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9节

  有个大汉就开玩笑,“这姑娘长的倒是真好看,就是不知豆浆好不好吃,不好吃真不要钱?”

  “那当然,不好吃不但不要钱,你还可以骂我。”李逸拍着胸脯道。

  大家就笑,

  领队老头便道,“远远闻着很香嘞,那就尝尝,每人来两碗,第二碗半价是吧?”

  “每个人第一碗十文,后面的都半价。”

  如今笼饼一个都要二十钱,这十文一碗的豆花,第二碗甚至半价,还是比较实惠的,

  他们确实从韦曲出发,一口气赶了十五里路了,这会也是有些饿了,虽说身上带了些干粮,但干粮哪有这香喷喷的豆花豆浆好吃。

  八个人,每人都要了两碗豆花,明显他们觉得豆花比豆浆顶饱划算。

  “要加点盐和葱花吗?”

  “加,”几人异口同声。“多加点盐。”

  “胡麻香油加不,熟榨的,香的很嘞。”

  “加,”

  “要额外加钱不?”老头问了一嘴。

  “不用。”

  “那就都多加点,哈哈哈。”

  “好嘞,十六碗豆花,多加葱花、细盐和香油嘞。”李逸笑着喊道。

  三娘赶紧揭开装豆花的木桶,麻利的开始舀豆花,她动作娴熟,几勺正好一碗,而且还能把豆花舀的不碎不散,堆在碗中突出,一颤一颤,欲掉不掉,特显这豆花的不凡。

  李逸则打下手,撒葱花、撒细盐,最后再倒上点熟榨的胡麻香油。

  条件简陋,

  也没有椅凳,大家倒也不讲究,

  每人过来先端了一碗,随便圪蹴在一边就开吃。

  新鲜热乎的豆花,虽仅加了点葱花细盐和香油,但却都让商队的人吃的赞不绝口。

  二十钱只能买一个笼饼吃,或是买一大块豆腐,但在这摊上却能吃到三碗这样加料的豆花。

  领队小老头看着干巴,却一口气就把两碗豆花吃完了,然后看着那边香喷喷的豆浆,又要了一碗。

  豆浆里也撒点葱花、细盐,豆浆本就很香浓,也就不用再加香油。

  “你家这豆浆很好喝嘞,挺香也挺浓,还以为都是水。”

  这边伙计们吃着豆花,那边狗剩几个孩子还帮忙拿了草喂骡子,而秀芝也帮商队的人把水囊、葫芦给再加满井水。

  “味道真不错,你们以后天天在这摆摊卖豆花吗?”

  “嗯,”

  这开张的第一单生意出奇的顺利,商队都给予极大赞许,最后一算,八个人吃了二十八碗。

  基本每人都吃了三碗,还有四个人吃了四碗。

  总共一百八十钱,

  商人挺满意的,“用半匹绢抵付可否?”

  “匹绢如今直三百六十钱,半匹绢恰好一百八,刚好,可以的。”李逸对于付铜钱还是付绢,并无意见。

  隋唐钱帛兼行,绢虽说分割不便,但一般半匹、四分之一匹也是可以的,更小就不行了,那会破坏绢的使用价值。

  半匹绢两丈,四分之一匹是一丈,这都是不会损坏绢价值的。

  “人歇息吃饱了,骡子也饮喂歇脚了,真不错。”

  领队痛快的从骡子上取下来半匹生绢,李逸和三娘也展开查看了,确认尺数、质量都对,这桩交易便算完成了。

  商队也没急着走,坐在树下聊了会。

  李逸也趁机拿出一些腐竹给商队老头看,刚才聊天中李逸已经得知,这小老头来头不小,正是京兆韦氏家族的一个商队管事,专门跑长安到汉中这条商路,往来贩货交易,每年为韦氏赚不少钱。

  他们去汉中主要就是贩药材回来,

  “这是?”

  “这叫腐竹,也是用豆制成的,用清水浸泡一两个时辰即可发开,可荤、素、烧、炒、凉拌、汤食等,食之清香爽口,荤、素食别有风味,且极有营养。”

  李逸也是知晓他们是韦家的商队后,才拿出来推销的,

  韦管事拿着一根左瞧右看,还掰下一点放嘴里尝试,不过他并没有买的意思。

  “我给老哥你装一点,你回头可以泡发了做菜尝尝,若是觉得好,以后也可以随货带销,这个腐竹,现在整个天下,也就我们独家一份,别地可没有的好东西。”

  “这腐竹啥价?”

  “一百五十钱一斤,”

  这个价格让韦管事有点惊讶,“你这是跟猪肉一个价了。”

  “猪肉也只是贱肉,贵族世家可都还不屑吃,我这腐竹却别处没有的上等好货,这虽是素食,但天下吃素却又有钱的人可是很多的。”

  韦管事也是马上想到了有钱又吃素的和尚,还有那些信佛的居士们。

  “这价格有点贵了。”韦管事嘴上却道。

  李逸也只是笑笑,“要不我给韦管事拿十斤,你可以捎带着销销看?”

  韦管事还犹豫,李逸马上出撒手锏,“不用先付钱,你先捎着卖,一个月后再结账,若是没卖完,剩下的都可以退还给我。”

  韦管事沉吟片刻,也不知道心里怎么想的,最后答应了。

  这事看着也没啥风险,凭着多年经商的经验,他直觉这个腐竹是个好东西,特别是李逸提醒他那些有钱又吃素的和尚、居士们,是不错的销售对象。

  带点货试一试,也没啥损失。

  “你这么信我,先卖后钱?”韦管事道。

  “当然。”

  “好,那我就拿十斤捎带卖卖看,一个月后再会,无逸老弟。”韦管事他们继续启程赶路,李逸送别,因为一碗豆花,两人还成了生意伙伴了。

  此去汉中五六百里,沿子午道南行,翻山越岭,道路还是比较艰难的,商队大概得半个月才能到汉中,在那边交易、采购,再返回,差不多也要一个月了。

  “老哥慢走,祝一路顺风又顺水!”

  “借你吉言,走了。”

  商队牵着骡马渐渐远去,

  三娘激动的脸色通红,都要跳起来了。

  “没想到早上开张第一笔生意,就卖了半匹绢。”

  她对李逸真是佩服无比。

  “看,又有人来了,骑马的,好几个,赶紧招呼。”李逸也挺高兴,定价一百五十钱一斤的腐竹,韦管事肯捎十斤试销,这说明在韦管事这样的老商人眼中,这玩意也是有商机的。

  李逸也不担心他会黑他十斤腐竹,京兆韦氏的脸面肯定比这十斤腐竹值钱。

  三娘上前吆喝,果然这第二拨人,也愿意来一碗豆花,顺带歇歇脚。这年头能骑的起马骡的人,当然是消费的起十文一碗的豆花的,何况第二碗还半价呢。

  喝两碗,一碗才合七文半,要是喝三碗,一碗才七文不到。

  价格实惠,

  而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

  第二拨,第三拨,当朝阳升起后,路过罗家湾木桥的人更多了,不少人都愿意停下来歇歇脚,顺带吃碗豆花,或是喝碗豆浆,

  当然就纯歇个脚,小摊也给大家提供免费的清凉的甜井水,或是凉白开。

  一早上,大桥人来人往,桥头大树下的小摊也热闹非凡。

  卖了也就两个时辰,三娘提前做好的豆花豆浆都卖完了。

  五斗豆子的豆花、豆浆,那可是三百多碗,卖了两千多钱,全卖光了。

  “做少了,我赶紧回去喊我阿耶和嫂子们再做。”三娘兴奋之余又很可惜。

  李逸道,“哪来的及,豆子泡发都得半天,还要磨浆呢,今天这么好的结果也是出乎预料的,多泡点豆子吧,明天多做点,”

  “可现在还早呢!”

  “那就先不收摊,给大家提供点免费的凉白开、甜井水这些,跟大家宣传下咱的豆浆豆花就是。做买卖嘛,主要是细水长流。”

  李逸招呼秀芝娘三,“我带你们去冯家堡找董秀才诊查下身体,再买点布料回来,我顺便还要去看下订制的锅具。”

  秀芝觉得不必去看大夫,花那冤枉钱,但李逸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有没有啥传染病李逸不知,但他是发现她们头发上有虱子跳蚤这些玩意的,甚至栓柱兄弟俩身上还有点皮肤病,

  不给治好,还会传染给自己。

  “你啥时去碾湾马蹄寺啊?”三娘仍惦记着腐竹、油豆腐的销路。

  “先去冯家堡,下午去碾湾。”

第20章 惊艳李世民

  长安。

  西宫承乾殿中,

  李世民率一众幕僚迎接皇帝诏令,身着深绿色圆领官袍的通事舍人高声宣诏着,“右军元帅上柱国赵国公世民,宇量冲深,风神爽悟,任兼文武,声绩著闻,望实兼隆,亲贤斯属,

  世民可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余如故。”

  诏书宣读完,年仅十八岁的二皇子李世民上前接下旨意。

  “恭喜殿下,”通事舍人崔敦礼赶紧向这位比自己小很多的二皇子道喜,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而且皇帝还已经让他再次挂帅,统兵十万往泾州迎战薛举。

  二皇子宽脸方额、脸庞敦厚,耳垂大、眉毛浓,虽年轻却已经蓄有一副美须髯,当今天子诸皇子,长子建成和二皇子都是美须髯,仪表堂堂,唯有四皇子齐国公元吉却是生来就丑,丑的连生母窦氏都一直嫌弃。

  身高七尺的李世民捋了捋美须髯,然后直接从自己蹀躞带上解下一枚金刀子,一把塞到了崔敦礼的手中。

  “辛苦崔郎顶着烈日来宣旨。”

  崔敦礼看着被强塞到手里的金刀子,对这位二皇子殿下也不由的刮目相看。这枚金刀子乃是纯金打造的黄金剪刀,不过这东西并非实用的,而是辟邪镇妖、消灾避祸的吉祥佩饰。

  当然,一枚十分精致的金刀子,也是随时可以当钱用的。

  这枚金刀子能值几万钱,能换一匹好马。

  “殿下,这我不能收。”

  “崔郎不愿与我亲近?”李世民笑着问。

  崔敦礼当然不能说是,这可是已经拜尚书令的二皇子,既是皇子也是宰相了。

  今天,皇帝同时拜五位宰相,二皇子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兼知政事,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民部尚书萧、相国府司录窦威皆任内史令。

  这五位新朝宰相,以李世民为首。

  “谢殿下赏赐。”崔敦礼只好收下金刀子。

  李世民笑着摆手,“克明。”

首节上一节19/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