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漫长而严寒,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土地贫瘠,农作物难以生长,生活物资匮乏。】
【被发配到这里的人,不仅要面对寒冷的天气,还要为生计发愁。】
【他们需要自己搭建简陋的住所,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吉林通志》记载,雍正八年正月,三十七名流人集体冻死在采参途中,尸体与雪地冻结成整体,开春时才被狼群撕碎。】
【但比严寒更可怕的是“披甲人“。】
【这些亦兵亦农的八旗底层和索伦兵,把流放者当作牲口、奴隶来驱使。】
【天亮前要凿开冰河取水,白天在熊瞎子出没的密林挖人参,入夜还要为驻军洗衣喂马。】
【康熙朝御史吴兆骞的日记里写道:“寅时上工,双手溃烂见骨,监工犹叱曰'汉狗偷懒'“。】
【在发配宁古塔的流人中,最惨烈的当属原本的官僚、文化精英群体。】
【他们原本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
【但到了宁古塔,他们沦为了最底层的人,要遭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歧视。】
【他们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为官府种地、服劳役等。】
【而且,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惩罚。】
【这种从高处跌落谷底的感觉,让他们的精神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如果说男性流人尚存一线生机,女性囚犯则彻底堕入深渊。】
【她们白天与男人同服苦役,夜晚还要满足披甲人的兽欲。】
【“夜闻帐外马靴声,以炭涂面不敢眠“,既是文学创作,也是被流放的女眷她们自己记下的真实写照。】
【怀孕女囚往往被逼堕胎。】
【宁古塔乱葬岗曾挖出二十八具女尸,腹中皆已成形的胎儿。】
宁古塔,这个在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承载了无数人的苦难与泪水。
它见证了清朝刑罚的严酷,也见证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生存。
如今,岁月的沧桑已将宁古塔的苦难渐渐掩埋。
反倒是网友们在盼望着,宁古塔发配体验一日游……
天幕视频在一群现代游客,穿着清朝皇帝、娘娘、官兵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弹幕也纷纷飞出。
《这地方能当旅游项目就离谱。》
《甄传还在发力!》
《唉,那边那土豆儿,对,就你,你去把这俩蒜给扒了。》
《这样下去地窨子之旅是不是也有可能期待一下了?》
《别说,确实有这个景点,只是还没打造成项目。》
《当宁古塔总兵一定很爽啊,那么多流放的美女。》
《怕是半路上就被开发了。》
《乾隆:宁古塔里都是我大清历届的顺天府尹!》
《小时候嘲笑宁古塔,长大后住在宁古塔。》
《为啥只有清朝流放宁古塔?》
《大宋:挂我是吧?》
《其实在宁古塔活着不难,虽然地位低,但是基本自由没人管,还赖能活着。》
《发配宁古塔主要是路上,基本上有点手艺的人和读书人能活着到了地方,身体没什么太大毛病,最后基本过得都可以。》
《当地也比较尊重这些有能耐的人。》
《古代流放都是路上遭罪,到地方其实都还好,毕竟当地确实缺人。》
《吴兆骞回来反而水土不服了,去世前跟儿子说,还想回宁古塔钓鱼、采蘑菇。》
《其实宁古塔本地的索伦人也挺惨了,有好日子不让过,非要人家吃苦。》
《大清来了,既要索伦人卖命还要干活,干就干吧,连好处都不给,哭死。》
《索伦人被大清硬生生薅羊毛薅的快绝户了!》
而天幕外。
南宋。
赵构坐在临安城的宫殿内,神情紧张地看着天幕上宁古塔的景象。
寒风呼啸、白雪皑皑的宁古塔,犯人们衣衫褴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劳作,时不时有人倒下,被拖走掩埋。
赵构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在愣住了几秒钟之后,才下意识地说道:“二圣所在之处,是否就是如同宁古塔一般的景象呢?”
赵构又觉得不能这样说。
连自己都能想到徽钦二宗。
那其他人呢?
要是大宋上上下下都想着徽钦二宗待得地方,跟这宁古塔差不多。
那还要不要和谈了啊?
赵构于是正了正神,说道:“如此偏远苦寒之地,将人发配至此,简直是要人性命啊。”
“朕实在不忍听闻这般残酷之事。”
“以后我大宋的境内,不准提起发配宁古塔!”
第730章 索伦超人!天南海北打满全场!
天幕画面出现。
镜头从冰封的黑龙江江面急速拉升。
无人机穿越暴风雪中的白桦林。
定格在兽皮帐篷前擦拭骨箭的鄂温克老猎人皱纹密布的脸上。
借用特效,这位老人的脸变得年轻,服装也变成了古代的盔甲。
惟一不变的是他的手上的弓箭。
画面镜头里,这位猎户出身的鄂温克人,他奔驰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原始森林。
战斗在冰封的河岸。
战斗在四川的险山。
战斗在缅甸的毒瘴森林。
战斗在新疆的戈壁。
甚至战斗在喜马拉雅山麓……
而天幕也正式的开始讲述。
【嘿,各位小伙伴们!】
【今天,咱们去认识一个神秘而又强悍的群体。】
【当我们回望清朝的军事史,他们的名字在血与火中若隐若现。】
【从黑龙江到缅甸丛林,从大小金川到尼泊尔雪山,这支不足十万人的族群,硬是为清朝打出了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疆土!】
【用血肉之躯托起了康乾盛世的边疆版图。】
【他们是被皇太极四次远征才征服的雪原死神,是乾隆皇帝平定边疆必等的王牌!】
【是被乾隆视作“战略威慑利器“的族群。】
【却最终消逝在近代化的洪流中。】
【他们就是索伦人】
【索伦人,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称呼。】
【在清朝,它囊括了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多个民族。】
【他们在清朝被统称为“索伦“,满语意为“先锋“。】
【在黑龙江零下40度的密林深处,索伦人用三百年时间演绎了人类生存的极限。】
【他们生存在石勒喀河到精奇里江的寒带森林,每日与熊罴搏斗,同暴雪争食。】
【严酷环境锻造出惊人的身体素质。】
【成年男子开120斤强弓如儿戏,连续骑马三日不眠不休堪称常态。】
【他们从小就在这山林与草原间摸爬滚打,天天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坚韧不拔的性格就像刻进了骨子里,意志力顽强得像钢铁。】
【骑射、渔猎,这些对咱们来说可能是高难度的技能,在他们那儿,就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在山林里,他们像敏捷的山猫,上蹿下跳,对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
【到了草原上,立马变身威风凛凛的骏马骑士。】
【能步战,能骑战,能平原战,能山地战。】
【堪称全能战士!】
【说到索伦人的战斗力,绝对是一顶一的存在,名气大得很!】
【皇太极在1639年的征讨中首次见识了这种恐怖战力。】
【他们简直就是天生的战斗机器,骑射技艺精湛得让人拍案叫绝。】
【往马背上一坐,那叫一个稳,马跑起来就跟一阵风似的。】
【而他们在这疾驰的马背上,射箭的本事更是绝了,一箭射出去,那目标基本就跑不了。】
【骑术高超到啥程度呢?】
【不管是崎岖得像羊肠小道的山路,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广袤草原,他们骑着马,就跟在自家院子里散步一样自在。】
【打起仗来,索伦人更是不要命,战斗意志强烈得能把敌人的胆都吓破。】
【一旦战斗打响,他们就跟发了狠的狮子一样,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面对清军重甲步兵,索伦猎手在三十步外箭箭穿喉,林中腾挪如鬼魅。】
【史料记载,此役清军虽胜,但阵亡者中七成是被毒箭所杀。】
【正是这次血战,让清朝意识到:“得索伦者得天下兵锋。“】
【在清朝的漫长岁月里,索伦人参与了无数次战斗,留下了一个个让人热血澎湃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