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90节

  这秋收的时候,又遇到羌兵叛乱,劫掠御宿川,不少乡民的柴堆、草房被烧,甚至有些人地里稻子没来的及收被烧掉了。

  但他们今年又是幸运的,

  李逸做了村长,搞了作坊、办了学堂,村民们跟着做事赚工钱,娃们进学堂免费读上了书,

  到如今,整个罗家堡的村民,都在给李逸做事,相比起过去,农闲时就进终南山去割竹子,或是冬天进山给人烧炭,又或是伐木、背板,又或是给人打短工,

  日子有一顿没一顿的煎熬着,

  现在就在村里,无逸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活计,甚至妇人老人也有活做,

  今年,大家都赚了不少活钱,

  日子明显轻松了少。

  甚至自家的娃,读了半年书,已经认得许多字,也会写会算,就算如今去寻个店铺伙计做,都有资格了。

  席上,

  一个又一个的村民,来向李逸敬酒,发自肺腑的感激。

  连落户的四个羌人,今天旬休也特意回到罗家堡来参加这喜宴,李存孝带头来给李逸敬酒,

  他们也在罗家堡重获自由和新生,这一切都得感激李逸,让他们现在成了大唐的禁军武官,还在将军营有几百亩地,在罗家堡还有了皇帝帮忙修的院子。

  “我干了,阿郎随意!”

  柿子烧酒,二两的杯子,李存孝一口气就仰头喝完了,

  存悌存忠存义也排着队过来敬酒,二两的柿子烧,都是一口干。

  这四个家伙喝的面红耳赤,却还兴奋的喊着好喝,带劲。

  这酒董秀才不太喜欢喝,但存孝这样的武夫却是格外的喜欢,不止是他们,长安城现在也有不少粟特胡、突厥人等,他们也喜欢喝。

  甚至已经有不少粟特胡商,主动的来找李逸,希望能够多采购一些柿子烧,他们要运到西域,或是卖到塞北突厥、陇右诸羌去。

  柿子上现在口碑上两极分化,

  一些喜欢传统黄酒的人,把柿子烧喷的一无是处,说辣说呛说喝了头疼,但喜欢喝的人却都赞不绝口,说柿子烧烈,有劲,真正爷们喝的酒,真男人就得喝烈酒。

  虽然说现在喜欢柿子烧的,仍是小众,可对李逸来说,已经足够了,柿子烧已经打开了一些知名度,并获得了一批人的真正喜欢。

第178章 乡贤缙绅

  冬日是办酒席做好事的好时节,

  一来是大家都闲下来了,二则是冬日天气冷,食物也不易坏。

  一连多日,罗家堡都是喜事连连,

  萧十三婚后只呆了两天就又随郭孝恪返回河北了,跟妻子幼娘依依不舍。虞幼娘想要同往,可萧十三却不肯,说那边现在还很乱,一直在打仗,把妻子委托给了李逸。

  他带着虞幼娘给他亲手缝制的冬衣走的,还带上了柿子烧。

  他也喜欢这酒,魏征也喜欢,他回来时魏征可是再三叮嘱,回去时一定给他多带一些。

  “出门在外,注意安全,若是局势有变,先保护好自己,帮我保护魏师兄。”

  “无逸放心,”

  萧十三的武艺了得,也很自信。

  不过李逸也知道,河北并不太平。现在徐世绩据黎阳,虽然归附大唐,但宇文化及还带着几万人在魏州,而在他们北边还有河间的窦建德,幽州的罗艺,以及高开道等一众人。

  整个河北地区,可以说仍是群龙无首,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加上洛阳的王世充,马邑的刘武周,山南的朱粲等,

  那边的形势就一个字,乱。

  哪怕是武德四年,窦建德虎牢兵败后,河北可也没能平,仍还有刘黑闼反唐,甚至还反了两次,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两次挂帅才平定。

  李逸也明白萧十三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封妻荫子,渴望恢复家族荣光,所以他也没有劝说萧十三别回河北了。

  萧十三走后,

  罗家堡的生活还是如常,

  罗三结婚,李存孝结婚,

  几乎天天有酒席,

  整个罗家堡现在添了萧十三和虞幼娘一家,有了二十五户人家,在这个冬天,却一下子有十来户办喜事。

  九个娶妻的,五户嫁女的,

  还有生了儿子的,今年手头活点,便也办百日或周岁酒的,也有新修了房子办个上梁酒的,

  都想着热闹热闹。

  不管酒席丰俭,重要的是热闹高兴。

  有钱的就办好点,没钱就办俭一点,乡民们也不会特意的攀比,

  管你是八大碗,还是坨坨肉,又或者只是普通的几个菜,或者干脆就是宴,

  总之都高兴,

  亲戚朋友上门,一起庆贺。

  不管谁家办好事,都要来请李逸,李逸天天吃酒席,不仅仅是罗家堡办喜事,这御宿乡五个里,几十个村,

  上到地主豪强,下到乡民百姓,办好事都要来请他,

  他李逸若是能光临,那绝对是让主家面上有光。

  李逸倒也是尽量前去贺喜,也会送上一份礼物,

  他李逸现在御宿乡,那绝对是红的发紫的新贵,且极受人尊敬。

  冯家南庄保卫战,兴盛里七个村全靠李逸保住,大家也都念着好,更别说好多人娃能免费上学。

  这段时间,

  每天喝喜酒,也天天跟乡里的大户们打交道,

  大家跟李逸提起两件事,

  一是希望无极堡小学堂,能够多招点学生,毕竟现在学堂也大了,高高堡墙围起了六亩地了,

  二是大家对于团练营都很积极,上次吃了亏,这次又得了上面给的团练营旗号,便想着招兵买马,做大做强。

  但这些,都需要李逸的支持。

  冬至前,

  李逸在小无极堡召开了一次学会的大会,请来了学会的一众名誉校长、理事、监事、名誉理事、名誉监事、会员、名誉会员等,

  全都是地方大户,甚至是衙门里的官吏。

  他们还有个共同身份,乡贤。

  这些人也都是给无极学会捐赠了钱粮物资的,甚至还有人捐了田地。

  到了年底,总要开会,算账。

  出年终总结,要让大家知晓会学今年的运行情况,知晓学堂今年的状况。

  一早,

  小无极堡前就在杀猪宰羊,

  上午,

  众校会的一众会员等陆续抵达,

  这次还有一些周边的大户、豪强,也主动请求前来,李逸也是同意他们列席。

  今天的学会,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其实不是审核、总结,而是关于是否扩大招生一事。

  李逸做为校长,先做开场讲话,大致的说了学会这一年收到的捐赠,以及使用情况,然后便是学生招收数量,教学情况,学生们的成绩等。

  都很不错,赢得热烈掌声。

  然后是副校长董七郎,他做了更细致的报告,尤其是教学这块。

  李逸现在大多时间在长安,无极小学主要是他主持,办的还是很不错的,毕竟他身后还有李逸和董秀才两人指点。

  整个无极堡,现在有五百亩学田,有朝廷官府划给的,也有乡贤们捐赠的,还有用学会的资金买入的,

  五百亩学田,有十户佃户,都是招收的灾民家庭,学会给他们提供耕牛种子农具等,他们一户佃租五十亩地,三十亩稻田二十亩桑麻田。

  这些人实际上都等于是逃户,不在户籍上了,所以他们没有分田授地,也不需要缴纳租调和服役,只需给学会交租。因为现在一无所有,因此现在分成拿的少,交的租较多,以后他们慢慢攒下些本钱,置办工具等,就能提高分成。

  学会剩下的钱绢粮纸笔墨等还不少,

  钱、粮,大多拿出去放贷了,因为李逸规定,学会的放贷利息,跟李家的一样,都是半年期,月利四分,而且不许到期后利滚利。

  这个利息,相比起如今公廨借贷,寺庙借贷都低,比起民间的借贷就更低。借的人还是不少的,

  但学会借贷也有条件限制,要看借贷的原因,还一般只借贷给本县乡里百姓,主打的是小额的借贷。

  “浅水伯,我们无极学堂,年后应当再多招一些学生,现在有这么大办公场地,学会的钱粮也还算充足,就该扩大招生范围,不再仅限于罗家堡等几村。”

  王乡长先开口,

  他提议,应当把整个御宿乡都纳入招生范围中,

  而招生年龄可以再规范一下,比如只招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男孩。

  而冯乡佐则认为,无极学堂应当是三年学制,读完三年就毕业,若是真的成绩优秀又有天赋的,可以举荐入县学读书。

  “我觉得咱们无极学堂免费办学初衷虽是好的,但有些孩童确实没有这个天赋,我觉得他们读三年也没必要,应当要有考试,读完半年一个学期,就要考,成绩太差的就没必要继续读,直接劝退。”另一位名誉理事说道,这位是王乡长的兄弟,长安县法曹佐。

  “好钢得用在钢刃上,大家集资,捐赠钱粮,也是想着为乡里育才,浅水伯有教无类的想法固然好,可有些娃确实也没有那个天赋,一直读也学不到东西,徒浪费时间和学校资源,”

  王法佐的话虽然有点直接,却也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无极学堂要做大做强,要有更大影响力,那就得出成绩,而不仅仅是砸钱进去。

  他提出的每个学期考试,成绩太差的就要退学,还是比较狠的。

  李逸很耐心的听着大家的建议,

  学堂虽是他创建的,但一开始就有大家的捐赠,也早早设立了学会,那他也得听大家意见。

  来自隔壁丰谷乡的刘乡长也提了意见,

  他觉得学会当扩大招生,甚至可以允许非附近几乡的学生来读书,但他们应当交助学金。

  现在学堂就有交助学金的学生,这些人属于自费生,他意思是要扩大自费生。

  大家讨论的很热烈,

  现在无极小学可不只是原来初建的那个小学,现在的无极小学,在皇帝那都挂了名,学堂都是皇帝敕建的,不少朝廷有司衙门,都在关注这个学堂,还拨了钱粮、田地等,

  这些乡下豪强地主们,谁不想借此刷点名声。

  经过热烈的讨论后,

  李逸发言,

首节上一节190/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