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77节

  如今大唐煤炭使用还不普及,虽然京畿也有一些煤场,但产量有限,一般都是供给宫廷、公卿贵族等,

  价格嘛,也很贵。

  李逸在乡下,买松木劈柴,一担百斤,二百钱。而在长安买的煤,一秤石炭六十钱。

  这一秤大概就是十五斤,合到四文钱一斤,是劈柴的两倍价。

  但石炭也有优势,比木柴燃烧温度更高一些,也没那么占地方。

  每年长安冬天的燃料问题,都是个很麻烦的大事,宫廷还有专门的机构采办石炭、木柴、木炭等,各司衙门每年也会提前派人去采买好,否则寒冬一到,没有足够的燃料那是很难过的,

  现在长安城就新出现了一种职业,烧热水卖。

  这样百姓直接花钱买热水,比自己烧划算。

  京师的百姓,冬天燃料费是一大笔开支,不像京郊或是一般县乡,燃料需求没那么大,还能便宜些,京师人多,年年供应紧张,年年燃料价格很贵。

  对百姓来说,寒冬是最难捱的季节,

  食物短缺、御寒衣物不足,连燃料都不够,只能躲在家里猫冬。

  许多百姓家,还真是几个孩子却只有一两套寒衣的,要是都出门根本不够穿。

  四文一斤的石炭,两文一斤的劈柴,

  这有更贵的木炭,一些优质无烟的冈炭、银炭价格惊人,

  李逸自己是有关系,他听说长安黑市上也有石炭卖,贵的卖到二百钱一秤了,比他买的贵了三倍多。

  司农寺下属的勾盾署,就是专门负责皇帝和百官燃料供给的,京师百官的俸禄里,也还有一项薪炭供给。

  长安城的薪炭供给主要是靠终南山,以及京西的岐、陇两州,但几乎年年长安都会出现柴荒、炭荒,发生供给不足的问题。

  李逸做为特旨享受五品职官待遇的六品宫苑副监,朝廷按例春季每天三斤木炭,冬天每天五斤木炭的供给,

  另外还有木,春二分,冬三分五。

  这一木,就是一立方多一些的木柴,春冬供给的木柴将近五方,一方柴有八九百斤。

  这么算下来,两季有四千斤柴,还有七百二十斤炭,听着也不少了。

  实际上,

  因为大唐初立,天下仍还在战乱中,一切供给都不稳定。

  仅能保证禄米发放,连月俸,还得各衙门自己想办法发,所以这个柴、炭,六品以下根本就没有。

  五品以上,断断续续,拖欠严重。

  只能勉强保障三品以上职官的。

  好在这些公卿贵族们本身也都是地主,个个有钱,可以自己花钱买,甚至自己派人去终南山、山南、岐、陇等地采办。

  每年冬天还没开始,贵族们就派人开始囤菜、囤粮、囤柴、囤炭了,甚至冬季还会采冰储存。

  这大雪节气前后,又会开始腌肉晒鱼,

  李逸也不指望朝廷给他的那点柴、炭,自己一口气买了两万五千斤石炭,花了十万钱。

  花了一套房钱,

  他买的这些石炭,也没全留着自己烧,也给孙伏伽师兄家送去了两千斤,王令史家送了两千斤,杜如晦家也送了两千斤,

  又给乡下无极堡送去了一万斤。

  还是宋朝官员待遇好,宰相一个月薪柴就有一千二百束,宰相冬春季每月给炭二百秤,平时一月一百秤。

  而大唐现在京官俸都没有,地方官甚至连禄都没,

  府兵们更是自备衣粮为朝廷卖命打仗,

  不得不说,也挺牛比。

  今天早上的羊肉很好吃,炖的肉很软烂,十分鲜。

  清汤,

  每月九只羊的供给,他倒是享受上了。

  昨晚金玉漱得了当家大妇的允许,十分的卖力,把李逸累够呛,看的出新罗婢是真的想怀上,

  要不是李逸跟她说,做的多容易生女儿,做的次数少才容易生儿子,这妖精甚至打算决战到天亮。

  新鲜的羊肉,还有加了枸杞的汤,确实补气血。

  也许是人年轻,恢复的也快,

  吃了一大块肉,喝了两碗汤,李逸还吃了两个白面馒头,便换上官袍,披上斗篷顶着风雪去上班了。

  今天下雪,但也没有假。

  好在不用上朝,免了早起的辛苦。

  来到御苑,

  新温室停工了。

  宫苑监刘监丞过来,“有人上书,说天寒岁冻,风雪交加,长安缺柴少炭,多少百姓无薪炭取暖,每日都有不少人冻毙,我们宫苑监却大兴土木,制作温室,

  用宝贵的薪炭来种菜养花,售给权贵,说我们浪费薪炭,违背天时,奢侈耗费,”

  搞温室种菜养花,然后出售给贵人家,为宫苑监里搞点创收,既自主增加一些公廨开支钱,也还能给监里官吏和花匠园丁等搞点福利。

  这事李逸牵头的,大家也都支持,挺有干劲,想着赚点钱,寒冬里买些薪炭、米菜也好。

  可不想这弄一半,被人检举弹劾了。

  李逸觉得那些人也是多管闲事,长安薪炭供应紧张没错,但几个温室也影响不了什么,再说那些冻死的百姓并不是因为长安缺薪炭,而是因为没钱。

  宫苑监搞点副业,不靠不等,自己努力,赚了钱既能上缴些公用,也还能给本衙的官吏园丁等分点钱,或是用这钱采买薪炭粮食发放,多好。

  “知道是谁检举我们吗?”

  “暂时不知。”刘监丞也挺无奈的,从公廨钱里支了钱建温室,这都建一半了,不让搞,那钱没赚来,倒折进去一些。

  “听说副监前几天跟钩盾署那边,买了一些石炭?”

  “嗯,我找司农少卿武公写了个条,去钩盾署买了一批炭。”

  “那副监能不能帮我们监里也买一批,大家都缺柴少炭的,可又没啥门路,外面黑市上到有一些,可贵的很。”

  “行,我一会去问一下,”

  帮宫苑监里同僚下属们买批炭来,倒也不是多大事,身为副监,总得为下面人谋些好处。

  还没等他去找老武,

  御史台的孙师兄派家丁来找他,

  “我家阿郎请浅水伯去趟御史台衙门,公事。”他还加了句。

  李逸心想,可能是跟检举他们的事有关了。

  打马来到皇城御史台衙门,

  李逸来到孙伏伽公房。

  “坐,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来吧?”

  “跟温室有关吧。”

  “嗯,监察御史窦智圆弹劾你的,他是邓国公窦之子,你什么时候得罪窦家了?”

  李逸一听到窦马上就想到了姬温,

  两人在泾州时见过,还因姬素君的事不欢而散。后来他又派管家到平康坊宅要人,态度过于嚣张,李逸让李存孝四羌狠揍了他们。

  李逸把姬温的事说了。

  孙伏伽给他倒了杯茶,“既然现在姬氏为你的妾,你跟姬家还是应当缓和下关系,没必要因此还结仇。你处理和杜家的事,不就很好么?”

  姬温虽然官职很低,姬家也没落了,

  但他毕竟是窦的女婿,窦兄弟二人俱是国公,又是皇亲国戚,不宜得罪。

  窦的兄弟窦抗,前几天才被罢免了宰相之职,据说起因其实就是上次泾州之战时,皇帝派郑元去泾州,要押薛仁杲及手下三品以上回就处死,

  秦王拒绝,最后窦抗帮着秦王说话,保下了翟长孙褚亮等一批人,还硬是扣下了两千陇右精骑,特别是那八百重装骑兵。

  这个事让皇帝对这个表兄不太高兴,

  然后前不久就找了个理由,罢免了窦抗的宰相之职,而这个被罢免的由头,恰就是窦抗家仆在市场强买了卖炭翁的炭,

  一车炭,千余斤,窦家奴仆只给了五匹绢,还是质量较差的绢。

  也就值钱一千七八百,合一文多钱一斤。

  卖炭老翁状告到雍州府,说窦家奴仆半价强买他一车炭,这等小事本不值一提,窦抗可是李渊舅舅儿子,跟李渊从小玩到大的,李渊起兵后,奉命北上灵武巡视长城的窦抗,立马南下长安投奔。

  李渊也都是一直喊他阿兄,宫里都称呼阿舅。

  哪会为这点事真计较,

  但李渊还真就因这事罢了窦抗的纳言之职,只保留了左武侯大将军职。

  窦家的两位宰相,窦威病逝,窦抗罢免,

  “师兄,这窦抗家奴贱价强买卖炭翁的炭受了罚,也没必要就把火撒我头上吧?”

  孙伏伽笑,

  “你不也说了,跟窦家女婿有矛盾么,人家也只是借题发挥。”

  “不过你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有时做事还是要小心谨慎一些。”

  李逸苦笑,“多做多错,不做不错?”

  “你也不用把这弹劾放心上,没多大的事,顶天也就是罚点俸、考绩受点影响。”孙伏伽安慰。

  “那我干脆请求停职,接受调查,我也就当给自己放个假,回乡下去住些天。正好无极堡和无极学堂也修好了,也得回家瞧瞧去,顺便喝几个喜酒。”

  “你跟姬家的事,还是得解决一下,要不要我出面,邀上窦智圆跟他妹夫姬温,你再带上你的妾侍姬氏,一起当面谈谈,化解这矛盾?”

  “我跟姬家没什么矛盾,跟窦家更没有,事情皆因素君而起,但我不会委屈她,

  等我回去跟她商量下,要是她愿意跟家里人见面谈谈,那就见。要是她不愿意,那就不见。”

第167章 打狗还得看主人

  吏部主事姬温趁着午间饭后休息时间,出了吏部后穿过承天门街,来到皇城西南的御史台。

  御史台衙门右边宗正寺左边是太史监,相比起处于皇城中心位置的尚书省和六部衙门,这里要冷清不少。

  他跟衙前当值的白直打了声招呼,便进去寻到了自己大舅哥。

  “怎样,上头有处置了吗?”姬温一见到监察御史窦智圆便马上问道,今天上午在衙门,也是一直心不在焉,还出了几次差错,被上司吏部员外郎训斥。

  窦智圆笑着让六妹夫坐,

  “昨天才递上去,急甚。”

  姬温直言,“我一想到那田舍儿的嚣张态度就不舒服,上次还敢纵使家奴打我的人,要不是你劝说,我早就带人打回去了。”

首节上一节177/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