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767节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将全国各省划分为战区,协调起来围剿农民军。】

  【但是为了执行这一战略,需要练兵 12万。】

  【增加数百万两饷银。】

  【崇祯十分认可杨嗣昌的战略,但是朝廷又确实没有钱了。】

  【于是崇祯问能否从地方财政助力?】

  【杨嗣昌回答说:地方财政大部分都用来供养宗室了。】

  【崇祯又问:除了宗室之外的财政预算,可不可以挪用来执行战略?】

  【然而杨嗣昌又表示:除了宗室的俸银之外,已经没有挪用的空间了。】

  【朝廷其他地方拿不到钱。】

  【崇祯又不愿意从宗室下手,于是只能再苦一苦百姓。】

  【增派了专门的剿饷。】

  【虽然看起来,剿饷的摊派比例并不算高。】

  【但是即使崇祯皇帝自己的诏书里都知道,想要通过层层盘剥获得老百姓手上的钱。】

  【朝廷拿到一分钱,老百姓实际上的负担何止是十倍?】

  【虽然崇祯说着,含泪再苦老百姓一年,但苦着苦着,就变成一直苦下去了。】

  【那么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

  【苦一苦百姓之后。】

  【执行杨嗣昌的战略效果如何呢?】

  【可以说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朝廷正式开始执行,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之后。】

  【整个明末农民起义陷入了低谷。】

  【一年之后,起义军最大的领袖之一张献忠投降。】

  【大部分的农民军要么被剿灭,要么接受诏安。】

  【也就只剩下闯军还在“天下皆降闯不降。”】

  【但即使是最为死硬的农民军首领李自成。】

  【他的闯军也被官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仅剩下了十几个人,躲进了河南的商洛山中。】

  【甚至有传言李自成已经死亡。】

  【但无论李自成本人死没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李自成的主力军已经被消灭。】

  【他只剩下了最后一点残兵败将,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崇祯十一年末,全国大局几乎已经平定。】

  【明面上,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民军还在继续战斗了。】

第675章 闯王来了不纳粮!剿兵安民!

  天幕外。

  崇祯皇帝看到这里。

  看到自己在任用了正确的人材之后,

  竟然是一年多的时间就几乎平定了农民军。

  不由得心中十分的欣慰。

  “无论如何,朕的努力是有成果的。”

  “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然后在欣慰,肯定之余。

  崇祯也很疑惑。

  “既然那些该死的逆贼已经被朕所平定,那这又是怎么丢掉天下的呢?”

  “还有。”

  “这闯贼连战连败。”

  “都被打的只剩十几个人了。”

  “他李自成输了十回八回,怎么就一直打不死呢?”

  ……

  天幕继续。

  【表面上看,明末农民起义的大潮被镇压了下去。】

  【但实际上,谁都知道,加倍的压榨只是饮鸩止渴。】

  【在短暂的积蓄力量之后,新的爆发即将到来!】

  【而这一轮新爆发的引爆点。】

  【就是在中原的河南大地。】

  【崇祯十二年开始,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诸省,连续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河南百姓剥树皮、卖衣服、拆房子、卖妻子孩子。】

  【夫妻相食。】

  【兄弟相食。】

  【宗亲相食。】

  【由于人相食的情况过于频繁,导致当时人们都不敢互相来往,生怕对方把自己吃了。】

  【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但河南各级官员却并不上报灾情,并且照常的征收赋税和加派饷钱。】

  【百姓更是民不聊生,民变四起。】

  【但实际上当时的明朝,特别是河南的宗室富豪们是有能力救济灾民的。】

  【要知道河南的宗室亲王最多。】

  【他们的仓库里囤积了堆积如山的粮食和钱。】

  【但除了开封的周王等极少数之外,其他的宗室亲王们对正在发生的饥荒丝毫不关心。】

  【就比如说之前提到的福王。】

  【他的粮仓里囤积了数万吨的粮食和数百万两的银子。】

  【但面对河南肆虐的灾情,福王却只是关起门来继续享乐。】

  【有地方官见福王,求他拿一点粮食出来救济灾民,以息民愤。】

  【福王也视若无睹。】

  【福王只是当时明末宗室贪婪短视的一个缩影。】

  【就比如成都的蜀王,在四川的官员向他募捐的时候。】

  【他表示自己家里没有钱,只有一栋祖上传下来的宫殿,如果可以卖的话,你们就把它卖了,当做我捐的钱吧。】

  【而西安的秦王,在农民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守军劝他出点钱给士兵们购买棉衣兵器。】

  【但秦王依然一毛不拔。】

  【湖北的楚王,在手下官员们求他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赞助军队的时候。】

  【他就指着朱元璋当年御赐的一把椅子,说道:】

  【只有这把椅子可以捐给军队,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而后来张献忠攻克武昌,从楚王府中掠夺的金银珠宝,需要数百辆大车才能运得走。】

  【都火烧眉毛了,还是舍不得把钱拿出来武装军队。】

  【可以说,简直短视和贪婪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而以中原大旱为新一轮的导火索。】

  【在明朝上上下下、朝廷官员,宗室地主们不做人的推波助澜中。】

  【李自成一进入河南大地。】

  【就犹如一道惊雷!】

  【在李自成刚进入河南的时候,他身边不过只有几十个随从。】

  【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数万流民归附李自成。】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攻陷永宁,将当地万安王府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灾民。】

  【他的开仓放粮,更是吸引了数之不尽的百姓投靠。】

  【并且从这里开始,李自成初步的制定了以仁义收人心,对百姓秋毫无犯,税收只收明朝朝廷一半的基本政策。】

  【还打出了均田免赋的大旗。】

  【几个相关的口号,也迅速在中原大地传播。】

  【比如: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当然另一句我们更熟悉的口号是:】

  【吃他娘!喝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甚至李自成的根据地,实际上都暂时不需要收赋税。】

  【一半都不要!】

  【李自成直接打出了三年免征的口号。】

  【因为明朝的王爷们实在太富了。】

  【崇祯十四年,出山几个月的李自成就轻易的攻陷了洛阳,将福王俘虏。】

  【被俘之后的福王向李自成跪地求饶,结果李自成痛斥他。】

  【你身为富甲天下的亲王,却不肯发一分一毫来救济百姓,真是一个守财奴!】

  【于是命人将福王鞭打之后斩首。】

  【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民间说法。】

首节上一节767/9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