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86节

  “盐南风也得等到时节才有,再说了,你以为真的谁都能去捞盐、晒盐?”

  虽说开皇三年起,就废了盐禁,行无盐税制,许官民采盐贩销。

  但是,

  也还是有一套潜规则的,

  这潜规则就是这买卖早就有人瓜分好了,

  就比如说解池有两大池还有三小池,大盐池总共是有五百一十三块盐田,这些盐田,谁都知道是摇钱树聚宝盆,所以多年来可是争抢激烈,易主也频繁。

  只有占了盐田的,才能在盐池捞漫生盐。

  可以说,

  解池五个盐池,一年产盐近百万石,其实都被那些贵族豪强们给瓜分了,就是贩销解盐,甚至也是都早瓜分好了市场,

  各有各的地盘,

  别人轻易别想染指,

  如今也是改朝换代,

  李逸沾了李世民的光,李渊给秦王赏赐了十三块盐田,李世民分了李逸一块。

  别看当初开皇年间,一斗盐才十钱,

  可盐成本低啊,一块一亩左右的盐田,一年轻松能弄几千石盐,垦畦浇晒法,又不是煮海煎盐,不须柴火不需要锅灶煎煮,直接引卤水浇晒,在五个月的采盐季,天气好五六天就能收一茬盐,

  盐最主要的成本,其实是运输。

  如果是在河东河南关中等周边销售,运输成本就低,利润也高。

  当然也有一些人把产的盐,再经过细加工,成为质量更好的精盐、细盐,卖的价格更高。

  李逸拿到手一块盐田,

  也确实有了捞漫生盐的资格,

  当然也有了贩销盐的资格,

  不过能采盐、晒盐,但盐卖到哪去,却是个问题,别人都有固定的销盐势力范围,李逸要是没点强硬关系,想在别人地盘贩盐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跟李逸接触,

  有人想直接买下李逸的这块盐田,还有人则是想收购李逸盐田的盐,

  明知盐田是摇钱树,李逸当然也不想卖。

  但盐销路确实是个问题,若是卖给盐商,利润大头可能就是别人的了。

  他觉得万一没有地方地方卖,或许可以考虑把盐提纯加工,做成中高档的精盐,

  或许会找到条路子,

  又或许就搭李世民的车,他还有十二块盐田呢,跟着一起卖。

  李逸觉得有时演义确实不靠谱,

  隋唐演义里面,程咬金就是个生活混不下去,然后卖私盐的,后来被抓了后,干脆跟着尤俊达劫皇纲去了。

  可是吧,

  从隋开皇三年到李隆基他爸爸,中间一百二十八年是没有盐禁的,这时没有官盐私盐之分,

  要到了李隆基父子开始,才重新又有了盐禁,且一开始盐税也不高,是后来不断加税,

  盐税不断加,盐价高涨,这才让私盐有利可图,于是才有了晚唐时那层出不穷的私盐贩子,

  那些晚唐枭雄,大多是贩私盐出身,皆因暴利。

  黄巢、王仙芝、杨行密、王建,管你是落第士子还是偷驴贼,有点本事的都跑去贩私盐了。

  但在如今却没私盐贩子,

  贩盐跟卖粮卖豆腐的也没什么差别,就是个普通货物,赚点小钱糊口。

  程咬金他也打听过了,既没有瞎眼老娘,也不是穷人,现在才三十出头,产阿胶的那个济州东阿人,家里地方世代豪强,

  大业年间,盗贼蜂起,程咬金就跟李逸先前搞保安团一样,组织起了一支数百人的武装,

  但人家不是做样子的,年轻骁勇的程咬金带着这支武装,四处剿匪讨贼,保卫乡里,后来投了李密,得到重用,授为内军骠骑将军。

  不过这次李密来长安归附,程咬金没来,裴行俨、秦琼、罗士信、单雄信、徐世绩这些瓦岗猛将都没来,

  就光来了一个王伯当。

  程咬金是不可能贩私盐的,一辈子都不可能贩私盐,这就好比徐茂公徐世绩不是牛鼻子老道,人家徐世绩家是高平望族,后居曹州,为地方首富。他不是谋士,反而是个猛将。

  老徐曾说过这么一番话,“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者。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从为无赖贼逢人杀,到后来的为大将见贼杀,这哪是执拂尘的老道谋士,根本就是开无双的悍将。

  师兄魏征去黎阳招抚徐世绩这猛人,也不知道情况如何了,这一路东去,可到处兵荒马乱的,

  中间还隔着个王世充呢,

  他特意推荐了萧十三跟着同行,但愿一路顺利吧。

  虽然他记得历史上徐世绩是归附了大唐的,但具体经过他不清楚。

  一想起关东现在还乱战一团,

  尤其是山南正被吃人魔王朱粲毁灭,

  他觉得在关中,能吃上一百五十钱一斤的猪肉,一百钱一斤的盐,虽然贵点,但起码还能供应,

  比起关东的那些百姓可好多了。

  蒲州城的尧君素从去年秋抵抗李渊,一直坚守到今年冬,围城一年多了,城里都在吃人。

  洛阳城的百姓更倒霉,打了几年,长期粮荒盐荒柴荒,各种物资紧缺,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

  淮西山南的百姓更倒霉,遇到了朱粲这种吃人魔王和他的吃人贼军。

  想明白后,李逸打算多买点鱼肉鸡鸭来腌腊货,

  腊肉做好后,好运输,这要是运到关东,特别是洛阳那边去,这绝对很受欢迎吧?

  毕竟既是肉又有盐,还好保存。

  哪怕不运到敌区,运到陇右、灵武一带边关,应当也很有赚头。

  那自己的盐,岂不是不愁销路了,一边庄园里搞养殖副业,一边冬季宰杀后用盐腌了做成腊货,

  然后卖到边关,既好运输,又不愁卖,价格肯定也好。

第175章 绰号及时雨

  李逸一口气买回来二十头猪,

  十头是从冯家堡冯六郎家买的,有差不多二百斤一只,十分壮硕。

  “这是乌金猪,你看它嘴上三道箍,额印八卦图,脚上穿套鞋,后躯比前躯高,四肢粗壮,这个猪瘦肉多,但肉质鲜香。”

  罗二说起这猪来头头是道,这猪黑漆漆的,浑身漆黑。李逸看中冯家的猪,主要是他家的猪是放养的。

  仔猪十五天后就随母猪出圈游动,断奶后就随群出牧。平时吃野菜、牧草为主,也会加点青料,只有到冬季下雪封山后才转为圈养。

  这样的猪在后世,那绝对是极受欢迎的,但在如今,庄园养殖猪,基本都是这样的牧养,连百姓家养猪也是以半牧半圈为主,很少完全圈起来喂养的。

  放牧的猪还有个好处,就是相对干净,不像一般小农家里,猪圈就是茅司。

  “这个猪做腊肉有些可惜哦。”罗二道,以前冯六郎也会买他的豆渣喂猪的。

  “猪嘛,不就是吃肉的,”

  “一会杀猪,不要把皮剥了,肉带皮才好吃。”

  除了冯六郎家买的十头乌金猪,还有十头从塬上郭家买来的猪,却是黑背白肚银项圈的花猪。

  这个猪的特点是矮、短、肥、圆,体型紧凑,优势是早熟早肥,耐粗饲、适应性强,但长的有些慢。

  据说始于汉而盛于隋唐,历史上在唐朝,做为国礼,还赐给不少藩邦外国,而有了唐猪之名,但在后世,称为陆川猪。

  这是跟乌金猪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猪,陆川猪皮薄肉嫩,比较肥。而乌金粗则瘦肉多,皮粗毛长。

  不过李逸买的两种猪各十头,都是牧养的,肉质都是比较好的。

  唐朝的猪品种还是挺多的,

  但大部份是黑猪、花猪,白猪极少,据说河北那边有白猪品种,但李逸在长安是没见过的。

  这些猪百多斤二百斤一个,不吃瘦肉精,照样瘦肉较多。

  但瘦肉多,在罗三他们眼里却是个缺点。

  他们眼里猪的好坏,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肥不肥,杀猪后看膘肥几指,用多少根手指的厚度来评猪的好坏,

  三指膘以下的猪,他们会觉得不够好,要是一指膘的,他们甚至会怀疑是病猪。

  而假如遇到一掌膘的大肥猪,那得被乡人念说好久,甚至能养出一掌膘的肥猪的人,那都得被称为养猪能手。

  有一掌膘,那这头猪起码得三百斤以上。

  罗三他们买猪肉,也是要优先挑带肥膘的,脂肪在这个年代普通百姓眼中,是绝对的好东西。

  纯瘦肉没油,是会被嫌弃的,至于骨头、猪蹄、猪头这些玩意,那都是跟猪下水一样不值钱的,要靠打包,或是搭着卖才行。

  所以这年头人养猪,不会想着如何让猪瘦肉多,只会费心思想着如何让猪育肥,越肥越好,大家都缺少油少,都渴望肥膘。

  李逸买的这两个品种的猪,属于不怎么肥的,尤其是乌金猪,在他们眼里没啥肥肉不划算。

  李逸倒觉得肥瘦刚好,这些猪散养的健康。

  也无需请杀猪匠,

  罗三罗五,还有大富大贵等,都是会杀猪的,其实也没啥难的,把猪按住了,捅刀子放血,然后开水烫皮刮毛,

  因为李逸要求别剥皮,这倒还减少了不少难度。

  刮猪毛也是个技术活,开水的水温很有讲究,太烫或不够烫都会让毛很难刮,必须得刚刚好。

  这倒也难不着罗三他们,以前也没少帮忙刮猪毛。

  一次杀二十头二百来斤的猪,这绝对是个大场面。

  冬日里虽冷,

  可大家也都赶来无极堡前热闹,

  猪就在堡大门外杀,

  几人按住一头,抬上大木盆的架子上,刘黑子拿着尖刀,往猪脖子上一捅,血哗啦啦的就流到下面放好的木盆里,

  这可是好东西,做猪血豆腐,

  放完血,就赶紧挑来热水烫猪刮毛,李逸的佃户们也是个个撸起袖子,一人一把刮子,双手抓着刮子就用力刮。

  刮猪毛很有讲究,刮子不能很锋利,否则毛根都断在皮里,得用钝刮子,借着热水烫开的毛孔,把猪毛根都连根刮出。

  “猪鬃都好好收着,可别浪费了,这是好东西啊,值钱。”

首节上一节186/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