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504节

  且占据了并州,潼关天险便形同虚设,汉国完全可以从并州对关中发起进攻。

  他就凭仅剩的雍凉二州,拿什么来抵挡汉军压倒性优势的进攻?

  放弃并州,意味着放弃了魏国生存下去的最后希望。

  剩下的,就只是等死了。

  “那你告诉朕,朕若弃并州,他日伪汉自并州攻我关中,犯我长安,你有什么万全之策挡住大耳贼?”

  曹操目光如刀刃般射向贾诩,厉声质问道。

  贾诩语塞。

  半晌后,无奈的摇了摇头:

  “回禀陛下,以臣之智,实已想不出回天之策。”

  “臣所能想的,仅仅只是保住并州八万兵马,为陛下保住一支生力军。”

  曹操拐杖攥的更紧。

  贾诩的意思已再清楚不过:

  我现在已是顾头顾不了腚了,将是生是死我没办法,我只能先顾着当下。

  “你的意思是,朕保住那几万兵马,然后就困守这两州之地等死吗?”

  曹操苦着脸质问道。

  贾诩默默的低下了头来,没敢回答,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曹操的质问。

  曹操目光扫向众谋臣,悲凉的语气颤声质问道:

  “你们一个个皆乃智谋之士,国之柱石,你们告诉朕,难道当真没有扭转乾坤的手段了吗?”

  众臣叹息,皆是默默低下了头来。

  气氛死一般的静寂,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曹操悲愤狂燃,拐杖击打着地面,就想要冲着这帮“废物”们咆哮。

  这时。

  司马懿眼眸一亮,抢先一步道:

  “陛下,臣想到一策,或许还有保住并州的一线生机。”

  曹操心头一震,眼中霎时间涌起狂喜,急问道:

  “仲达快说,还有什么扭转乾坤的奇策?”

  司马懿深吸一口气,向北一指:

  “向南匈奴借兵!”

第416章 历史乃胜利者书写!曹操:刘备,你竟将我逼到恬不知耻的地步?

  南匈奴!

  一听这三个字,曹操便明白了司马懿的意思。

  当年匈奴人分裂成南北两支,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则南下,向汉朝归降。

  于是汉廷便将南匈奴分为五部,令其内迁,安置于了并州边境一带。

  百余年来,南匈奴时而叛乱,时而又降,总体上臣服于汉朝,实际上却是不断向并州腹地蚕食内迁。

  至董卓之乱时,南匈奴大单于于夫罗,趁机率军大举南侵,势力一度扩张至了河东郡,甚至是越过黄河与袁术结盟,跟当时占据兖州的曹操有过交手。

  后于夫罗虽为曹操所败,退回了黄河以北,其势力范围却急剧膨胀,河东,太原,雁门,代郡皆在匈奴人的铁蹄之下。

  直到后来袁绍一统河北,再到曹操夺取河北,先后对匈奴人进行打击,才将南匈奴驱逐出了河东,太原等并州腹地。

  现今的南匈奴五部,则占据有西河郡大部,上郡北部,以及并北的五原,朔方几郡部份。

  其单于王庭,则位于西河郡。

  而这西河一郡,则与太原郡以黄河为界,分处东西。

  司马懿的所谓扭转乾坤之计,明显是想要仿效当初结盟乌丸人之计,诱使南匈奴自西河郡出兵,入太原郡助他们抵挡汉军。

  “南匈奴单于呼厨泉,麾下有步骑约四万余,倘若能为我所用,未必不能扭转并州被动之局面。”

  司马懿亲口道出了计策全貌,尔后顿了一顿后,话锋却又一转:

  “当然了,臣也只是说有机会而已,并不是说定然能扭转乾坤。”

  司马懿给自己的献计打了个补丁,未敢打保票。

  毕竟有乌丸人的前车之鉴嘛。

  当年乌丸铁骑也是看似威不可挡,结果呢,却被萧和以连弩,轻轻松松打了个惨败。

  匈奴军团的战斗力,未必就能高过于乌丸人,而他们所要面临的汉军数量,却要远高于当时的萧和统帅的汉军。

  况且,万一将话说死,匈奴人若是败了,自己岂非要步贾诩的后尘?

  司马懿何其滑头,自然是要给自己留有足够的退路。

  “仲达,你的意思是,让朕卑躬屈膝,低声下去的去向呼厨泉那厮求助,让朕背负上一个勾结匈奴的骂名?”

  曹操责怨的目光,反瞪向了司马懿。

  司马懿眉头暗暗一皱。

  这都到了什么时候了,你曹操还在死要面子啊?

  并州一失,魏国就完了,你要那面子还有啥用?

  想当初对乌丸人也是一样,明明可以放下包袱颜面,直接邀乌丸人结盟,借其铁骑共抗刘备。

  结果呢,你非是死要面子,逼得田豫不得不献矫诏之计,来骗取乌丸人出手。

  谁都知道,你那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天下人又不是傻子,岂不知田豫乃是在你的默许之下,才敢出此下策?

  “陛下啊,现下我大魏已到危急存亡之秋,已不是顾虑虚名的时候了。”

  “所谓成王败寇,自古以来,历史皆是胜利者所书写。”

  “今日就算陛下不用匈奴人,将来我大魏若亡,那刘备书写史书之时,又会如何诋毁污蔑陛下?”

  “请陛下以大魏存亡为重啊。”

  司马懿也顾不得许多,只得直言戳穿了曹操顾虑虚名的现实。

  曹操脸色一变,眉头一皱。

  “陛下,司马侍中言之有理,为今之计,生存才是第一要义,万不能因图虚名而不顾国家存亡啊!”

  杨阜也站了出来,苦苦劝说。

  贾诩见状也干咳几声,拱手劝道:

  “陛下,臣附议司马仲达之计。”

  “陛下若不愿弃守并州,则与匈奴人结盟联手,乃是守住并州的唯一机会。”

  “倘若陛下不愿联手匈奴,就请陛下速速下令大将军,放弃并州保存兵马才是。”

  司马懿这个河北士人领袖,此时难得与贾诩杨阜这些关陇士人立场一致。

  曹操本有满腹怨言,却被众臣联手的苦劝,硬生生给憋了回去。

  看着立场一致,群起相逼的众臣,曹操拳头暗握,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用司马懿之计吧,面子上过意不去。

  若是不用吧,则并州断然难保。

  何况群臣不分地域,竟是对他群起“相逼”,如此压力又岂是他所能承受。

  进退维谷中的曹操,只得拄着拐杖踱步,陷入了纠结权衡之中。

  苦思良久后,曹操终于停下了脚步,回首望向了众臣。

  “杨阜,朕命你即刻动身前往并州,向元让宣旨。”

  “你见到元让后,将今日军议内容,一字不差转述于元让。”

  “你告诉他,从今往后,并州军政大事,全由他一人独断,不必再请示于朕。”

  “他是要继续坚守并州也好,放弃并州撤回关中也罢,又或是他有别的什么御敌良策,皆可自行决断。”

  “无论他做出什么决定,无论结果如何,朕都不会过问,也不会怪罪于他。”

  曹操拐杖指着杨阜,洋洋洒洒交待了决定。

  杨阜身形一震,惊异的目光望向了曹操。

  司马懿和贾诩则松了一口气。

  曹操还是对守住并州,抱有一丝残念,决定向匈奴人借兵。

  不过与幽州时一样,他还是要既当又当。

  想向匈奴人借兵,却不想背负骂名和黑锅。

  那自然就得找别人来背锅。

  夏侯,就是这个背锅之人。

  派杨阜去传旨,还要将军议内容如实转述夏侯,就是暗示夏侯自做主张,去向匈奴人借兵。

  授以夏侯不必奏请,独断专行之权,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勾结匈奴的是夏侯自作主张,我曹操可不知情。

  你们要骂,你们就去骂夏侯,别骂我曹操!

  司马懿和贾诩皆是实用主义者,对曹操此举倒也并无异议。

  杨阜想明白曹操此举的虚伪,却是眉头暗皱,眼中透出一丝鄙夷之色。

  不过鄙夷归鄙夷,他也不敢当面指出,只得暗叹一声,默默领命。

  当下,杨阜便带着曹操的旨意,即刻动身北上,绕行西河郡往并州向夏侯传诏。

  曹操则立于城头,目送着杨阜身影远去。

  “想不到,我曹操一世英雄,竟被一织席贩履之徒,逼迫到如此恬不知耻的地步!”

  “曹操啊曹操,当年的你,若是见了今日的你,定然会为之不耻吧…”

  曹操仰望苍天,心中涌起无限慨叹。

第417章 我把你当兄弟,你把我当傻子?天子救不了咱了,咱得自救啊!

  并州,界休关。

  炮声隆隆,天崩地裂!

首节上一节504/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