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丰带着李逸去看新铸好的钱,李博义哥俩对这铸钱坊处处都感到好奇。
仓库里,
由禁军轮值当班把守,出入都需要凭腰牌,十分严格。
进入仓库,
里面是一堆堆钱,
金光灿灿。
开元通宝钱属于青铜钱,但刚铸好的青铜是金色的,很好看,有点像18K金颜色。
这些铜钱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慢慢的表面氧化,才会变的没那么黄。
李逸挨个查看那些新铸好的钱,
三百六十串钱,每串千钱,崭新的钱,崭新的麻绳,
这第一批铸的钱,比李逸预料中的还要好,成品非常不错。
铜六八、铅二四、锡八,这个是最终确定的合金比例,比历史上开元通宝刚开始铸造时的铜含量要低,历史上新铸钱,铜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但这版开元通宝,铜料只占百分之六十八,不到七十。
不过铸出来的钱成色还是挺好看,并没有因为铅锡占了百分之三十二,就显得发青发白这些。
而赵丰他们这些老铸钱匠,技术把关的很好,哪怕用的是翻砂铸造这种新技术,可对浸淫铸钱数十年的他们来说,一法通百法通。
“核算过成本吗?”
“我们初步核算,铸钱千文,成本七百钱。”
这个成本中,铜料成本最高,现在铜价贵,加上铅锡,这料的成本就占到总成本的六十。
燃料和冶炼成本也挺高,一炉一天工烧几百斤炭,而熔炼合金的时候,损耗达到百分之十一。
其它的工匠工钱,管理运输成本,以及模具等的损耗等,
全加起来,铸一千钱成本七百,获利三百钱。
利润已经非常高了,达到百分之四十二点八。
“没算错?能有这么多?”
“这还是试铸,要是以后产量上来了,损耗也还能减少,人工开支等也能减少,利润还能提升,我预估,六百钱本钱就能铸出一千钱了。”
这让李逸觉得这利太多了,或许应当提高些铜料,否则铸币利太多,必然引起私铸,还会使得货币贬值物价通胀。
都不需要铸恶钱,就铸官钱一样标准,六百本钱,就能赚四百,这是百分之六十六点七的利润了。
“如果把铜料降低到六成,那么铸一千钱,甚至只要四百本钱。”
李逸还想着说提高铜料,赵丰他们却觉得还能再降点。
“新铸开元通宝,一贯钱足足百两,比隋五铢可是重了许多,而且采用翻砂铸法,铸出的钱更精美,降低些铜,也仍是好钱。”
但李逸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能有太高的铸币利润,否则就跟铸当十钱、当二十钱一样了,
金属货币时代,货币还是得能与本身价值相匹配才是较好的。
铸币得有利润,但不能太高,否则跟铸当十钱当二十钱有啥区别,都是在直接抢夺百姓财富,这种钱最后也都会出问题的。
“把铜铅锡合金比例再调一下,铜八三,铅十二,锡五,”
赵丰惊讶,“那一贯钱,铜料就直接要增加起码一斤了,”
一千铜钱,含铜就八十三两,而熔炼的时候还有十一个点的火耗,算下来一千钱,总共要耗费铜料九十二两多,合到五斤七两多。
“这样调整后,铸一千钱,工本钱就要近八百,等以后大批量铸造,最多也只能压到七百五十钱左右了。”
李逸却对成本增加利润减少这结果很满意,
“铸一千钱,本钱七百五,也还有二百五十的利润,很不错了。”
李博义哥俩在旁边听的很好奇,“这能多得利不好吗,为何还偏要加料,增加成本减少余利呢?”
“因为这是朝廷官钱,一文钱,本身就得能值一文。”
哥俩听的有些绕。
“可你这不也只用七百五本钱吗?”
赵丰在一旁解释:“若是有人想模伪私铸出这样的官钱,他们的成本可能得一千钱以上。”
“那又是为何?”他们彻底糊涂了。
“因为我们钱监的铜料、铅锡成本,以及人工、炭成本,还有我们的铸造技术这块,都不是一般私铸能比的,随便哪项他们都要比我们成本高。除非他们偷工减料,但私铸再加恶钱,可就是罪上加罪了。”
要是私铸出官钱一样的钱,那不好分辫追查,可你要是铸的是恶钱,那就会被发现、追究。
赵丰看着新铸好的那三百多贯钱,有些心疼:“这些钱已经铸好了,怎么处置?”
“自然是熔了,重新铸造。”
母钱、模具等都不需要调整,要调整的只是合金比例。
“我看这些钱挺好的,几百贯而已,用不着熔了重铸吧,掺着也一样能用嘛。”李博义道。
“这可不行,从宜寿宫监出去的钱,必须都得是铸造精美,打磨干净,剔除残次品的好钱,才能入库,移交民部流通。”
三百六十贯钱,
又全都拉出仓库,重新熔炼,把铜铅锡分离出来,很费了一些功夫。
经过重新调整合金比例后,钱监火力全开,三十六炉开始全力铸造。
工人们流水线作业,
每个铸钱炉,就是一个生产组,备砂、制模,那边熔炼、浇铸,然后又有人专门负责脱模取钱,
拆模,取出钱树,把钱剪下来,接着把铜钱打磨,去除毛刺打磨边缘,对方孔也要进一步凿刻,确定统一。
三十多人一组,
干的是热火朝天,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作坊管两顿饭,吃的很一般,就粟米饭,配上笋子、野菜汤,三天能吃加点荤,要么是加一块肉,或是加两块鱼。这么简单的伙食,钱监工人们却已经是非常满意了。
毕竟这些人绝大多数先前还都是流民,被迫流落山中从贼,现在能有两顿饭吃,还有啥不满意的,每个人都很珍惜这工作。
产量天天在提升,
每炉从日铸万钱,到两万,再到三万,整个铸钱监,日产量也是突破千贯。
皇帝交给李逸的任务,铸币两万贯,也是提前完成。
总共铸造了三万六千余贯钱,然后没有铜料了。
仓库里铸好的开元通宝堆积如山。
“县公,工部那边铜料一直没送来,我们这已经没料开炉了,铸好的钱,民部也一直没有人来运,都堆满仓库了。”赵老头这段时间是精神抖擞红光满面,甚至都感觉年轻了几岁。
“得催工部补料啊,这停一天,可就少铸千贯钱呢。”
“行,我再去长安跑一趟。”
这些天李逸也都没怎么管铸钱这边,一切上了正轨很顺利,他更多精力放在山里七十二屯的春耕抢种,放在组织百姓挖春笋采野菜,甚至是和伙伴们搞竹纸作坊上了。
没想到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了,还断了料了。
三万六千多贯,用时才一个月。
李逸都很惊叹了。
“大家也都奋战一个月了,既然断料了,那就先放假三天,好好休息一下。”
“三天假期,工钱照发,食堂仍有饭吃。”李逸豪爽的道。
第275章 抢钱
打马回京,
直奔皇城工部,看到紫袍玉带的李逸进来,工部官吏脸上都露出了些复杂的神情。
上月令史王仁案,最后可是牵连了几十名工部官吏抄家流放,其中还有个六品员外郎,另外还有两郎中一侍郎也因此牵连被罚。
“浅水县公,独孤尚书领兵在外,两位侍郎也都外出了。”
“那何郎中呢?”
“也不在公廨。”
“张员外郎?”
“张员外郎流放州了。”
身着浅绿袍的主事招待李逸,很是小心。
“既然都不在,那我便直接跟你说吧,工部好久没有给宜寿钱监运铜料,铜料已经用完,钱监都已经停工了。
我派人数次回京催料,为何工部一直不理会?”
那绿袍主事拱手:“浅水县公,我们工部这个月已经给宜寿钱监运了数批铜料,我记得总共二十万斤铜。”
“二十万斤没错,已经都用完了。”
“用完了,怎么可能?前朝铸五铢钱,一个钱监一年也不过铸钱三千三百贯,用铜一万余斤而已,
你们一个月就用了二十万斤铜?”绿袍主事声音陡然提高八度,引的旁边一众官吏侧目。
李逸冷笑两声:“你难道怀疑我们贪污了工部的铜料不成?”
“浅水县公,小的绝无此意,只是二十万斤铜料,哪能一个月就用完了,那得铸多少钱,”
“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这二十万斤铜料,铸了三万六千贯钱,每贯钱含铜料百之八三,另加熔炼时火耗还有十一,算下来,铸一贯钱,共用到铜料九十二两一三,
你们送来的二十万斤铜用完,我们还搭进去了库存的七千多斤铜。”
那绿袍主事赔着笑脸:“浅水县公你说你们一个月铸了三万六千钱?开元通宝新钱,不是当十钱什么的?这怎么可能,一个月三万六千钱?我在工部三十年了,前朝铸钱最多的年份,也才铸三十余万贯而已,一个钱监一年就铸三千三百贯”
李逸没兴趣跟这家伙纠缠:“那是过去,现在宜寿监一个月铸钱三万六千贯,你们赶紧把铜料补上,否则停工的责任都得算你们头上。”
走出工部,李逸又去隔壁民部。
这次是个员外郎接待。
“我之前几次派人通知民部去运铸好的新钱,你们怎么没人回应?”
“李公请坐,喝茶,我们也是想着等新钱多铸一些后,再去运,省的来回跑。现在才一个月,应当也就铸了几千贯钱,再多积攒些去运。”
“我记得我信中有跟你们说过那边每日铸新钱千贯,现在一个多月,仓库中已经堆了三万六千贯钱了,你们再不运,都要堆不下了。”
“多少?”
这位员外郎差点把嘴里的茶水喷出来了。
“三万六千贯。”
这位员外郎先前确实接到过李逸的信,让他们去接收铜钱,但他没放在心上,一天铸新钱千贯,哄谁呢。
可现在李逸当着他面说,他就有些将信将疑了,李逸不可能当面骗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