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234节

  丘和倒没想过要割据交趾做个越南王什么的,他有意奉表归附长安的李唐,可道路不通,也只得暂依附萧铣。

  “阿祖在交趾,那是在五岭之南的南边,天之涯海之角的地方,哪来的江南水乡吴侬软语的美人。

  那些美人得是苏杭那边的,那才是吴越之地。

  交趾是岭南,不是江南,没有水乡美人,只有黑乎乎的昆仑奴。”丘英起做为年轻一代的嫡长孙,纠正弟弟们。

  “别说了,当心打草惊蛇。”丘神俨现在一心都是擒得刺客,甚至擒得幕后之人,立功升官。

  他是被李逸给深深刺激到了,人家半年时间,光爵位就授封四次,从白丁到县侯,还已经赐金紫,检校四品。

  他才刚升了个八品的旅帅,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丘神俨不服气。

  他要立功。

  中岛,池中阁上,

  此阁伫立水中央,

  阁有石阶直抵水边,水池阶边还系着一条小舟,可惜现在池塘冰封,连那条载着他儿时记忆的小舟也被冰封住了。

  杜敬爱想起小时候夏天的时候,父母泛舟,带着他们兄妹几个在池中摘菱角采莲蓬的记忆,

  夏日的时候,才是这座园子最能展现江南水乡风光韵味的时候,而现在是冬季,

  一片萧瑟,

  只有结冰的池面,残留的荷叶梗,

  水波不漾舟不动。

  又是一阵剧烈咳嗽,

  杜敬爱好一阵才平息下来,看着再次被鲜血染红的手绢,他知道自己恐怕时日无多了。

  先天体弱多病,

  虽然自小聪慧,可从小药没断过,哪怕书读的多,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呢,他没机会出仕做官,

  虽娶了舅家表妹为妻,可婚后至今未能生下一儿半女。

  他快死了,

  甚至都不能留一个后,更别说青史留名。

  既然都要死了,那这趟他亲自回长安,帮父亲解决困扰他的麻烦。

  杀了杜如晦,也杀了骗走十娘的李逸。

  有人在临死前,只是静静的回忆和等死,但有的人,死前定要疯狂一把。

  杜敬爱转身,

  “所有人都准备好没有?”

  “已经准备好了,三更之时,兵分两路,一路安民坊杀杜如晦接走老夫人,一路沿水渠暗道再潜入平康坊,杀李逸接走十娘。”

  “完事后,把杜如晦宅和李逸宅都放火烧了,记得保证十娘和老夫人安全,一定要接出他们。”

  他环顾四周,对这座曾拥有无数美好回忆的园子道,“一会把这里北宅院也放把火,这是我家,谁也别想得到。”

  突然,一声大喝如雷炸响。

  “呔,大胆狂贼,还不束手就擒!”

  大喝声中,

  丘英起、丘神俨,丘家堂兄弟十余人,一人还带了几个彪悍家丁四面扑来。

  交趾太守丘和生了十五个儿子,如今五个在朝封为县公,两个三品将军,三个四品中郎将,还有几个刺史,剩下的也都是武将。

  这兄弟十五人,也都极能生,每人都七八个儿子,今天跟着丘英起丘神俨来的有十来个,还仅是其中小部份。

  一个又一个彪悍青年,

  全是打小习练骑射,擅长刀枪的战士,个个拳头能立人,胳膊能跑马,浓眉大眼络腮胡须,

  这半夜里一个接一个如鬼夜叉一样突然就跳了出来,

  向来病弱的杜淹嫡长子杜敬爱,惊的心胆俱裂,竟然吐血晕死过去了。

  石禄山和清风明月两刀婢,

  纷纷拔刀,

  可为时已晚,

  数十条壮汉已经将他们围的水泄不通,

  在这小小的池中岛,岛中阁上,根本无处可逃。

  石禄山提刀冲上前想杀出条血路,结果他虽是丝路上有名的拓羯佣兵,但丘家子弟带的随从都是沙场老兵,众人一拥而上,几下就把石禄山打倒在地,

  牙掉了几颗,两条胳膊全卸脱了臼,连腿都给打骨折了。

  要不是丘神俨喊留活口喊的快,他早被剁成肉泥了。

  清风明月这两波斯胡姬,看到这架势,非常识趣的把手中两把短刀扔了地上。

  丘神俨上前,

  看着吐血倒地的那个弱鸡,

  “这是何人?”

  “这是我家公子,”

  “说清楚点,姓甚名谁,耶老子娘又是谁,哪来的?”

  两丫环倒是竹筒倒豆子,全交待了。

  “杜淹嫡长子杜敬爱?”

  “就是他派人行刺李逸,今晚还要再行刺李逸,甚至连他堂兄杜如晦都不放过?”

  丘神俨得到这些招供,惊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丘英起兴奋的拍着老弟,“二郎,果然让咱们逮住了,逮到大鱼了,娘的,今晚果然没白来,赶紧把人带去雍州衙门。”

  丘神俨也是兴奋到不行,“我得马上派人去通知李逸和杜如晦,让他们小心刺客。”

  “走,赶紧走,还有机会张网以待,将这病秧子手下一网打尽。”

  “这回可捞到个大功了,”

  丘家一众肌肉男高兴的哈哈大笑,把鸟都给全惊飞起了。

  “这小玩意怎么这么没用,咱就喊一嗓子,他居然就吓的吐血晕死过去了,杜淹咋就生了这么个软货,居然还学人家来搞刺杀。”丘神俨不屑的看着昏迷不醒的杜敬爱。

第220章 老夫人你可要挺住啊

  夜幕低垂,万家灯火摇曳,宛如繁星坠落人间。

  李逸站在乌头门外,凛冽寒风呼啸而过,吹动他的衣袂。

  典膳局丞任粲满脸堆笑,疾步上前,双手为李建成披上一件紫貂裘大氅,那大氅毛色油亮,在黯淡的光线下也透着华贵。紧接着,他又递上一个暖烘烘的铜手炉,动作轻柔且带着几分讨好。

  李建成仰头大笑,笑声爽朗,在夜空中传得很远。

  他抬手重重地拍了拍李逸的手臂,脸上带着几分期许,声音洪亮的说道:“浅水侯,你这府邸大门内,还差几支门戟。待河西征讨凯旋,孤定要为你添上几杆,哈哈哈!你且安心休养,日后随营参谋军机,孤还指望你出谋划策呢!”

  门内列戟,那必须得有三品以上职官才有资格,这是在暗示李逸跟着他,前途远大。

  李建成转头看向任粲,神色瞬间微沉,眉头轻轻皱起,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任局丞,孤给浅水侯的礼物,你怎就忘了拿下来?”

  任粲浑身一颤,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惊惶,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连忙躬身请罪,声音都有些发颤:“殿下恕罪,小臣一时疏忽,这就搬下来。”说罢,便带着两名随从匆匆奔向东宫马车,不一会儿,两人合力搬下一个硕大的箱子。

  李建成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笑道:“你如今检校左卫率白鹿骠骑府骠骑将军,若无一套精良铠甲,怎说得过去?这套甲由尚方精心打造,可是难得的宝贝。”

  众人皆知,尚方专为皇帝制造器物,尚方宝剑威名远扬,而这尚方所造的铠甲,更是珍贵无比。

  箱子缓缓打开,顿时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精良铁甲出现在眼前。

  李建成微微点头,眼神中带着鼓励,示意几名旅贲军为李逸试披甲。众人一拥而上,手脚麻利地忙碌起来。

  大唐铠甲共十三式,明光甲最为出众,眼前这套尚方宝甲更是融合山纹、鱼鳞二甲之长,保留标志性大圆护,设计独特,工艺精湛。此甲极为厚重,全套含身甲与头盔。

  兜鍪顶部半求如巍峨山峰,两侧护耳翻卷似凤凰展翅,顿项垂至肩背,完美兼顾防御与灵活。

  身甲两片胸甲坚实厚重,以甲绊纵束,左右大圆护上的圆弧形花纹精致,微光下隐隐闪烁,仿若明月,“明光甲”便由此得名。

  两肩披膊,上层呈麒麟头状,獠牙毕露,尽显霸气;腰间狮蛮带、膝裙、臂护、吊腿,防护周全。

  李建成轻抚铠甲,眼中满是欣赏,介绍道:“此甲由一千八百片鱼鳞甲片、七百二十片山纹字甲片组成,配三个大圆护与凤翅兜鍪,数名顶尖工匠耗时一年多才完成。穿上它,在战场上定能保你平安,助你建功立业!”

  李逸刚披上,便觉沉重如被小山压着,左肩又还有伤,顿时忍不住龇牙咧嘴,暗自思忖:穿上这甲,莫说提丈八马槊冲锋陷阵,光是站着都疲惫不堪。他不禁感慨,难怪唐朝猛将大多身材魁梧,自己这有点腹肌的身材,在军中恐怕只能被当作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没个二百来斤的体重,还真难以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这套宝甲,若是被真正的武将瞧见,定会如饥似渴,仿佛老色批看到绝世美人一般。可李逸却神色淡定,眼中毫无波澜,脸上没有丝毫激动之色。

  李建成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失望,微微摇了摇头,甚至隐隐后悔送出这份厚礼。

  “好好休养。”李建成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摆了摆手,登上马车,在车轮的辘辘声中缓缓离去。

  李逸身着全套明光甲胄,宛如一座巍峨铁塔般矗立原地,他估摸着这甲起码有五十斤重。

  “你们帮我穿上的,倒是帮我卸了再走啊!”他无奈地在心中喊道。

  这甲穿戴极为复杂,左一片右一块,还需用束甲绊层层绑缚,常人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好在赵永安等禁军还在,太子一走,这群羽林军和旅贲军瞬间围了上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宝甲,眼神中满是贪婪与渴望,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那模样,仿佛是被关了十八年苦牢刚放出来,就遇见了倾国倾城的貂蝉。

  “不愧是尚方制造的宝甲,瞧瞧这用料,瞧瞧这做工,鱼鳞甲和山纹字甲,每一片都锤打精良,编织得精美绝伦,防刺防砍效果比札甲强太多了!”一名士兵双眼放光,一边摸着铠甲,一边兴奋地叫嚷道。

  “看这前二后一三个大圆护,用料扎实,厚度惊人,穿上它,在战场上简直就多了三条命!”另一个士兵也不甘示弱,大声附和着,脸上写满了羡慕。

  “这麒麟肩吞,栩栩如生,实在是太精美了!”

  “狮蛮腰带霸气十足,不仅护住了腰腹,还增添了几分威严,又多了一条保命的保障!”

  “这头盔也堪称一绝,设计精巧,防护周全!”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七手八脚地围着李逸,一边抚摸着铠甲,一边赞叹不已。哪个战士不想拥有这样一套宝甲?穿上它,仿佛在战场上多了八条命,生命安全有了极大的保障。

  “这套得值多少钱啊?”有人忍不住问道,眼中满是好奇。

  “钱?这可是尚方打造的,十二卫大将军若没有陛下和太子赏赐,都别想拥有!”一个老兵嗤笑一声,满脸不屑地回应道。

  “太子对浅水侯,那是真赏识啊,才会送出如此珍贵的礼物!”

  李逸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你们赶紧先帮我卸甲,要是喜欢,就排队试穿一下。”众人欢呼雀跃,兴奋地争抢着要先试,眨眼间就把李逸身上的甲胄扒了个精光,动作之迅速,活像一群饿狼扑向猎物。

  就在这时,一声高亢的“圣旨到”打破了喧闹。

  李逸神色一凛,赶忙整理衣冠,摆案迎接。

  “门下,制曰:朕以寡薄,忝承大宝,君临四海,赖股肱之臣,共图治道。今有李逸,性行纯良,才兼文武,自事朕以后,殚精竭虑,忠心可鉴。夫爵赏者,所以旌德报功。

  今依门下省所议,封李逸为浅水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望其受此殊荣,益思报效。

  主者施行,

首节上一节234/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