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21节

  “这是做甚?”董秀才惊讶,那点药也不值几个钱,何况他觉得李逸挺对他胃口,加上以前与李老道的关系,他也没打算收钱。

  “小子甚是敬佩先生善行,所以也想出点绵薄之力,这点钱给私塾添点纸笔,给先生药房添点药材,也能教育更多孩子,救治更多穷人。”

  董先生仔细的打量了他一会,“好,我收下了,李真人教出了一个好弟子。”

  在私塾又坐了会,李逸随董先生去瞧了瞧学生们,便告辞离开了。

  路上,秀芝欲言又止。

  “有话就说。”

  “阿郎给我们看病拿药,也要不了一两黄金,给太多了,家里连门都还没有呢,也没有家具,处处都需钱,阿郎还得娶娘子,得节省点”

  李逸笑了笑,没解释。

  他今天掏这一两黄金,确实是有意结交董先生,这位可不仅仅是乡佐,他还是位曾经在国子监读过书,被推荐考过秀才的读书人,

  董先生不仅在乡里德高望重,听说还经常被邀请去长安国子监讲课,他还是万年县令的座上宾。

  有些香,得提前烧,你不能等真有事了,再提着猪头到处找庙。

  人生最忌无权而财多,家贫而妻美,势弱而早慧。

  就算是乡野农村,也没那么纯朴的。

  离开私塾,李逸便去了西堡的冯家铁匠铺,他在这里订制了铁锅。

  “掌柜的,我订的锅打好了没?”

  “是李村长啊,快请进,先喝口水。”

  李逸在铁匠铺订制了生铁大锅、生铁鼎罐、生铁煎饼鏊子、熟铁炒锅、大平底铁锅等数口炊具,

  全是按要求订制,

  对于冯家铁匠铺来说,虽然这些炊具看着有些怪,但也难不倒他们。

  李逸提要求,甚至画出图样来,他们问好尺寸,说好厚薄就可以开干,他们家铺子效率还是很快的,东西都已经完成。

  “这是你订制的七印加厚铸铁大锅,宽两尺一,深八寸,重二十五斤,手工泥模浇铸而成”

  那口大铁锅,李逸看后很满意,完全就是按照他要求打造的,生铁、浇铸,还配了一个大木盖。

  一印三寸,七印刚好二尺一,足够大,用来炸油豆腐泡就很合适。

  “你这个釜,样式挺奇特的,我打了一辈子铁,还是头次打造这种,就像是一个釜从中剖开两半了。”

  唐代做饭的炊具挺多,但没有叫锅的,一般都是釜、鼎、鬲、罐等样式的,一大特点就是都比较深,比如釜,好像卵状,上端开个开子,有的还带三足。

  这种炊具适合炖煮,不适合煎炒。

  适合煎的有鏊子、铛子等,很浅,适合烙饼。

  那种相对没那么深的,形似半圆球的一般叫小釜。

  李逸订制的大铁锅,就是后世柴火灶上那种,用生铁铸造,优点是厚重、坚固,寿命长,缺点是导热较慢,不好搬动,这锅适合炖煮,也可以煎炒。

  他订制这大锅就是准备打柴火灶的,做豆制品加工,也需要。

  大号铸铁平底锅,则是用来煮浆生产腐竹的。

  “这口小釜,是熟铁锻打而成,”掌柜的拿出那口熟铁炒锅,还跟李逸显摆手艺,说这锅经过了他们师徒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经受了三万六千次锻打。

  “耐用抗造不生锈,一锅可以传三代,人走锅还在。”

  李逸看着不太平整的熟铁锅,根本不信真锻打了三万六千次,能锻打三千六百次都不得了了,“师傅你祖籍莫不是章丘?”

  掌柜的一脸惊讶,瞪大眼珠子,“李村长怎么知道的,我家祖上还真是济南郡章丘县的,几十年前我阿祖带着我耶逃荒来关中的。章丘的铁匠可是天下闻名,我家世代都是打铁匠”

  平底锅的直径达三尺,比那八印大锅还大,这更像是个超大号的铸铁托盘。

  一口八印大铁锅,两口大平底锅,一口生铁鼎罐,还有一个煎饼鏊子和一个铁铛,再加一口熟铁锻打炒菜锅,

  大小七个锅,算账的时候吓了李逸一跳。

  那个八印大铁锅,25斤重,损耗3斤,铁料六匹绢,工费合四匹绢,一口锅总共十匹绢,跟李逸那头三岁口的黄牛一个价,铁料一斤合到七十多钱。

  关键是这工费挺贵,花了近一千五百钱。

  两口平底大锅,直径三尺,用料跟大铁锅差不多,因此也是每口算的十匹绢。

  那口锻打的熟铁锅虽小,可也很贵,熟铁是生铁三倍价,这锅的手工费甚至占了锅的六成。

  三斤重的锅,价五匹半绢。另外的鏊子和铛,则每个三匹绢。

  “七口炊具,总共是四十一匹半绢,附赠七个木头锅盖和三把铁锅铲。”

  掌柜的拿着把算筹摆弄计算给李逸看,李逸看不懂算筹计算方法,暗里惊讶这价格。

  怪不得说百姓用不起铁锅,实在是太贵,用陶罐、沙钵、甚至瓦盆也可以煮饭做菜嘛,还不生锈呢。

  几口锅,四十一匹半绢,现在一头青壮耕牛才十匹绢左右,这就四头牛钱没了。

  “李村长也是我家六郎的朋友,这两把订制的铁锅铲我们就不收钱了。”掌柜的笑道。

  一旁的兰香直呼好贵。

  “丫头,这可不贵嘞,如今粮食都啥价了,以前粮食一斗二三十钱时,这铁一斤也要三四十钱,如今粮食一斗三四百钱,铁一斤才七十来钱,李村正订制的这批炊具,都是新式样的,我们费时更多,泥模都反复做了好几次,铁料损耗也多,我们都没多算这么多订制的铁器呢,拢共也才值四石多点大米,真不贵。”

  李逸听后,觉得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如今啥物价都贵。

  “李村正要不要买口横刀,我们铺子里的横刀用的都是好钢锻打,还有几把镔铁横刀呢。如今还是挺乱的,出门在外带把横刀较好。”

  “啥价?”

  “钢横刀三等价,上等四匹半绢,中等四匹,下等三匹半绢。镔铁横刀,上等十匹绢,中等九匹绢,下等八匹绢。”

  听了这价,李逸也只能苦笑,一把镔铁刀就值一头牛啊。

  口马市能够买一两个奴隶。

  随身带把值一头牛的镔铁刀防身,估计反而容易被人抢。

  钢横刀,其实也不是全钢的,

  掌柜的说横刀是用包钢法或夹钢法打造,还拿出钢横刀给他看,最后李逸挑了把上等钢横刀,除鞘也就两斤,采用的夹钢法锻打而成,带着环首,没有刀格,还是刀鞘埋柄的样式。

  刀身直狭,采用切刃造。

  李逸一看就挺喜欢的,花了半头牛钱买下这把环首埋鞘式钢横刀。

  “再买一把铁斧,”

  “三斤的铁斧算你半匹绢好了,”

  “菜刀呢?”

  “切菜刀轻便点也便宜些,斩骨刀重些也贵点,你要是一样拿一把,两把就只收一匹绢好了。”

  “行。”家里有把郭二郎送的旧菜刀,太钝了,李逸干脆也买两把。

  掌柜的再次拿着算筹棒开始摆公式,李逸觉得没有算盘,用这棒子计算有点落后,或许有空可以把算盘鼓捣出来。

  锅四十一匹半绢,三把刀一把斧头,又花了六匹绢。

  这番采购总共花了四十七匹半绢,以如今的绢价,折一万七千多钱。不过铁匠铺因如今各种铜钱混乱,所以一般都是以绢定价。

  要是付铜钱,得按开皇五铢肉好折算,至于其它什么大业五铢、以及一些其它年号的铜钱,甚至私铸钱,折换比率各不相同,那种很薄很白的伪铸白钱,得五六钱折一个开皇五铢,甚至直接不收。

  李逸直接掏出了黄金。

  掌柜的脸上立马笑开了花,这玩意最硬最保值,一两可以折八千个开皇五铢。

  李逸掏出二两黄金,掌柜的核验、称重,确认无误后收下。

  “还欠你三匹绢,先记着,下次给你送来。”

  掌柜的收了二两黄金,对这点尾款也很痛快的挂账,“谢李郎惠顾,以后要打制农具啥的,尽管吩咐,包你满意。”

  “好,家里也还是要买些犁靶锄铲等农具的,下次有空再来。”李逸笑着应下。

  掌柜的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这些锅铲刀斧等,他派伙计给送到塬下无极院。

  “掌柜的,能不能送个木甑和竹蒸笼啊?”秀芝见李逸又掏出去二两黄金,心疼的不得了,真是花钱如流水,出来一会就花了三两黄金。谁能想到,这些铁器这么贵。她这个年轻的主人,花钱真是大手大脚。

  掌柜也爽快,又送了个蒸饭的木甑,和一个竹制的蒸笼。

  走在回家的下坡路上,李逸心里盘算着,雪平锅跟郭二郎换了十一两黄金,一石半粮食,一匹绢和一头牛。现在黄金已经花了七两了,只剩下四两。

  好在他又卖给郭二郎一个焖烧杯,等那一百五十贯到账,暂时也不缺钱了。

  “你们先回家去,记得用药洗头泡澡,我去碾湾办事。”

第22章 投其所好

  李逸前往碾庄,

  他没有直接去王里正家,而是先去了河边的水碾坊,直接跟掌柜的订购了十石黄豆。

  “李郎买这么多黄豆是?”

  王家碾坊的掌柜的都有些意外了,王家碾坊借用河水力一天能碾麦几百石,不仅碾麦也会加工大米、黄豆等,这里长期收购稻谷小麦,然后出售加工好的大米、面粉等,还出售米糠、麦麸等,粮食生意做的挺大。

  可李逸一次买十石大豆还是让他惊讶。

  “和人一起弄个豆腐坊。”李逸笑笑,“王里正今日可在家?”

  “在家呢。”

  “那我正好去拜访一下。”

  掌柜的便立马带他去王家,王家的夯土墙小青瓦大院依然是那么高大,大夏天的午后,王里正在大树荫下午休,躺在竹榻上,两个梳着丫髻的小丫环在旁边安静的给摇扇。

  轻纱围罩,不受苍蝇打扰。

  院中还有男仆拿着长长的粘杆粘知了,免的打扰家主休息。

  一名梳着刀髻的年轻妇人,衣着花罗,长的也年轻漂亮,拦下李逸和磨坊管事,不让打扰王里正。

  “这位是罗家堡村长,来拜见阿郎的。”掌柜的对那女人很客气的道。

  “你带客人先到客厅歇会,一会阿郎醒了,会来通知。”女人冷声道。

  掌柜只好领着李逸到前院的西厢客厅等候,有婢女给两人倒了水,便离开了。

  “刚才那位是我们家阿郎今年新纳的第五房妾侍,原是韦家婢,伺候韦家老夫人的,如今极得我家阿郎宠爱的。”掌柜的解释道。

  李逸点了点头,

  这次来李逸又看到了上次没注意到的东西,比如王里正家的奴仆很多,妾侍也多。

  大唐的里正仅是小吏,连俸禄都没有,可他本就是乡里大地主,不仅有良田八百亩,而且那碾、油坊这些都极赚钱。

  掌柜的陪着坐了一会,见仍无人来理会,便只好先回磨坊忙去了。

  只留下李逸一人独坐在那,除了开始的那一杯白水,连杯茶都没。

  他这小小村长,在王里正家人眼中,确实不值一提。

  李逸很耐心的坐在那,今日是有事求王里正,不能就这么走了。

  大约半个多时辰后,

首节上一节21/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