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41节

  攻略禁军兵权第一步,先自“仁孝”而始。

第51章 好为之,好为之

  若换做秦始皇、汉武帝等冷血政治生物看见长子哽咽的模样,高低得斥责一番。

  好在赵匡胤不是。

  赵匡胤政治能力不俗的同时,他并不冷血。

  赵德秀的仁孝,让赵匡胤心中对他的父爱大增。

  赵匡胤没有回应赵德秀的话,他拉住赵德秀的手,将他带往几步外的台阶处。

  在将赵德秀按在台阶上坐下后,赵匡胤也一屁股坐在了更高的一层台阶上。

  这君臣同坐的一幕,吓得远处的众内侍跪倒在地,不敢直视。

  赵德秀也觉得不妥,他正要起身,却被一句话给拦住。

  “现在开始,唤我父亲。”

  这一刻起,在象征无上权力的冰冷大殿中,坐下了两位父子。

  “不是为父不爱惜自己,是生活在这炼狱中,为父若不拼搏,怎能保护你们?”

  因坐在赵匡胤身前,赵德秀看不见赵匡胤的神色,但赵匡胤的语气中有着许多无奈。

  时势造英雄,可又有哪位英雄,是天生愿意生活在乱世中呢?

  “我是一步步从尸山血海中走过来的,因为我走过,我不想你再走一遍。”

  赵匡胤以父亲的关怀口吻,表达了他对赵德秀“代父出征”一事的看法。

  赵德秀早知单凭孝心二字,或可让赵匡胤父爱大动,但不会那么容易让赵匡胤答应他。

  以情动之后,当继续以理晓之。

  既然赵匡胤让他称父亲,那他就化家为国论上一番:

  “父亲,我想亲赴疆场,既是为您身体考虑,亦是为整个赵家考虑。”

  当说出这句话后,赵德秀没听到赵匡胤的任何回应。

  好在今日赵德秀之所以会支持亲征,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接下来的话奠定基础。

  赵德秀斟酌用词着继续说道:

  “我知父亲想亲征,一是有以天下为己任之任,二是不想兵权旁落。”

  此话一出,赵匡胤伸手轻拍了赵德秀肩膀一下,示意他继续说。

  见赵匡胤有所反应了,赵德秀接着说道:

  “父亲是天子,天子一次亲征尚可,但亲征一事终不是长久之道。

  兵权一旦旁落异姓手中,危害甚大,故建极之初父亲便让叔父担任殿前都虞候一职。”

  “可在军略一事上,叔父并不尽如人意。

  暂不提骑射、刀术等方面,祖父在世时曾考教过叔父,问他来日若领兵作战当如何。

  叔父对之,他将设阵图以让麾下从之”

  打小就生活在一起,赵光义的一些黑历史赵德秀知道的很。

  赵德秀至今还记得,当赵光义回答出设阵图对敌后,他祖父赵弘殷脸都黑成什么样了.

  听到赵德秀提起这件往事后,赵匡胤发出了一声叹息。

  除去这件事外,赵匡胤还想起了许多印象不佳的事。

  赵光义十八岁时就跟在他身边。

  那时他在禁军中几要一手遮天,赵光义身为他胞弟,为赵氏一门计,深知兵权重要的他怎可能不大力重用赵光义?

  可惜给机会给了几年后,赵光义的军职还一直在下级军校边缘徘徊。

  当下赵光义的殿前都虞候一职,是他为赵氏安全硬生生扶上去的,要不是宗室中实在没人.

  以前没人,那现在呢?

  “儿子不敢说能力一定比叔父强,但儿子愿为赵家一试。

  当今之世,若无军功相伴,军职再高也是如空中楼阁。

  儿子愿代父出征,是想立有军功为赵家勒住禁军这头猛虎,还望父亲明鉴。”

  往昔李嗣源储君李从荣,被李嗣源加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判六卫诸军事”,明面上可谓是将兵权握的紧紧的。

  结果最后李从荣全家,被五百兵士满门杀绝!

  哪怕是历史上经过赵匡胤大力革新后的禁军,赵光义于高梁河一战中生死未卜时,诸将就想着拥立赵德昭。

  那要是将来赵德秀继位后生病卧床个几天,禁军是不是也要拥立赵光义来个夺门之变?

  该说的都已经说完,接下来就看赵匡胤的决断了。

  在心里,赵德秀认为赵匡胤是很有可能答应的。

  一是五代中皇子随父出征的事有过先例,二是他们父子二人生活在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

  赵德秀的话让赵匡胤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以当年赵弘殷在军中的人脉,他年轻时想要搏一个禁军官职轻而易举。

  那他当年为何不留在赵弘殷身边呢?

  因年轻时他便知道,不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兵权,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赵匡胤看着身前等他答复的长子,不由觉得世事很奇妙。

  当年父子,恰似当下父子。

  赵匡胤担心赵德秀轻视战场,没有表现出心中的欣喜,如当年赵弘殷般故意沉重着语气说道:

  “我只给你一次机会。

  在讨伐李筠的过程中,我会仔细观察你有无将略。”

  见已成功初步说服赵匡胤,赵德秀脸上露出笑意。

  尽管看不到赵德秀的神色,可身为过来人的赵匡胤知道,赵德秀应该是欣喜的。

  “太原郡侯。”

  一声官称,让赵德秀连起身对向御阶上的赵匡胤一拜。

  既称官称,当论君臣。

  “臣在。”

  当赵德秀行礼时,赵匡胤静静地看了他许久。

  接着一道雄伟身影站起,来到了赵德秀的身前。

  在论起君臣身份后,赵匡胤身上散出的威严气势,让赵德秀颇为紧张。

  “军中不比朝堂,军法严厉,若你犯了军法,朕不会网开一面。”

  当下凡是有想活的帝王或大将,都很注重军中的公平。

  旁的不说,至少无人敢克扣底层士兵粮饷,不然很容易全家祭天。

  听完君王的告诫后,为人臣的赵德秀脸色庄重,谨记于心。

  “魏仁浦深具韬略,朕亲征后会让他担任参知政事一职。

  有他与赵普、吕余庆,光义等人共同留守京都,朕也放心一些。”

  赵匡胤的安排,让赵德秀眼前一亮。

  赵匡胤有这安排,主要目的在于为他做两手准备,万一出征表现不佳,回来开封后也不至于从头开始。

  而这一安排,甚合赵德秀心意。

  原本开封有态度亲近他的赵普与吕余庆二人在,手中无监国之权的赵光义,就无法翻起多大水花。

  现开封城内加上了一个副相魏仁浦,赵光义留在开封的日子中,能不被溺死就算他能力高超了。

  说完后,赵匡胤挥挥手示意赵德秀离去。

  见状赵德秀转身朝着殿门外走去。

  可还未等赵德秀走出多远,他又听到了一声呼唤。

  赵德秀诧异的转身看向赵匡胤。

  下一刻,赵匡胤雄厚的声音回荡在幽深的大殿中:

  “好为之,好为之!”

  闻听此言,赵德秀敬重一拜,以示绝不辜负期望。

  至于跪地的张德钧,则是心中狂喜。

  昨日一章,引发了一些书友的疑惑,这主要是一些书友不太了解五代这时代。

  不能用其他时代的想法,照搬进这时代中。

  有讨论实属正常,可极个别读者言语有辱骂之词,就这有点过啦。

  希望多给这本书一点时间,作者菌拜谢啦!

第52章 两百人就两百人

  从崇元殿中出来后,赵德秀就回到了他的郡侯府中。

  这座郡侯府,是当年周世宗赏赐给赵匡胤的家宅,赵氏一家人曾在这座府邸中,共同度过了数年岁月。

  在这座府邸中,赵德秀送走了祖父赵弘殷及生母贺氏,有着这经历,赵德秀对这座府邸有着特殊的感情。

  赵德秀刚进入府中,就听到几声轻喝声。

  顺着声音迈过重重回廊后,赵德秀见到了赵德昭正在呼延赞的指导下,生疏地习练着棍术。

  这小子,棍术练得乱七八糟的,声音倒喊得挺大。

  在出宫那一日,赵德秀曾向赵匡胤求请,希望继续亲自教养赵德昭。

  对于这一请求,自感时常忽略赵德昭的赵匡胤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看见赵德昭汗如雨下的身影时,赵德秀的脸上浮现了几分笑意。

  而早就心思不在练武上的赵德昭,眼尖地发现了赵德秀的归来。

  一双可怜兮兮的目光,习惯性地朝着赵德秀投来。

  面对赵德昭的求救,赵德秀并未心软。

  “继续练。”

首节上一节41/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