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88节

  “这位名叫李贺的诗人,的确很不错。”

  “他的句子很优美,的确是一位有能力流传千古的诗人,朕也很欣赏他。”

  “这些诗句还没流传,想必李贺是后世唐朝的诗人吧?”

  “的确不错。”

  李隆基又品味了一番,然后说道:

  “不过朕也认识不少优秀出色的诗人,感觉李贺的这些诗挤进一线排名应该没问题。”

  “但要说是我整个大唐的第三名?”

  “且不说后世唐朝还有高手诗人。”

  “光是朕目前所接触到的一些诗人,就完全不逊色于李贺呀。”

  “感觉……李贺排名前三是不是稍微高了一些?”

第90章 达成一致,跨越时空的互动

  在李隆基的疑惑之中,天幕继续。

  在此时天幕的背景,突然变得迷幻而又深邃。

  背景音乐也变得有些诡谲。

  把整个视频的氛围开始往下压了一压。

  而李贺的其他诗句,也陆续在天幕上出现。

  ……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

  【二十七岁,李贺死!】

  天幕到此结束,而古人们却为李贺的诗句,为李贺的才华而震惊了。

  秦朝。

  嬴政念着李贺的诗,闭上眼睛细细的品味,然后缓缓的点了点头。

  “后世名叫李贺的诗人啊,原来天幕的这第二部分,才是你的全部实力。”

  “你的才华朕认可了。”

  “我大秦,目前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

  “而诗句中那一种黑暗的背景上,特别浓烈的色彩烘托。”

  “也的确不愧为诗鬼之名!”

  晋朝。

  同样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重要地位的陶渊明。

  看着天幕上李贺的诗,用竹签在地上写下了一句:

  “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李贺呀,你那么年轻就去世了,而你又是遭遇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才能写出这样的一句诗呢?”

  唐朝。

  之前虽然认可李贺的才华,但是并不认为以后有资格排进大唐诗人前三名的李隆基。

  此时也是呆滞在了原地。

  作为玩艺术的行家,李隆基自然能够品味出那些诗里的韵味。

  并且进一步的认知了李贺惊人的才华。

  “如果说之前,朕说你没有资格竞争,大唐诗人前三名的话。”

  “那现在,朕是服了。”

  “你有资格。”

  “你的确是整个大唐,截至目前为止最顶尖的诗人之一。”

  “你的那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朕也非常的喜欢。”

  “但是……”

  李隆基回想着诗句的内容。

  略有疑惑的说道:

  “你既然是我盛世大唐的子民。”

  “你诗句中那一种如同心死一般的韵味,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按理说我盛唐气象,以你的才华不会陷入如此的心境之中吧?”

  ……

  而在宋朝,书法大家宋徽宗赵佶,也在这短暂的天幕视频播放时间里,亲笔写下了一首李贺诗句的书法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不错,的确很不错。”

  “李贺,你本来就有诗鬼之名,而这一封字,由朕亲自填写盖章!”

  “再加上天幕对你的认可。“

  “只怕这一封朕写的字,放在后世会成为价值连城的古董吧?”

  ……

  借由天幕的评价,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掀起了一股研究李贺诗句的小热潮。

  而不少现代观众,之前对李贺不太了解。

  只是听过几句李贺的诗。

  知道有这么一个诗人。

  现在看了视频的介绍,也都是纷纷的赞叹起了其惊异世间的才华。

  《我去,这首是李贺的?》

  《我去,这也是李贺的?》

  《汪曾祺曾经点评过:其他诗人写诗是白纸上写下黑字,而以后是一张黑纸上写下白字。》

  《原来李鬼这么厉害?》

  《哥特风唐朝诗人李贺!的确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懂了懂了,李贺他的诗句用词都很诡谲,有一种冷寂凄厉的感觉,怪不得叫诗鬼!》

  《只能说有取错的名字,但没有取错的外号!》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他到底是怎么样才能说出这一句的?这也太惊艳了!》

  《我评价不了这一句,我只能说是绝中绝中绝中绝。》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只是十四个字,但画面、色彩、氛围、情感一样不落!》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

  《我:我操,天好黑!》

  《李贺二十七岁就能在高手辈出的唐诗界,留下如此威名,的确是有好几把刷子。》

  《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草了,李贺是怎么想出煎这个字的?》

  《如此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却写出煎熬的煎字,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古代还真没有人能接得下来。》

  《诗真是太美了!除了上学之外,任何时候都那么有魅力。》

  《以前学过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当时没看懂,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指塞上死去的士兵们,他们的血肉凝固成了紫色,如此诡异而苍凉恐怖的场景,竟然用一句诗来写成了这样子,真是鬼才。》

  ……

  天幕内和天幕外。

  现代人和古代人。

  难得的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充分的一致。

  大家都赞叹李贺的诗,欣赏他的才华。

  这也算是一种跨越无数时空的互动。

  但古人们,特别是那些唐朝之前的古人们,心中也不禁产生了一个小小的疑惑。

  陶渊明一边撰写着那些后世李贺的诗句。

  在钦佩欣赏的同时。

  也带着疑惑说道:

  “刚才天幕上说,唐朝排名前二的诗人,是无可争议的绝代双骄。”

  “即使是李贺这样有才华诗人,也只能说在第三的位置上竞争一下,还不一定能竞争的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

  “其他和李贺一样有资格竞争第三名的唐朝诗人,他们是谁?”

  “而那两位无法撼动的唐朝诗人前二名。”

  “他们又是谁?”

  “真希望我有机会,能够品一品他们的诗句呀。“

  在唐诗的引领之下,古人们纷纷品味着华夏的文化。

  而很快新的天幕视频也出现。

  也是文化相关的。

  【讲一讲现代网络文化之弱智吧!】

  古人们看到这个标题。

  都是一愣。

首节上一节88/9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