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54节

  达成了家庭会议结果,招人,赶紧招人。

  优先招二三十岁青壮夫妻的,只有两口子的最优先,然后带着十几岁儿女的,或是有四五十岁父母的其次,

  那种父母太老病、儿女太小又多的,先不考虑,

  待遇标准嘛,就是一户每天给五升小米,十天发一次粮五斗。

  “吃自己做,住自己搭草棚窝棚,暂时待遇就这样,工钱则是头一年,夏、秋收后,各给粟三石。”

  第二年,则还会提供两季衣鞋,两季各给粮六石。”

  如果这些招来的家庭里,比如妻子或儿女被挑到作坊或商铺做工,则能多拿份工钱。

  李逸还加了一条,从第三年开始,这些人可以选择是否伙种。

  伙种,就是能拿分成,李逸提供种子、耕牛、农具等,长工只出力,最后收成按七三分,一百亩地,亩产一石,就能分到三十石粮,自己口粮七石,也还能剩二十多石,再去除衣,比纯粹做长工肯定更强。

  他们也从长工转为佃户,将来积攒下农具、耕牛、种子,也还能降低地主分成。

  “阿郎给的条件太好了,”

  “总得给人一些希望,否则哪有动力。”

  当天,

  李逸就带着众人去招人,

  第一站,仍是李逸去过几次的三桥,这次李逸提前带上了锅、柴、小米。

  到了三桥后,架起锅来煮粥。

  立旗施粥,

  “粥煮稠点,筷子得能立的起来。”

  这施粥旗一竖起来,马上就引来许多灾民。

  好在李逸今天带了不少人来,秩序还算能维持。

  这边煮粥,

  那边刘黑子、罗三罗二、大富大贵,还有曹延秀、李存礼、萧十三等则开始宣传招工。

  在这个寒风萧瑟的冬季,

  阴云寒风中,

  三桥灾民区的情况比李逸前几次来更恶劣了,灾民不减反增,虽然刚秋收过,可逃荒的饥民仍多。

  李家招工,

  立马引来无数人,就跟姬氏说的一样,大家根本不在意什么工钱多少,有没有好的住宿条件,会不会发衣服,

  现在这些灾民们只盯着一条,

  能不能有口饭吃。

  只要有口饭吃,其它的都不管不顾了。

  场面火爆,

  许多人都争相报名,

  他们都没兴趣去听什么头一年秋收后给多少粮食做工钱,第二年又还会加工钱,第三年甚至能够伙种分成这些,

  他们只想在这寒风中找到个稳定的活,能有口安稳的饭吃,

  罗二他们都挑花了眼,

  从一众争抢报名的人中,优先选那些青壮两夫妻的,夫妻优先于单身男子,也是因为这样的相对稳定。

  另外,妇人也可以在作坊做工。

  明年,李家肯定也要养蚕织布,到时这些妇人当然就是养蚕织布的主力,男耕女织时代,可不能小看养蚕织布,这里面的收益,有时比种地还高。

  再则夫妻俩,有家庭的,也会比较稳定,不会说吃了几天饱饭,哪天突然就跑了。

  预定招收的八十户,结果很快就招满了。

  这时几口大锅的粥都才刚煮好,也顾不得煮多粘稠了,面对那些端着碗盆早就盼望着的饥民,

  李逸敲了敲锅沿,

  “都排好队,施粥了,不排队、乱插队的没有啊!”

  十娘和姬氏她们也特意开了两个妇人孩子的队,只许妇人和孩子排队去打粥。

  “各位乡党都排好队,今日施粥的是浅水县开国子爵李大官人,”

第145章 浅水县子有利国重器进献

  李逸一下子招了三百多人,

  当天,刘黑子李存礼罗二罗三大富大贵,甚至连罗五、十狗等接受任务,各带着一支新招来的队伍,往李逸的各处田地而去。

  好在李逸现在也是堂堂开国县子,甚至是名达天听,跟万年县令辛处俭关系也不错,再有师兄孙伏伽帮忙打招呼,

  几支队伍的过所都是一路绿灯办好。

  李逸和十娘亲自负责将军营这里,一千亩地,这里安置二十户新招来的,名义上这些人是长工,其实就是部曲了。

  将军营自古就是南通巴蜀,北往长安的咽喉要道,此地东临樊川,北有河,坐拥神禾塬头,

  曾经也是二百多户人家的兴盛村落,

  结果一场兵乱,百姓十不存一。

  李逸、许秀芝成了这里的新地主,还有李存孝四个羌奴,也翻身做主人。

  带着自己的二十户长工,李逸直接在塬畔让他们安置,土崖上直接掏个洞,最简陋的土窑洞,前面再用稻草搭个棚子,这样一个没费太大功夫的简陋住所就完成了,

  铺上稻草,也是个能摭风挡雨的小窝。

  在去信问过秀芝后,李逸便也给石头哥俩家的一千亩地,也招了二十户佃户。

  于是乎,就在将军营村废墟不远,几层错落的土窑洞,住进来四十户人家。

  都是来自关外或是陇右的灾民,

  李逸用秀芝留下的钱,买牛买耕具,

  耕牛、犁、耙、锄、铲、镢,

  将军营这两家的两千亩地,分成两个庄园,每五户一小组,四组一大队。

  每小组集体合力耕种二百五十亩地,

  按照军屯的标准,李逸买来耕牛配给。军屯标准是土软处每一百五十亩配牛一头,强硬处一百二十亩配牛一头,稻田八十亩配牛一头。

  将军营的土地较好,需精耕细作,故李逸也按八十亩配一头,一个小组配三头耕牛。

  李家大队,配十二头耕牛,张家大队,也配十二头耕牛。

  好在耕牛现在价格不算太贵,十匹绢一头牛,二十四头也才二百四十匹绢。

  倒是犁、锄这些农具较贵。

  每头耕牛要配犁、耙一副,每户要配锄、锹、镢、镰刀各两把。

  李逸在冯乡佐的铁匠铺采购,老熟人还是大客户,优惠后也还要百钱一把锄头,一副犁、耙,居然要五匹绢,相当于半头牛。

  将军营两家的这两千亩地,商量好都是种小麦,

  这里的地肥,亩产能达两石左右,但种子也用的多些,亩种三升。

  两千亩地,光种子就要六十石。

  李逸感觉自己好像是个航海时代的殖民者,

  带着一群老家破产的农民,跑到了一处新发现的地方,在这里开荒屯田。

  一连数天,

  李逸就扎根将军营了。

  指挥安排这四十户一百多号人,挖土窑洞搭稻草棚,既给他们住,也还得挖给耕牛住,还要挖出工具房来。

  过起了集体耕种生活。

  五户一组,一起开火,每组选一个年长的,看起来忠厚些,又比较有种地经验的当组长,

  四个组的大队长,则由李逸安排个自己人过来监督管理,另选一个副队长。

  耕地播种,

  忙的热火朝天。

  活虽然累,但这些灾民们刚吃上饱饭,倒也很珍惜,男人女人,甚至老人孩子也全都下地干活,早出晚归。

  煮好的饭,都是送到地里。

  好在一个组安排了三头耕牛,有牛耕地就要轻松许多,地翻耕后,还要翻松和整平两三遍,

  接着就有耧车来播种,边走边摇,开沟和播种同时进行,效率挺高。

  这边播种后,那边就用石头砘子把耧铧划松的麦垄压实,防止风吹干土壤里的墒情。

  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

  尤其是今年比较仓促,也没有准备好粪肥,只能等后续再补施。

  李逸也天天蹲在地里,

  大家干活倒是都很努力,不过好些灾民也是长期饥饿营养不良,这突然农忙种活,一时都有点吃不消,

  就连新买来的牛,也都还不够默契。

  而且李逸发现,现在用的犁有点过于粗笨了,犁辕又长又直,他隐约记得小时候看老家村民耕地,犁都很小巧,铁的,犁辕是曲辕还很短,甚至犁头还安装了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

  明显那样的曲辕犁,犁架更小更轻,而且还便于转弯和调头,既能灵活操作,而且还大大节省人力、牛力。

  现在用的这犁太笨重了,一人抬着都很吃力,更别说牛还得拉着这犁深耕土地,每次转向时,要把犁抬起来也是很费力气。

  等到午间吃饭时,

  李逸把佃户们聚集起来,跟他们探讨起这犁来。

  有老汉说,这种直辕犁,据传从汉代时就是这样了,世世代代如此。

  也有个淮南来的灾民说,其实也不是所有的犁都这样的,他们老家就有长曲辕犁,

  “我们老家的犁是长曲辕的,可以更好深耕。”

  李逸没想到原来已经有曲辕了,

  “没有短曲辕犁吗?”

  “没有。”

  另一个河南来的灾民则说他老家有种犁叫蔚犁,是短辕犁,但是也是直辕犁。不过转动比长直辕犁更加灵活,利于回转调头,相当适合耕种那些小块的田地。

  李逸让大家都说了各自老家或见过的犁,

首节上一节154/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