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458节

  “伯温此言差矣,那几个小子虽是孤之子,却对孤平定天下的大业没有半分功劳,皆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

  “你萧伯温,却是孤再造大汉的第一功臣,论身份贵重,他们怎么及得伯温你贵重?”

  “以伯温你之身份功劳,他们能做你的学生,乃是他们的荣幸,自然得由你来选他们,岂有他们选你的道理?”

  “伯温,还是由你自己来选,谁做你的学生吧。”

  萧和语塞。

  刘备是把他的小心思摸了个透啊。

  就是不许他和稀泥,变着法的也要逼他做选择。

  看来这一关是糊弄不过去了…

  萧和思绪飞转如梭,蓦的眼中一道精光闪过,心中已有应对之策。

  于是佯作思索一番后,萧和一拱手:

  “既然如此,那臣就选择四公子来做臣的学生吧。”

  “裕儿?”

  刘备一愣。

  除刘禅之外,他虽还有四子,可唯有刘永和刘理二子年纪稍长,适合做世子。

  原本刘备以为,萧和会从老二和老三中选一个做学生。

  他已笃定了主意,萧和选谁做学生,他就立谁为世子。

  却不料,萧和竟选了老四刘裕。

  老四刘裕虽天赋异禀,可毕竟才五岁啊。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怎么可能立一个五岁小儿为储君?

  倘若哪天突然去了,一个几岁的孩童,如何担得起这江山社稷之重?

  主少国疑,取乱之道啊!

  “伯温,你,唉~~”

  刘备会意了萧和用意,不由摇头一声苦笑。

  萧和这是明知刘裕年幼,没有被立为世子的资格,所以才故意选了刘裕做学生。

  如此则既没有辜负他所托,又不必在立储之事上表态,依旧是置身事外。

  “伯温能选中裕儿为弟子,当真是那孩子的莫大福气,那孤就在此代替裕儿,谢过伯温了。”

  刘备起身向萧和代行了个拜师礼。

  萧和忙起身还礼。

  眼见萧和置身事外的决心如此坚定,刘备也就不好再勉强逼问。

  至于立储之事,老刘自己确实也拿不定住意。

  刘永和刘理两个儿子,年纪相仿,品行资质似乎也相差无几,优点缺点也是各有千秋。

  其实照萧和的意思,既然两位公子相差无几,要么你就立年纪稍长的刘永,这也符合立长的传统。

  要么你就干脆掷铜钱,掷到谁就立谁为世子。

  各方面条件差不多,那就拼运气嘛。

  对于一个成功的君王而言,运气也是不可获缺的因素之一。

  比如老刘前半生屡战屡败,几次九死一生,偏偏命硬就是死不了。

  比如官渡一役袁绍虽败,却并未改变袁强曹弱的局面,袁绍却偏偏病死。

  运气的作用,有些时候是大过于实力的。

  不过这些话,萧和终究还是忍住,没有对老刘说。

  立储这种关乎国本之事,想也知道老刘不可能用掷铜钱这种近乎“儿戏”的手段来决定。

  有太多的前车之鉴,老刘是太害怕选错了储嗣,将百战开创的基业断送,将眼看已中兴的大汉拱手葬送于自己的不肖子孙之手。

  正是这份担心害怕,使老刘在选刘永还是刘理这件事上,不得不慎之又慎,迟迟拿不定主意。

  “立储之事暂且放一放,伯温,咱们还是说一说眼前战局。”

  “今曹贼已放弃冀州,率余部退往了易京,分明是想仿效公孙伯圭,依据于易京及易水,据保幽州。”

  “以伯温之见,孤当如何用兵?”

  刘备只得将立储之事先搁置,将注意力拉回到眼前的灭魏之战中。

  老刘不再征问立储之事,萧和自然也松了口气,遂道:

  “幽冀一体,我们既然已拿下冀州,当然不可能放任曹贼再据守幽州。”

  “不过眼下已过中夏,离秋收已近,即刻就挥师北上的话,势必会耽误农时。”

  “此外我军先围黎阳再围邺城,前后近有一年有余,将士们休力精神消耗已近极限,现下休整不过半月,确实也不宜再度兴兵北上。”

  “臣的意思是,让将士们再多休整两个月,待秋收结束之后,再提兵北上,一举收复幽州不迟。”

  刘备深以为然。

  人非草木,皆不过血肉之躯,长期征战谁也受不了,休整是必不可少的。

  何况数十万大军所需,粮草日耗乃天文数字,必须得有一个强大的国力支撑。

  国力的根本,便为农桑。

  几十万大军北征,不光是这几十万府兵要脱产,所要征调的民夫也得数以十万计。

  这么多人脱产,势必会耽误了秋收,致使秋粮大减。

  秋粮大减,国力就要受损,国力受损反过来就无法支撑几十万大军攻取幽州。

  这之间的关联利害,老刘这个君王还是清楚的。

  “伯温言之有理,易京壁垒可非浪得虚名,当年公孙伯圭依托此壁垒,硬生生抵挡了袁绍两年猛攻。”

  “曹贼之能,还在公孙伯圭之上,若其决心死守易京,只怕这一战又将是一场鏖战。”

  “如此看来,确实得让将士们好好休整,更不能耽误了今年秋收才是。”

  刘备连连点头。

  “易京防线是坚固不错,不过臣以为,曹贼想学当年公孙瓒却未必能如他所愿。”

  萧和话锋一转,别有意味一笑:

  “大王不要忘了,我们除了实力远胜于袁绍之外,我们比袁绍还多了一支海军…”

  刘备先是一怔,眼中旋即迸现惊喜。

  他想起来了。

  早在收复青州之时起,萧和就进献了一批海船图,并奏请他调集船匠,于青州沿海大造海船。

  且萧和说过,他进献的海船,与水军平素所用的平底江船不同,采取的乃是尖底构造,吨位更大,吃水更深。

  这种海船,不必贴着海岸线航行,而是可以远海航行,无惧海上风浪。

  先前萧和是数度献计,由海上奔袭敌军港口城池,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可当年出海的战船,多还用的是平底江船,走的航线也只敢贴着海岸线,不敢离岸太远。

  哪怕如此,每次至少也得损失三成左右的战船。

  无他,只因江船扛不住海浪而已。

  所以萧和才穷数年之功,凭借着已有的相关知识记忆,再加上多次的试造,终于是造出了一艘稳定可靠的海船。

  于是在攻取青州之后,有了可以停靠海船的优良港口后,便又奏请老刘开始批量打造。

  而为区别于普通水军,萧和将之取命为了海军。

  “伯温,莫非你的意思是,孤用这支水…海军,自青州北上走渤海,于易京以北登陆幽州,直插幽州腹地,令曹贼的易京防线无用武之地?”

  刘备满面惊喜,立时推算出了萧和用意。

  萧和一笑,微微点头称是。

  “海上登岸幽州,让易京防线无用武之地,妙啊,此计当真乃是神来之笔!”

  恍然明悟的刘备,不禁啧啧大赞,一脸敬佩道:

  “伯温,莫非早在孤未过黄河前,你就已经深谋远虑到为海上登陆幽州做准备,叫孤提前数年打造了这支海军?”

  萧和轻咳几声,笑道:

  “臣还未深谋远虑到如此地步,只能说是有往这方面想过吧。”

  “其实臣奏请大王,打造这海军的初衷,并非是为海上登岸幽州。”

  刘备一怔,奇道:

  “不是为海上登陆幽州,那又是为了什么?”

  萧和站起身来,抬手向着东方一指:

  “家师曾说过,自我大汉青徐向东入海,越过茫茫大洋,另有一番天地。”

  “那里有几样神奇的作物,若将之推广种植于我大汉,足可养活比我大汉鼎升时再多十倍的人口。”

  “臣奏请大王打造海军,就是想有朝一日请大王派兵远渡重洋,将那几样作物的种子带回我大汉,以造福我大汉百姓,助大王开创旷古绝今之盛世!”

第366章 为子孙开拓生存空间,四亿人才够!萧和:我的这个学生不简单啊!

  刘备大惊。

  萧和的这番描述,着实是把他惊到了。

  在他的认知中,青州徐州便为天下极东,再往东便是茫茫无尽的大海。

  萧和却竟说,茫茫大海之东,竟还另有天地?

  关键是萧和还说,那片天地中还有什么种子,种出的粮栗,能养活比大汉鼎盛时多十倍的人口。

  要知道,大汉鼎盛时的人口,可是近五千万人啊。

  十倍,那就是五万万,五亿人口。

  这是什么恐怖概念?

  “伯…伯温,那是什么神奇作物,竟然如此不可思议?”

  刘备声音略显颤栗,一脸匪夷所思的问道。

  “这两样的作物,名为玉米和马铃薯,后者也可以叫土豆。”

  萧和却轻描淡写给出了名字。

  这两样东西,放在后世是随处可见,是普通到再普通不过的农作物,甚至早已不被当做主食。

首节上一节458/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