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
李靖和李逸都不需要自己洗饭盆啥的,都是带着家丁来的,两人拿出个小马扎坐在帐篷前聊天,
“两位参军,殿下召集议事,请立即前往。”
一名秦王府执乘亲事过来通知二人。
“这个时候还议事,莫非又有突发情况?”李靖皱眉,
两人便往帅帐赶去。
等到了后,发现果然气氛有点凝重。
行营在京的高级将领们都在,还有几个陌生面孔,但穿着紫袍。
等人到齐,李世民起身先介绍了那几人。
一个大胡子是现兵部尚书、蒋国公屈突通,当初率领隋军阻挡李渊入关中,也是让李渊吃了不少苦头,但后来击败他后李渊还是很大度的重用了他。
此次他是来担任行营长史的。
另一位紫袍长的英俊帅气,也很年轻,但却是皇帝女婿、宰相窦抗之子,安丰郡公、窦诞,此时任殿中监,这次是来任行营司马的。
此前李世民已经奏请让刘文静、殷开山仍任长史、司马,可现在又派了两人来,这是双长史双司马,而且这两人一个兵部尚书一个殿中监,
李逸都感觉好像有些不太对劲。
但新加入的不止他们两个,
还有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左卫大将军义安王李孝常,民部尚书窦,
甚至还有在朝中任宰相之职纳言的窦抗,他兼任左武候大将军,也临时加入了此次行营。
还有右监门将军樊兴,他跟他爹樊方原本是隋朝官员,后因罪没为奴,赏赐给了李渊,成了李渊家奴,太原起兵后,樊兴跟钱九陇这两李渊家奴,带兵打仗表现悍勇,一个封郡公一个封国公。
李逸心里默默整理了一下,
泾州有个长乐王李叔良,现在又派了个义安王李孝常。
已经有个前宰相刘文静,又来个现宰相窦抗,
然后兵部尚书屈突通、民部尚书窦,前吏部侍郎殷开山,
又有右武候大将军庞玉,李孝常和窦抗也都兼着一个大将军,还有柴绍是左翊卫大将军,刘弘基是右骁卫大将军。
这阵容,太过于豪华了吧,两宰相两尚书,五个大将军,两王爷两驸马。
薛举上次还没死的时候,也没这待遇啊。
“刚接到两个不好的消息,”
李世民一脸严肃,“泾州刺史、骠骑将军刘感,出兵折城,兵败身死,三千人马全军覆没。”
帐中不少高级军官们明显也都是知晓这消息的,可其它头次听到的人都不由的惊呼出声。
李逸疑惑,这李世民马上要出兵了,刘感怎么还出城做战送人头?
“第二个坏消息,陇州刺史常达,此前薛将仵士政以数百人投降,常达纳降。数日前,仵士政伺机劫持常达,拥城中二千人而叛。”
还没出兵,
就接连两个坏消息,没了两个刺史,
泾州虽还在李叔良手中,可一下子没了三千兵,陇州情况更坏,仵士政伪降,现在突然发难,不仅劫了刺史常达,还鼓动陇州两千兵反了,陇州城都丢了。
李逸也不得不感叹真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本来以为陇右秦军,已经是条板上死鱼,谁知道人家随便甩两下尾巴,居然还就干翻了两个刺史,
“泾州城十分危险,随时有可能失守,陛下有旨,须立即出兵,尤其是得火速增援泾州,泾州不容有失,长平王不容有失。”
刘弘基站了出来,
他也是开国元勋,早年为避辽东之役,就跑到太原投李渊父子,起兵后,也是屡立功勋。
及破长安,功居第一,封河间郡公。
就是上次浅水原大败,
八大总管里,也只有刘弘基一军独自殿后,要不是他们拼死血战,只怕当时就全军覆没了。
“末将愿率精锐,星夜驰援泾州城,”
上次浅水塬兵败被俘,刘弘基深以为耻,好在当时李世民迅速打了个翻身仗,夺回高城,将他救出。
虽然俘虏也才当了两天,但刘弘基心里一直记着。
“泾州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缺粮,薛仁杲据守长城,兵围安定,泾州七县,有六座县城都被薛贼所破,
我们不但要派一军增援,还得带上粮食。”
可想快速增援,就不便于带很多粮食辎重,带多了不仅拖缓速度,还容易被薛军攻击抢夺。
刘弘基拍着胸脯道:“给臣三千精骑,一人三马,一马骑乘,一马换乘,一马驮粮草,日夜兼程,三日便可达泾州城。”
“不需要另带辎重营和民夫等,我三千人可携带六千石粮至泾州,足够先解了泾州燃眉之急。实在不行,这九千匹马,也够一城人坚持许久了。”
李靖站起来提醒刘弘基,一匹战马一天得吃四升豆粟,还得吃十五六斤干草,而每名骑兵一天也至少得两升米。
这么算下来,就算行军三天,路上也得吃四百多石粮食,十几斤万草。
刘弘基带的粮草,到了泾州城,也剩不下多少。所以最好是只带粟米,这三天路上,人马都只吃粮食,不要带草。
如此带六千石粮,路上吃掉一千来石,还能剩下近五千石粟米入城。
泾州军民省一点,每人每天一升米,泾州城中两万余人,则能再坚持二十来天。
再加上带去的九千匹马做储备粮,那再坚守两个月都没问题。
民部尚书窦冷哼了一声,“九千匹马,你知道多珍贵吗,朝廷现在十分缺马,哪能这样浪费,长武城不是储有很多粮食吗?
根本不需从长安这里调骑兵急行军去泾州,可直接在长武组织民夫运粮,从长武、高派兵护送粮食到泾州,这样泾州粮也有了,援兵也有了。”
李逸看着这位窦尚书,挺威武高大,窦氏自称是扶风窦氏,但听姬素君说窦家其实是鲜卑胡人,祖上是鲜卑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时赐姓窦氏,后来他们就说自己是汉朝的窦氏之后,其实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
这位窦尚书,正是姬素君哥哥姬温的老丈人。
李逸心想,也不知道那个姬温会不会也在行营军中。
李逸开着小差,那边也很快有了结果,李世民最后决定,刘弘基从这里率三千精骑北上,一人双马,
这样就能最快速度赶到高城,在那里再更换马匹。
高到泾州,也就百里左右,从高城押运一批粮草增援泾州,甚至可以让长武、高那边派兵策应一下刘弘基,掩护他入泾州。
但李世民也有要求,不要跟薛军纠缠战斗。
若是刘弘基成功增援泾州城,那他就驻防坚守就行,绝不许出战。
“敢有轻浮浪战者,斩!”
李靖起身:“殿下,属下愿随河间公同往。”
李世民却一口拒绝了,“药师你留本帅身边参谋赞画军务便好。”
第92章 分功李靖
八月的夜晚,十分凉爽。
李靖却坐在帐篷前望着天空出神,初一是朔月,与太阳同升同降,晚上根本看不到月亮,
不过没有了月亮,夜空中的星星倒是显得较多。
李逸也搬了个小马札在旁边坐下,抬头看了半天,没有认出几个星星。
“李公就想娘子了?”李逸跟他开玩笑。
“这次得你举荐让我有了这次随军机会,我也很渴望能够建功立业,”李靖叹了声气,他迫切的需要一个机会,可今天主动请缨李世民却拒绝了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要说李靖,还真就是个标准的大器晚成的典型。
五十岁以后,才开始迎来人生事业真正的开端。
四十八岁的李靖,跟十六岁的李逸,坐在那闲聊着,李逸掏出一小布袋炒米,分享给李靖,塞一小把放嘴里干嚼着,也是非常的香。
“很香,”李靖尝过后也挺惊叹。
“这是炒米,用糜子经过蒸、炒、碾几道工序,还加了盐,嚼着吃、水泡着吃,或是奶茶泡着都不错。”
李靖细细品尝,感觉清香爽口,酥脆而不硬。
“好东西。”
“嗯,比麦饭好吃,也更方便。”
经过几遍蒸晒的麦饭,说实话真的挺难吃,唯一长处就是好保存不易坏,吃的时候也相对方便。
不像带麦子还得临时磨,也不像粟还得舂碾,热水泡一泡煮一煮就能吃,算是一种速食食品。
“值得军中推广,若做为士兵干粮,挺好。”李靖马上发现此物价值,立马有点兴奋,“你应当把此炒米作法写一个详细的制作条程,然后上报兵部,若是能够推广,能提升我大唐军队战斗力,也不失功劳一件呢。”
李靖没带过兵,但从小就能跟他舅舅韩擒虎纸上谈兵的,对军事相关的东西很敏感。
“不如李公帮我写,到时捎带署我一个名,算是我们两参军共同的功劳。”李逸笑道。
李靖摇头,“我怎好意思分你之功,”
偌大的军营,纪律严明,有将领带兵巡营,各自呆在自己的营帐前,没有人敢乱走动窜门子啥,
在长安城夜晚你乱走,顶多算犯宵禁打一顿板子,然后被武侯关一晚。但你在军营里乱逛,极可能被砍脑袋。
嚼着炒米,聊了会,也就各自进帐休息。
明天四更造饭,五更出发,得早起。
帐篷里,他的两个仗身张义全、曹大行是早习惯军营,早早就呼呼大睡了。
刘黑子和陈良两人则一直在帐中等他。
他们四个早说好,要轮流值夜,一直保持有人清醒守夜。
李逸把手上剩下的小半布袋炒米递给刘黑子,“你们也嚼巴几口,”
帐篷很小,地上铺毡垫,两仗身直接和衣而睡,
有股脚汗味,
很糟糕,
这里是长安城门外,倒不用担心有人劫营啥的,所以李逸放心的脱了衣服躺下,盖上毯子,
要说条件,虽然简陋了点,但比他刚来住稻地草棚那会却还要强些的,毕竟他可是行营参军,还是浅水县男爵,怎么也比一般府兵们强,更别说跟民夫们比。
星光透进帐篷里,带来点光。
刘黑子和陈良两人在嚼炒米,嘎吱嘎吱的嚼着,好像老鼠偷吃东西。
闭上眼,
李逸意识进入到了空间,回到了曾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