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2节

  而权力在乱世中,是要用功劳来换得。

  历史上他的那位叔父,为何在新朝建立伊始就能步步高升?

  除去他的身份足够尊重外,在今夜的这场兵变中,他立下的功劳亦是有目共睹。

  陈桥兵变,是新朝建立的关键,历史上不知道多少人在这场兵变中,获得了一生难以企及的收益。

  大变在前,凡有野心男儿,岂可静观坐视?

  今夜这场10世纪的旷世大戏,最佳男主角他无法角逐,可那最佳配角的荣誉,他完全可以争上一争!

  赵德秀的脚步很快,想着想着,他就已经离中军大帐越来越近。

  得益于赵匡胤儿子的身份,赵德秀这一路上并未遇到什么阻拦。

  但是在来到中军大帐外后,赵德秀还是不出意外的被拦了下来。

  拦截赵德秀的是赵匡胤的亲卫,他们自然认识赵德秀,只是亲卫们对赵匡胤忠心耿耿,赵匡胤已经下达命令,任何人等在这时不得靠近大帐。

  有这个命令在,别说赵德秀了,就是杜氏亲至也无法靠近中军大帐。

  “公子,主公正在与诸位将军商议军情,暂请回吧。”

  为首的一位亲卫如是对赵德秀说道。

  被阻拦的赵德秀并未生气。

  他望了望烛火闪烁的大帐,又看了看越来越暗的天色,他知道这时候赵匡胤召集诸将,为的是进行最后一次彩排。

  似此凶险大事的彩排,当然是以保证机密为要,若连这点都无法保证,历史上的陈桥兵变不可能那么顺利。

  但赵德秀当下必须要见到赵匡胤。

  念及此处,早有腹案的赵德秀取下腰间玉带交到为首的亲卫手中:

  “请将此物交至家父手中,言我有急事求见。

  若家父执意不见,我定离去。”

  说完这句话后,赵德秀对着身前的亲卫深深一拜。

  赵德秀眼下虽无任何职务在身,可他毕竟是赵匡胤的长子,他这一拜怎能让眼前的众多亲卫受的起?

  惊疑的众多亲卫连忙避开身子,赵德秀的谦逊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而赵德秀的这番谦逊,也为他引得了不少好感。

  见赵德秀的请求与赵匡胤的命令并不冲突,又想到赵德秀的身份,为首的那名亲卫思考片刻后,还是从赵德秀的手中接过了那根玉带。

  看着那名亲卫拿着玉带朝着大帐走去,赵德秀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

  只有他心里清楚,看到那根玉带后,赵匡胤一定会见他的。

  帐内时有寒风吹过,这让帐内显得忽明忽暗。

  在宽阔的大帐内,坐在上首主座的是一位身材魁梧,耳垂宽大的雄壮武将。

  这人便是眼下数万大周禁军的执掌者赵匡胤。

  而在赵匡胤下方左右两列,分别坐着多人,这些人中以武将居多。

  这些人俱是赵匡胤这些年或提拔,或交好的心腹,他们这一刻聚集在这处大帐,为的是一件改天换地的大事!

  帐内众人皆用火热的目光看向赵匡胤,为首的一位文臣打扮的人,在得知了赵匡胤刚刚公布的消息后,几乎要难掩心中的激动。

  经过一番克制后,他最后才用尽量平淡的语气说道:

  “兄长,王、石二位将军已完全掌控京城城防,大事可举!”

  若仔细看则会发现,这位年轻谋士的相貌与赵匡胤有着几分相似,只不过他的脸部线条会更柔和一些。

  这人就是赵匡胤的胞弟赵匡义。

  可帐内又何止是赵匡义心存激动?

  自赵匡胤公布这个消息后,帐内所有人的目光都充满了炽热。

  从龙之功,自古以来就代表着泼天的富贵!

  众人的反应被坐在上首的赵匡胤尽收眼底。

  赵匡胤虽为武将出身,早年又有嫉恶如仇的名声,然在遇到大事时,他的性格是相当稳重的。

  以他的性格,为了这次的大事,他早已经暗中筹谋过无数遍,本来当下他已无须再在事前召集诸将。

  此番召集,赵匡胤为的是以手中的消息来进一步安帐内人之心。

  从帐内诸人的反应来看,很明显赵匡胤得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而就在赵匡胤想着挥手让诸人退下一切按计划行事时,帐外的一道禀报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主公,长公子有要事求见。

  另长公子有一物呈上。”

  帐外人的声音赵匡胤认得,而他口中的话语却让一直怀着稳重姿态的赵匡胤,难得的脸上带了些异样神色。

  相比于赵匡胤的异样,帐内诸人在听到这句话后,心中浮现的皆是惊诧的情绪。

  “留哥儿?”

  “他这时来做什么?”

  帐内的人往时多与赵匡胤兄弟相称,对赵德秀的乳名自然清楚。

  相比于众人,赵匡胤的惊诧来得快去的也快。

  面对着赵德秀的求见,赵匡胤的心中有些难言的情绪。

  对于自己的这位长子,赵匡胤定然是寄予厚望的,可有时候期望太高,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赵匡胤回忆一些事的时候,下座的赵匡义脑中浮现的也是一些不好的回忆。

  “此事凶险,还望父亲,叔父三思!”

  微颤的语气,赵匡义现在想来记忆犹新。

  一想到这句话,赵匡义心中对这个侄子的评价就大打折扣。

  若今日大事可成,乱世之中,这等怯弱之子,怎可承续赵家宗庙?

  心中有所虑,口中定当有所言,赵匡义在赵匡胤还未作出回应的时候便起身进言道:

  “今日大事凶险,兄长当以大事为重,孺子之急,有何可虑?

  今大事将发,兄长应速按谋划行事,不可为旁枝之事分心。”

  在古代孺子指的是儿童,以当下赵德秀的年纪,称他为孺子其实是不正确的。

  赵匡义酷爱读书,他不会不知道这一点,明知道还这么称呼,说明他因故往的印象对赵德秀颇不看好。

  赵匡义自少年起就有良好的声名,长大后亦颇有智计,加之他与赵匡胤的关系,赵匡胤对他是很信任的。

  赵匡义的话初听之下合情合理,赵匡胤一时之间就欲下令。

  可在赵匡胤话还未出口的时候,一道带着不同看法的声音响起:

  “自古以来,未满十六的英才不知凡几,旁的不说,就说前唐庄宗李存勖,年方十一就可上阵杀敌,讨平叛乱。

  长公子或许没有前唐庄宗的天资,但长公子一向持重,若非真有急事,怎会前来?

  主公当见。

  至少应当见一见长公子呈上的物件,再做决定不迟。”

  出言提出不同看法的,正是被赵匡胤倚为谋主的赵普,赵则平。

  见是最信任的谋臣发言,赵匡胤点了点头,同意了赵普的看法。

  而当赵匡胤下令,亲卫手捧玉带进入后,赵匡胤再难端坐,甚至他的眼中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些泪花。

  “速唤吾儿入内!”

第3章 兵变之夜

  帐内发生的事,赵德秀目前尚不知晓。

  在他还等着结果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大帐的门帘被掀开,一位位父亲的心腹正从帐内鱼次走出。

  大戏,要开始了吗?

  尽管心中有此思索,赵德秀并没在表面表现出来。

  每当有一位叔伯经过他身前时,他都会一如既往的保持谦逊的态度行礼,及至赵匡义走到他身前后。

  “你知道今日对你父亲,对我们赵家有多重要,希望你一会慎言。”

  赵匡义是在赵德秀的耳边说的这番话。

  而从赵匡义的这番话可以发现一件事,哪怕没有穿越这件事发生,原身也是大概知道今夜要发生的大事的。

  赵匡义的话让赵德秀身形微微一滞,他并未出言反驳赵匡义。

  继承了原身记忆的赵德秀知道,赵匡义突然对他说这番话绝非故意针对。

  也许在将来他与他的这位叔父之间必定会有一番龙争虎斗,但至少在陈桥兵变还未发生的今日,赵家依然还是大周臣属的今日,赵匡义没有理由故意针对他。

  现在他与他,都是一艘船上的人。

  而以前身的所作所为来说,赵匡义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

  听完赵匡义的提醒后,赵德秀只是对着他再次微微一拜,不争不辨。

  可赵德秀的沉默反而被赵匡义再次看做是怯弱的表现,一声冷哼后,赵匡义拂袖离去。

  走在最后的是一身青袍布衣的赵普,赵普似乎就是要等所有人都离开,等到这个目的达成后,他才慢悠悠地来到赵德秀身前。

  望着眼前相貌与赵匡胤颇为相似的赵德秀,再想起赵匡胤与先妻贺氏的伉俪之情,赵普轻声对赵德秀点拨道:

  “那件事,让主公对公子颇为失望。”

  “可主公重情义,父子也终究是父子。”

  说完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后,赵普见赵匡胤的亲卫走来,便抚了抚衣袖离开了赵德秀身前。

  赵普,赵德秀自然是认识的,赵普言语中的点拨,赵德秀更不会听不出。

  赵德秀隐约记得,好似原来的历史上赵普就是倾向于让赵匡胤立子为储。

  在赵德秀还在思索这一层关系的时候,赵匡胤的亲卫已经来到赵德秀身前,并引着赵德秀朝着大帐走去。

  赵匡胤在帐内,一边伸手抚摸着案上的玉带,一边等着赵德秀的入内。

  当赵德秀进入帐内时,看到这一幕的他,从赵匡胤的脸上看出了几许柔情。

  世人皆知,大周名将赵匡胤在战场上乃是勇猛无匹,杀人无数的勇将,谁又能看到他会有如此柔情的一面呢?

  而世上唯有他们父子才知道,这根玉带代表着怎样的含义这根玉带,是赵匡胤发妻贺氏的遗物!

  赵德秀入内的动静,令赵匡胤收起了脸上的难得情绪。

  很快的,往日里身为父亲的威严面容,再次出现在了赵德秀的眼中。

首节上一节2/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