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声很快停止,这群孩子们还是挺听话的。
“今天无极小学堂正式开学了,这是第一堂课,也是公开课。首先我要问一下大家,为何要读书?”
下面立马嘈杂起来,七嘴八舌。
李逸轻敲了几下讲桌,
“肃静,以后课堂上要发言,先举手,老师点名了才可以站起来发言。”
“罗石头,你说。”
九岁的小石头赶紧站起来,或许是在这么多人面前,激动的脸色胀红,一时却结巴着说不出话来。
“别急,慢慢说。”
小石头好一会才平复了些,“我,我,三娘说读书识字能让我开眼,不做睁眼瞎。”
“很好,请坐,同学们为罗石头同学的积极发言鼓掌。”
李逸带头鼓掌,孩童们也就跟着呱唧呱唧,掌声如雷,小石头脸更红了,但又有几分得意,骄傲的昂着脑袋。
“读书使人明智,书就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智慧之门,书也是一剂良药,善读者能够治愚。
读书可以使人聪明,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大家要把握机会,好好读书。”
一番开场后,
李逸拿出准备好的一叠A4纸,上面写着毛笔大字,他用米粒往身后板子上贴,一张纸上写了六个大字,李逸一口气贴了十二张。
孩童们好奇的看着那些洁白的纸桌上,一个个大字,眼神清澈而纯洁,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而在教室里旁听的董秀才、孙伏伽等人,看着这些字却都目露惊讶。
自古以来的孩童启蒙书很多,从秦国丞相李斯编的《仓颉书》,到后来《爰历篇》、《博学篇》,合称三仓,再到汉朝流传下来的《急就篇》,再到南北朝的《开蒙要训》,以及后来启蒙书巅峰的《千字文》,
这些蒙书大多是四字一句,将一些常用字编排,让识字的同时,了解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到如今,千字文是启蒙必读书,据说这本书是南朝梁武帝,让周兴嗣为自己儿子编写一本识字读本,周接到旨意,只用了一晚时间就写成了这篇千字文。
本来大家以为李逸今天第一堂课,可能也会教千字文,但他贴在板上的大字却并不是四言一句的千字文,反而都是三言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颜之推,有义方。教三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董秀才虽坐在后面,但眼神还挺好,把纸上大字看的清清楚楚。
他默念字句,越念越惊讶,他以前绝没见过。
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顺口、易记,跟千字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曾经国子监生,考过秀才的老先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不凡。
三言一句,四句一组,这板上的十二句,明显就是三组一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很明显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开私塾教书育人多年的董秀才,越念越兴奋。
而在隋朝就考中进士的孙伏伽,那是真正靠读书改变了命运的人,他对那一张张纸上的大字,也是越看越惊叹。
浅显易懂,但蕴含深刻。
他对纸上的那大字,也很欣赏,铁划银钩,瘦劲有神,这书法相当了得。
李逸贴好,转头望向大家。
他今天第一堂课,没选千字文,而是选了三字经。
选这个也是有一番思考,千字文是南朝梁时编写的,但三字经却是要到宋朝时才有,三字经也是千多字,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
虽然到唐朝后有些内容要改,但删改掉也不影响什么。比如那句颜之推有义方教三子俱名扬,原文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俱名扬,窦燕山指的是五代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考中了科举。
李逸把窦禹钧改成了南北朝名儒颜之推,也没问题,颜之推开皇年间才去世,他儿子颜思鲁孙子颜师古,如今还是相当有名的文人。颜思鲁是秦王府记室参军,颜师古是李世民王府文学。
选择三字经,最主要原因,就是李逸办学也是为了刷声望,他写瘦筋体也是要刷声望,所以现在办学掏出三字经,还是要刷声望。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三字经,我先读一遍,然后讲解意思,然后大家跟着朗诵,”
“无逸,”
董秀才有些激动的站起来。
“先生。”
“这十二句三字经是你所作?”
李逸厚着脸皮道:“这是我根据我师傅李真人以前教育我的故事编成的,”
“只有这十二句吗?”董秀才又问。
“不止,暂时编了三百多句,三言一句,四句一组,这十二句是第一篇。”
董秀才激动不已,“好好好,你先继续讲课。”
李逸高声朗诵三字经,跟唱歌一样。唱完一遍,他开始讲其中的意思,小孩子们听的懵懵懂懂,但没关系,传统私塾启蒙教育,都是先摇头晃脑的背诵,
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嘛。
这第一篇十二句里,其实也是讲了两个故事的,比如孟母三迁,还有颜之推教子有方。
“你们知道谁是孟母吗?”李逸问。
下面六十个孩子没一个知道的,他们连孔子是谁都不知道,更别说孟子孟母了。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先贤,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幼时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依靠织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起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经常有送葬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孟子就跟着学吹喇叭,引的一群孩子整天跟着玩吹喇叭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孩童的教育,见状就搬家到城里。
新家在屠宰场旁边,孟子每天到屠宰场看杀猪宰羊,孟子看在眼里学在心上,没多久居然能帮着杀猪宰羊了。孟母见状又把家搬到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上,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跟着摇头晃脑一起读书,老师非常喜欢聪明的孟子,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
但他还是很贪玩,经常逃学,孟母生气的把织布的梭子折断了,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是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成功,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认识到错误,于是回到学堂,慢慢变的知书达礼,后来,孟子果然没辜负母亲的希望,成为了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儒家大师,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也是我们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的含义。”
孩童们虽然不知谁是孟子,但听李逸讲这孟母三迁的故意,却听的津津有味。
罗二的大孙子说吹喇叭挺好的,每次给人吹喇叭送葬有吃有喝,还有一块白布和工钱。石头则说学屠夫杀猪宰羊好,给人杀猪主人会给猪下水做报酬,屠夫有吃不完的猪下水。
李逸没打断他们,让这群孩童先自由讨论了十来分钟,然后才让他们肃静。
“现在,你们跟着我一句句诵读,”
无极院里,
顿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书声盖过了夏天的蝉鸣。
第34章 无极校会
第一堂课,可以说很成功。
六十个孩童们听课津津有味,来旁听的宾客、乡亲们也觉得年轻的李逸很有学问课上的好。
李逸空间有时钟,所以能掐着时间安排课时,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中间休息十五分钟,下午上了四节课。
这时外面其实太阳还高,也就下午四点半左右。
考虑到夏日百姓干活的时间,是要避开午间太阳大的时候,早上和午后干活,李逸也就灵活的调整了学生上课时间,以后夏天就中午来上课,这样孩子们早上和午后还能帮家里干活。
照旧是管一顿午饭,孩子们来了后先吃午饭,吃完休息会再上课,为了这顿饭,也会很准时。
今天第一天课结束,李逸特意让秀芝兰香帮忙做了顿晚饭。
仍是小米饭,配上炒茄子,猪油渣蕹菜汤。
董秀才跟孙伏伽坚持要跟学生娃吃一样的,王乡长、冯乡佐他们自然也就说跟娃一起吃。
来上学的娃,管一顿饭,但碗筷要从家里自己带,学校里可以吃饱,但不能剩饭,也不能往家带。
董秀才跟孙伏伽他们也在后面排着队,
看着热闹的场面,感慨的道:“无极小学勃勃生机啊,无逸讲课教学让我这个老朽都十分佩服,”
“是啊,孟母三迁的故事,我虽早知晓,可听他讲时却也听的很入神。”孙伏伽道。
“这个三字经真不错,我敢说不输千字文,必能流传百世。”
董秀才和孙伏伽都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三字经的好坏他们非常清楚。
王乡长这时也道:“无逸啊,这么多学生每天免费一顿饭,这么多嘴张可得不少粮食啊,我回头让家丁送两石粮来。”
冯六郎则道:“我家有油坊,我让人先送二十升油来。”
王里正当然也不甘落后,拍着胸脯表示,家里有磨坊,一会就让人也送两石粮来。
“乡里给你的十亩学田,马上给你划好,以后可以让这些娃们帮着种点稻种点菜嘛,也算帮你分点担子。”
郭二郎在众人里地位最低,这时为了表现一把,也表示愿意拿出五亩地捐给学堂做学田。
“无逸在这谢过各位了,回头我就会立一本公账,把这些捐赠全都入账,以后支出都会记账,并定期公示,我一定保证把这些善款都用于学生们身上。”
孙伏伽笑道:“先请木匠打制门窗桌椅吧,就算是坐地上,也应当铺上木地板,铺上芦席,过两月天冷了,坐泥地上可不行。”
“我马上安排。”李逸痛快道,这本来也在计划之中。
李逸也提了个请求,
“我希望组建一个无极小学堂的校会,大家捐赠的钱粮,以及田地等,都由校会统一管理、监督,用于学生日常的饭菜、纸笔,以及校舍桌椅维护等开支,如有剩余,可拿出一部份做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剩余部份,则可用于购买田地做为学田,或是借贷,可优先借贷给有需要的困难学生家庭,其次是乡里孤寡贫困家庭。
所得租子、利息,除做学校日常费用外,若有节余,可继续买田或借贷收租收息。”
李逸提出的这个校会,就是为学校以后长期经营办学考虑的,他当然也可以自己一人掏钱,但现在既然大家都愿意掏钱捐助,总得让大家也都有参与感,甚至得分享这办学的声望。
因此搞一个校会,其实就跟古人搞桥会、庙会、路会等一样,一起掏钱做某样公益的事,为了长期维持,所以可以买田放贷,这样就有租、息收益,可持续发展。
因为大家出了钱,所以李逸提出大家有监督权。
李逸建议是邀请董秀才、王乡长、冯六郎、郭二郎等几个本乡的人,成为名誉校长,兼校会理事,负责管理校会的田产、钱粮的开支等,而孙伏伽、杜如晦等人,可以请他们做名誉校长,兼校会监事,可以监督审核校会的账目等。
李逸是校长,也是老师,也是校会的实际掌管人。
这么一来,大家捐助的积极性会更高,其次大家也能一起获得很多声望,再有一个就是能够让校会更透明。
学校到时还要立个碑亭,每年捐赠者的名字和钱财还要刻在碑上。
校会、学田、会费,以后说不定可能还要立校仓呢,这套东西很新,董秀才搞了很多年私塾,也会接受些士族豪强的捐赠,但真没有想到弄这些东西。
杜三郎郭二郎等觉得这东西很好,挺有参与感的,能让他们这些人增加不少名望。
孙伏伽很忙,他现在是万年县法曹,如今改朝换代他还想再进步一下,可想了想后,也笑着应下了。
名誉校长兼监事,也不需要他怎么参与,每年抽点时间帮忙监查审计一下校会账目就好,他其实越想越觉得李逸这年轻人不简单。
这个小小的学堂初办,却已经考虑的这么久远了。
照他这章程,这无极小学将来说不定还能办的很好,甚至有可能将来成为无极书院都有可能。
无极小学堂校会,就在蝉鸣声中,正式成立。
总共是邀请了董秀才、杜如晦、孙伏伽、王乡长、冯六郎五位名誉校长,理事会有九名理事,监事会有八人。
这些人不是朝廷官员,就是地方豪强,起码也是个乡佐。
杜三郎和郭二郎最后都没好意思进,九个理事都是乡长乡佐,八个监事都是流内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