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12节

  当年汉隐帝荒淫无道,在诛杀大臣杨后,想着趁此威势一举除掉周太祖。

  周太祖得知消息后,六神无主。

  在那危险至极的境地中,是魏仁浦为周太祖日夜谋划,最后才让周太祖转危为安并得以建立大周。

  在周太祖晚年时,因子嗣皆为汉隐帝所杀,他陷入了无子可立的困境中。

  那时身为周太祖外甥的李重进与权臣王峻勾结,意图谋夺储位,一度令周太祖意动。

  在周世宗眼看储位无望,决意率部众西逃之际,又是魏仁浦出身为周世宗划计,才令权臣王峻被贬。

  至此,周世宗的储位才得以确定。”

  柴荣在世时,赵匡胤身为他的心腹,是知道很多不为人知的隐秘的。

  而方才赵匡胤说的那些隐秘,有些是赵普事先完全不知的。

  然赵普终究是个智者,他从赵匡胤的话语中迅速的抓住了一条关键脉络:

  魏仁浦曾两次扶保英明天子登基→陛下特意让皇长子前去擒拿魏仁浦。

  当理清这条隐藏极深的关键脉络后,一个重大的猜测浮现在赵普脑中:

  “陛下欲立皇长子为储?”

第15章 用魏仁浦,教皇长子

  赵普的语气中有着惊讶。

  赵普顺着赵匡胤的目光看去,发现赵匡胤注视的很可能是延德宫那是赵匡胤为赵德秀选择的寝宫。

  本来赵德秀作为赵匡胤的嫡长子,加上眼看着再过几年赵德秀便可加冠,赵匡胤立赵德秀为储一事是理所应当的。

  可作为赵匡胤的心腹赵普很清楚,至少在当下,赵匡胤是没有立储之意的。

  不然要是赵匡胤已经想好立赵德秀为储的话,为什么他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坐视赵光义的逾距行为?

  要知道有些君臣的界限被打破了,打破界限的那个人胆子只会越来越大,更别说那人还有着皇弟的身份。

  难道仅仅是因为兄弟之情?

  赵普第一次感觉到,他有些看不懂赵匡胤了。

  而赵匡胤听到赵普试探性的猜测后,想起赵德秀昨日的所作所为的他,脸上露出了几分笑容。

  昨日赵德秀的表现,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但赵匡胤很清楚,一日的表现并不能证明什么,更何况赵德秀是提前知道陈桥兵变一事的。

  当然,赵德秀昨日的表现也足以证明一件事:

  “留哥儿,是有几分像朕的。”

  说到这,赵匡胤有些骄傲地微微抬头,更下意识伸手摸了摸腰间的玉带。

  自昨日赵德秀将这玉带交给他后,他就没有了还给赵德秀的打算。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在这时候轻言储位过早。

  只是储位不急确定是一回事,既然留哥儿是可造之材,朕就要好好雕琢他这块璞玉。

  魏仁浦德才俱佳,又两次扶立出英明之君,由他来做留哥儿的座师是再好不过的事。

  若留哥儿真有人君的气宇及才干,在魏仁浦的教导下,璞玉终会散发出他应有的光芒。”

  说到这时,赵匡胤的语气中有着浓浓的期待。

  该如何预防大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赵氏家族将来不会面临灭顶之灾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为大宋选择出一个足够优秀的继承人。

  先前的五代中原政权,第一代创基者大多是一时人杰,可惜继承人要么庸碌无能,要么荒淫暴虐,致使国祚崩裂。

  朱梁建立至今日,堪堪短短五十余年,中原大地上竟轮换了五个王朝!

  如此触目惊心的前车之鉴,赵匡胤怎可能还会重蹈覆辙。

  从身为人父的情感来说,赵匡胤自然是想在他万岁后,他的子嗣能继承他的一切。

  可赵匡胤眼下是一国之君,更是赵氏一族的族长。

  为了防止心中最担心的情况发生,大宋的继承人就不能全凭个人情感而定。

  真以为他不知道,赵光义素日故意接近楚昭辅、沈义伦等人的事吗?

  他更加知道母亲今日的“多加重用”四个字中,有着怎样的含义。

  为了赵家,为了社稷,他愿意给已成年且素有贤名的赵光义机会。

  而身为父亲,他也愿意给赵德秀同样的机会。

  至于成不成,就看两方谁更优秀了。

  就像当年周太祖对柴荣与李重进那般乱世之中,择贤而立非择亲!

  帝王心思,深沉如海。

  在赵普还在对赵匡胤的话多加思索时,他听到了赵匡胤今夜对他说的最后一番话:

  “朕深知魏仁浦此人,外表宽宏,内心却是颇有傲气之人。

  若当日德秀不能亲自设计擒下他,以魏仁浦的傲气,他心中对德秀不会有任何重视之心。

  如此一来,让魏仁浦担任德秀的座师,是一件很难的事。

  好在德秀没有让朕失望。

  明日一早,你就亲自带着德秀去看望魏仁浦,延请他教导德秀。”

  听完这番话后,赵普心中还有着一个不解之处。

  这个不解之处若不解决,让魏仁浦教导赵德秀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今日魏仁浦意图举兵反抗我朝,可见魏仁浦一直记得周太祖的知遇之恩。

  臣恐魏仁浦会拒绝为大宋效力。”

  听到赵普的担忧后,胸有成竹的赵匡胤大笑起来:

  “则平,论治国谋略朕不如你。

  论到识人,朕可就略胜你一筹咯。

  魏仁浦是知恩图报,但他绝不是不知变通的腐儒。

  他如前朝的名臣魏征一般,爱的是这个天下!

  你且去,勿忧,勿忧。”

  赵匡胤能得出这个论断,是有着证据的。

  论亲疏关系,李重进与周太祖才是有血脉关系的,若一心只为周太祖考虑,为何魏仁浦最后会选择支持周世宗?

  原因很简单:周世宗相比于李重进,有着荡平天下之才!

  得到赵匡胤的保证后,赵普正色领命徐徐退去。

  等到赵普离开,高台上只剩下赵匡胤一人后,赵匡胤望着延德宫的方向一时间竟出了神。

  别人不知道的是,赵匡胤昨日能兵变成功,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的父亲赵弘殷为他在禁军中留下了深厚的人脉。

  一阵冷风吹来,让赵匡胤从回忆中清醒。

  身处于高处不胜寒的楼台上,赵匡胤喃喃低语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当年您为儿子计过了,现在儿子也要为留哥儿计上一计!”

  又是一阵冷风吹过,带起了赵匡胤宽大的龙袍。

  龙袍被风拂起之际,隐隐露出了赵匡胤内里那寒光阵阵的甲胄。

  乱世天子,每行一步皆如履薄冰。

  翌日清晨一早,赵德秀就早早地将赵德昭从榻上喊醒。

  正是寒冬时节,猛不济被长兄从暖和的被窝里叫起的赵德昭,满脸皆是苦大仇深。

  好在身为胞兄的赵德秀,对着赵德昭有着血脉上的压制。

  当拿起贺氏以往用来教训赵德昭的藤条后,赵德昭脸上的不满情绪顿时消失不见。

  “大兄,天寒之时,鸟儿不好掏呀!”

  赵德昭习以为常的话语,让赵德秀既羞又恼。

  身为大宋皇室之嫡次子,早晨起来第一件事竟是想着掏鸟窝?

  “大怒”的赵德秀,拿着手中藤条就作势欲打。

  这吓得赵德昭满殿乱蹿,努力让自己不被赵德秀追上。

  好在赵德秀的目的是在于帮赵德昭锻炼身体,故而他就这么慢慢追在赵德昭后面。

  在赵德秀追着赵德昭跑了好几圈后,殿外有内侍禀告,说是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赵普求见。

  内侍的禀报让赵德秀暂且停下了追赶的脚步。

  赵普怎么会突然有事找他?

  几乎是须臾之间,赵德秀心中就有了一个判断:

  定是他的父皇让赵普来的。

第16章 你还敢出现在老夫面前

  由于心中的推断,赵德秀不敢轻慢。

  赵德秀先是唤来一名内侍,命他督促赵德昭洗漱。

  后赵德秀又在殿内的一块铜镜前,略微整理好形容后,便立即来到了殿外。

  正值隆冬的清晨,天气是很寒冷的。

  可年近四旬的赵普却恍若不畏寒冷一般,就那么静静站在殿外做出一副闭目养神状。

  来到殿外的赵德秀见状,责怪的看了一眼身后的内侍,尔后他快步走至赵普面前:

  “赵枢密,外面天气冷,快请入内避寒。”

  得益于前身留下的记忆,赵德秀对当世复杂的官职体系有着一定的了解。

  枢密直学士一职听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却权力极重。

  一般来说,枢密直学士是枢密使的副手,协助枢密使处理枢密院的日常事务,并且还有着监察枢密使的职责。

  今魏仁浦被捕枢密院群龙无首,赵普是能够凭借枢密直学士的职权,代行枢密使的权力的。

  而枢密使在五代及宋初,有着调动禁军的权力!

  赵普能一跃成为枢密直学士,足见赵匡胤对他的信任。

首节上一节12/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