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257节

  天幕视频到此结束。

  而大量的弹幕和评论,也充斥着整片天幕。

  代表着观众们此刻的强烈情绪。

  《太可惜了,精锐就这么内耗掉了!》

  《都是一个师傅教的,破不了招啊!》

  《能拼掉唐军一半精锐的,是另外一半精锐。》

  《十几万精锐一战报销!当年成吉思汗也就十几万精兵。》

  《如果用李泌的战略,这仗又何苦打得如此惨烈。》

  《叛军太猛了,要不是李嗣业开挂,唐军又寄了。》

  《叛军剩下几千人还能保持队形,这纪律也太恐怖了!》

  《李隆基是个好皇帝,可是死的太晚了。》

  《回纥出兵虽不多,但绝对对得起唐政府开出的价码,只叹息堂堂巨唐,竟然沦落到拿首都开价。》

  《这就是后人吹嘘的大唐,不过一个笑柄!》

  《想起了留守西域的白发兵。》

  《哎!从此开始,华夏失去西域一千多年。》

  《是的,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由盛转衰,更是整个华夏国运的由盛转衰。》

  《自从华夏弱势了数百年,直到明朝才恢复了过来,但也没达到当初华夏王朝开放包容万象的程度。》

  《李隆基,真TM唐朝的罪人,不,是华夏历史的罪人啊!》

  ……

  大秦。

  朝堂上的氛围有些凝重。

  首先是嬴政被此战的伤亡之惨烈,给震惊到了。

  原本嬴政觉得,双方各自十来万人打仗,加起来20多万大军。

  这场战役的确规模很大。

  但也不算太出奇。

  但看到后面天幕讲述,双方都是带甲精锐,都是死战不退。

  一换一的战斗,都战斗到了最后。

  唐军损失七万。

  叛军被阵斩六万。

  这就超出嬴政的想象了!

  嬴政认为的精锐大会战。

  带甲部队只是少数。

  在前线伤亡太大之后,往往也就胜负已分。

  败方许多人会溃逃。

  在溃逃过程中许多人会成功逃离,也有大量伤亡和被俘在逃跑期间产生。

  而对于胜利方而言。

  在顶过了最初阶段的苦战之后。

  后面的阶段,伤亡其实是很小的。

  所以当嬴政看到,后世的香积寺之战,双方竟然都是死战不退。

  你一刀我一刀的,从白天砍到晚上。

  还是被后世大唐军队的强度给震慑到了。

  关键是,如果是大唐官军为了收复失地而拼死奋战。

  那还有的说。

  可叛军也死战不退!

  和大唐精锐官军一换一到最后。

  实在死光了没人了,最后的几千残兵还能有序结阵撤退。

  这就离谱了!

  嬴政也不得不感慨:“这后世伪唐的军队实力,确实是有。”

  “连素来乌合之众的叛军,都如此的强势。”

  “这两支军队,的确都拥有横行天下的实力。”

  “只可惜,却用来内耗了。”

  ……

第224章 麻醉,变性,逼婚!开挂三哥震惊历代

  汉朝。

  汉武帝刘彻,看着天幕上两支全副武装的军队。

  在你一刀,我一刀的互砍。

  士兵们一批批的倒下。

  虽然只是游戏的画面,但依然令人感觉到无比的震撼。

  “十几万精锐!”

  “一股足以横行天下,创立一个崭新王朝的强大军队。”

  “竟然就这样,在一场内战中消耗光了。”

  “别的不说,要是大汉一战损失十几万精兵的话,那估计半条命也得没了。”

  “话说这安史之乱的叛军,到底是什么想法?”

  “之前天幕上不是说过,大唐盛世非常的富有。”

  “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能过上每顿吃的饱,隔三差五吃顿肉的生活吗?”

  “这样的盛世,还有必要造反吗?”

  ……

  北宋。

  赵匡胤看着天幕上的香积寺之战。

  也是颇有感触。

  从唐朝开始,到五代。

  再传承到北宋。

  从法理上讲,赵匡胤自己的大宋就是从大唐一路传下来的。

  所以看到天幕上大唐的军队,在那场毁灭性的安史之乱中,互相残杀。

  精锐耗尽。

  赵匡胤内心也是有颇多的感触。

  “这香积寺之战,虽然最终是大唐取胜了。”

  “但那个巅峰的盛世大唐,已经无可挽留的远去。”

  “之后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大乱世,华夏无数生灵涂炭,已经不可避免了。”

  “李隆基啊,李隆基,你确实是活得太久了。”

  ……

  唐朝。

  李世民看到最后经过血战。

  官军终于是战胜了强大的叛军。

  稍微的欣慰了一点点,但更多的还是心痛。

  “十几万精锐的虎狼之师,就此一战,烟消云散。”

  “哪个国家能经得起一战,损失十几万精锐!还不伤筋动骨的?”

  “完了,大唐完了。”

  李世民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而唐玄宗李隆基。

  此时的心态也崩了。

  在刚才的时候,看到天幕上说当时的皇帝是李亨。

  李隆基还以为是自己去世之后,李亨太废物导致的安史之乱。

  至少李隆基想这样认为。

  但看着后面的弹幕。

  不断的在说自己,在说李隆基活得太长之类的话。

  李隆基也渐渐意识到了。

  可能是自己一开始的时候,在皇帝生涯的前半段的确做得很不错。

  但安史之乱正是自己埋下的伏笔。

  甚至有可能,正是自己期间爆发的!

  所以天幕上才会说,李隆基活得太久了。

  而且节度使权力过大。

  特别是安禄山这种节度使,横跨数州,实力过强的问题。

  本身李隆基自己也是很清楚的。

  只是在之前,自我麻痹的李隆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忽视了。

  现在天幕把历史摆在眼前。

  李隆基也无法再逃避该问题。

首节上一节257/9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