,吉时来到时,赵匡胤便领着赵德秀走上城墙,俯视着下方的四万禁军开拔。
望着下方数条漆黑长龙蜿蜒前行,赵匡胤不复方才轻松脸色,语气凝重地说道:
“朕只能帮你到这里。”
今日赵匡胤用他的威望与手段,帮赵德秀在禁军中打开了一条立足的缝。
而赵德秀能不能顺着这条缝,成功在军中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赵德秀自身的能力了。
赵匡胤的话,让赵德秀的心情亦变得慎重起来。
慎重归慎重,既已有决定,再难赵德秀都得走下去。
“父皇放心,儿臣定会百般努力。”
见赵德秀无轻视的态度,赵匡胤是稍稍放心了一些。
既已打算给赵德秀机会,那身为父亲的赵匡胤就会倾心教导。
“日前有军报到来,言刘钧命刘继业率军两万支援李筠。
李筠的叛军,当在三万上下,若加上北汉军,叛军的兵力已在我军之上。
敌众于我方,你可知朕为何不急于西征?”
在原先赵匡胤定下的战术中,“东西合击”是宋军平叛的主要战术。
按照常理来说,当东路军慕容延钊出发时,赵匡胤亲率的西路军亦要出发,这样才容易形成合围之势。
但为什么西路军却一点都不急着出征呢?
赵匡胤见赵德秀紧蹙眉头思考,耐心给出了一些时间让他思考。
犹记得这一疑惑赵光义亦提出过,他认为战术一旦定下就不要轻易更改,按部就班去做即可。
赵光义的这一刻板看法,让赵匡胤那时忍不住呵斥。
他是怎么呵斥的来着?
“兵无.“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