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主导的三次北伐,劳师动众,耗费巨大国力,最终却以连续的、近乎耻辱性的失败告终。】
天幕外,汉末。
刘备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疯狂吐槽:
“这后世的殷浩,手握南朝半壁江山的资源,却如此不堪。”
“这样的人也能当一方统帅?”
“要是他好好率领大军北伐,即便战败,也算是实力不济。”
“可这殷浩倒好,损兵折将,耗费巨大。”
“别说取得战果了。”
“甚至连真正的进攻都没有发起。”
“能够在正式进攻之前,就搞得全军覆没,也实在是令人扼腕。”
“东晋到底有多少家底可以让殷浩去败?”
“但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一直是殷浩率领,哪怕是百万大军,也是全部白送的命。”
刘备迫切的想要看到殷浩被换下。
而天幕也在继续:
【连番耻辱失败,彻底耗尽了殷浩的政治资本和朝廷的耐心。】
【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一直冷眼旁观、等待时机的桓温,此时果断出手。】
【他上表朝廷,历数殷浩损兵折将、丧师辱国、举措乖谬等大罪,强烈要求严惩。】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无可辩驳的败绩面前。】
【朝廷只得将殷浩废黜为庶人,流放远地。】
【这场旨在制衡桓温的政治实验,以彻底的失败告终。】
【随着殷浩的倒台,朝廷中再无人能有效牵制桓温。】
【桓温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此次事件中积累的声望,彻底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
【正式开启了属于桓温的东晋时代。】
【公元354年2月,江陵城旌旗蔽日,战鼓雷动。】
【桓温亲率四万步骑兵浩荡起程,水军沿长江顺流直抵南乡,步兵则如离弦之箭直扑武关。】
【同时桓温命司马勋,率军出子午道北伐。】
【多路并进,剑指前秦关中。】
【与此同时,西北方向的前凉军队也挥师攻打陈仓,遥相呼应。】
【一时间,数路大军指向长安,东晋的北伐声势达到了永嘉南渡以来的顶点。】
【北伐之初,天时似乎也站在了晋军一边。】
【前秦境内并非铁板一块。】
【早前,因不堪受辱而密谋反叛的前秦将领张遇。】
【他虽在发动夜袭时,因内应刘晃临时外出而失败被杀。】
【但他起事前曾秘密联络了关中众多心怀故晋的汉人豪强,约定共同举事。】
【张遇虽死,这些约定却并未随之消散。】
【由于信息隔绝,关中的豪强们并不知晓张遇已败亡,纷纷按原计划起兵响应:】
【孔持占据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刘珍占据县(今陕西户县)。】
【乔秉占据雍县(今陕西凤翔南)。】
【胡阳赤占据司竹(今陕西周至司竹园)。】
【呼延毒则控制了灞城(今陕西西安东,灞水附近)。】
【他们各自据城独立,并迅速派出使者,穿越秦军封锁,向东晋朝廷求援。】
【然而,东晋朝廷的反应速度令人扼腕。】
【或许是路途遥远,或许是内部协调迟滞。】
【朝廷竟迟至半年后,才正式发兵响应这些关中的义旗。】
【这宝贵的半年时间,给了前秦政权喘息和镇压的机会。】
【当晋军终于进入关中时,孔持、刘珍、胡阳赤等几路豪强已在秦军的反扑下相继失败。】
【尽管如此,乔秉(在雍县)、呼延毒(在灞城)等部仍在顽强坚持。】
【他们成为桓温大军可以倚靠的内应力量。】
【桓温主力进入前秦境内后,攻势凌厉,势不可挡。】
【前秦守军难以抵挡这支士气高昂、准备充分的劲旅。】
【沿途城池接连被攻破。】
【关中腹地告急!】
【消息传至长安,前秦苻健大为震惊。】
【他急命太子苻苌、淮南王苻生等率领五万精锐秦军,南下阻击桓温,力图将晋军挡在长安外围。】
【两军最终在长安东南的蓝田相遇。】
【淮南王苻生,史载“力举千钧,雄勇好杀”。】
【他为了激励因连败而低落的秦军士气,单枪匹马,悍然冲入严阵以待的晋军阵营。】
【凭借超凡的勇力,在晋军阵中左冲右突,反复冲杀达十数次之多!】
【所到之处晋兵纷纷倒地,极大地震慑了晋军。】
【苻生的个人武勇,一度让秦军士气大振。】
【然而,桓温身为主帅,临危不乱。】
【他亲自督战,激励将士奋勇向前,坚决不退。】
【晋军在桓温的指挥下,顶住了苻生这头“猛虎”带来的冲击波。】
【阵型保持不乱。】
【并凭借整体的纪律性和高昂的斗志,逐渐扭转了战场态势。】
【经过惨烈的厮杀,秦军终于抵挡不住晋军顽强的反攻,阵线崩溃,大败而逃。】
【太子苻苌率领败兵撤退至长安城南。】
【依托城墙进行最后的背城防御。】
【紧接着,桓温之弟桓冲率领的部队,又在白鹿原击败了另一支秦军,再传捷报。】
【至此,桓温大军乘胜推进,兵锋直抵灞水之滨,屯军于灞上。】
【长安城雄伟的轮廓已清晰可见,克复旧都似乎指日可待。】
【自西晋永嘉之乱、晋室南渡近四十年后。】
【朝廷的军队,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威胁着胡族政权占据的汉家旧都。】
【饱受战乱和异族统治之苦的关中汉族百姓,听闻“王师”到来,无不欢欣鼓舞。】
【他们自发地携带着家中仅有的酒食、牵着牛羊。】
【络绎不绝地来到晋军营地犒劳将士。】
【道路两旁,挤满了围观晋军威仪的男女老幼。】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看着飘扬的晋军旗帜和衣甲鲜明的将士,回想起故国往昔。】
【这些在胡人统治下,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们,激动得老泪纵横,哽咽着说:】
【“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意思是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官军打回来!】
【此情此景,生动地诠释了何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弹幕:
《南望王师又一年,精晋落泪!》
《桓大司马还是牛B啊!》
《桓温早点出兵,就没前秦什么事了。》
《后赵最乱的时候不北伐,现在后赵灭了,前秦前燕崛起才北伐。》
《此时的前秦猛将如云,正是上升期,桓温想打下确实很难。》
《强如刘裕,也是打的半死的后秦。》
《哎,354年.石虎都死了五年了,世家大族就是如此,浪费大好局面。》
《这几乎是成功了,功亏一篑。》
《东晋门阀体系确实僵硬啊。》
《南朝就是内耗太严重了。》
《但事实证明,东晋朝廷防备桓温,算是防对了。》
《速度,王猛要上线了。》
第929章 桓温懦了?王猛很强?
而天幕之外。
三国时期。
仍在劳神费力筹备北伐行动的诸葛亮,看着天幕上沦陷区的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是忍不住露出羡慕的目光。
叹了口气,诸葛亮说道:
“这真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啊。”
“这种当地百姓蜂拥前来迎接慰问的场景,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单说桓温的兵力,主力也就 4万人,加上司马勋的偏师,恐怕加起来 5、6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