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电视剧里的官道都是柏油马路!】
【实际上,大部分运粮路线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遇到下雨天直接变成泥潭。】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为了穿越崎岖的蜀道,发明了木牛流马,但再牛的运输工具,在“难于上青天”的秦岭面前,也只能龟速前进。】
【想象一下,士兵们饿着肚子在前线拼命。】
【粮草却卡在半山腰动弹不得,这仗还怎么打?】
【而且,战力低下,速度缓慢运粮队简直就是活靶子!】
【敌人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偷袭粮道。】
【负责运粮的民夫就更惨咯。】
【他们不仅要扛着几百斤的粮食翻山越岭,还要随时防备敌军偷袭。】
【遇到紧急军情,吃饭睡觉都成了奢望。】
【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大雨延误了期限,按秦朝律法要被处罚。】
【可见在古代,当民夫上战场拼命没啥区别!】
【官渡之战时,曹操就是靠火烧袁绍的粮仓,直接让十万袁军崩溃。】
【后来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魏军劫粮。】
【但即便如此,蜀汉的运粮队还是经常被司马懿派人偷袭。】
【说到粮食保存,那更是一门玄学。】
【没有防腐剂,没有真空包装,粮食放久了不是发霉就是被虫吃。】
【宋朝军队就经常因为吃了发霉的粮食集体中毒。】
【更惨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军队,因为粮食被老鼠吃光,直接导致全军溃败。】
【一场仗打下来,连老鼠都成了胜负手!】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还有更绝的!】
【古代,特别是乱世运粮,要经过各个地方官员的地盘,雁过拔毛那是基本操作。】
【唐朝安史之乱时,江淮运往长安的粮食,经过层层克扣,能剩下一半就算清廉了。】
【粮食运到了,准备送往前线了吧。】
【但是运粮的消耗比打仗还大!】
【汉武帝打匈奴时,从山东运粮到漠北,运输成本是粮食本身价值的192倍!】
【也就是说,前线士兵吃1块钱的粮食,后方要花192块钱来运。】
【这哪是打仗啊,这分明是烧钱大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打仗动不动就“粮尽退兵“?】
【为什么诸葛亮非要搞“木牛流马“?为】
【什么那么多名将,明明还能继续打仗,但非要速战速决?】
【因为运粮这件事,实在是太难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运粮这么难,才显得那些运粮成功的战役格外牛逼。】
【比如长平之战,秦王为了打赢这场仗。】
【以秦王之尊,咬咬牙亲自带队运输,硬生生的把赵国耗的只能强行决战。】
【比如秦灭楚之战,王翦带着60万大军在楚国边境蹲了一年多,愣是靠完善的运粮系统把楚军耗死。】
【所以大秦统一之后,专门消耗大量国力来修路、修人工渠,方便后续运粮作战。】
【还有岳飞北伐,在后勤被朝廷掣肘的情况下还能连战连捷,这才是真本事!】
【为了解决运粮难题,古人想出了各种操作。】
【曹操发明“屯田制”,让士兵一边种地一边打仗,自给自足;】
【朱元璋提出“广积粮,高筑墙”,提前在各地修建粮仓;】
【但这些办法,要么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要么太依赖外部环境,真正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免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在当地征粮?】
【答案很现实:战争年代,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哪有余粮给军队?】
【就算强行征收,也会激起民变。】
【老百姓就算打不过,还跑不过么?】
【至于抢坞堡土豪的?】
【各方地主本来势力就盘根错节,又有城墙防护,即使是强军枭雄如石勒,也不得不与北方豪强合作。】
【最后说个细思极恐的事实。】
【古代90%的战争失败,都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吃不饱!】
【所以啊,下次看历史小说,别光看将军们怎么排兵布阵。】
【多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军事智慧!】
视频到此结束,弹幕纷纷的出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影响因素中,粮食永远是第一位。》
《古代不是说没有粮食,主要是粮食运不到前线去。》
《别说古代了,哪怕是二战,德军的物资在后方铁路枢纽堆积如山,就是运不到前线去。》
《甚至现代都一样!》
《大毛烂路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丞相北伐太难了,后勤看的人麻了。》
《程煜:找军粮,这很难吗?》
《黄巢:这有啥难的,吃啥不是吃。》
《孙子说过:10万人出征,就需要70万个家庭来供养。》
《沈括算过,兵多到一定程度,反而没什么收益,就是因为后勤问题。》
《还是蒙古当年狠,直接全靠抢!》
《怎么可能全靠抢?蒙古西征,随身带了不少军粮,基本是便于携带的奶粉和乳制品,以及少量肉干,然后沿路上设置一些补给站。》
《我要是诸葛亮,我看着北伐运粮的道路,我心态都蹦咯!》
《运粮确实太难了,怪不得古代军队动不动就断粮。》
《所以古代的军事集团,管后勤的基本就是二把手级别了。》
看完了整段视频以及网友们的讨论之后。
天幕外。
三国。
被屡次拿来作为例子举例的诸葛亮,无奈的苦笑了一番。
“运粮难,通过秦岭将粮食运到前线去,那更是难上加难。”
“看来天幕也说了,即使我诸葛亮再怎么想尽办法,也很难保证前线的军粮的持久稳定。”
“想要有足够的军粮,可能还得从前线想办法。”
“诸葛亮想着想着。”
“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运粮困难。”
“可否直接在前线解决粮食问题!”
“当然,曹魏不会白白让我去收割他们的粮食。”
“但如果,我能在关中平原占据一块有利的根据地。”
“就地开垦土地,种植粮食。”
“等几个月之后收获粮食,便可以将北伐的时间至少延长一倍!”
“这样的话,可以寻找到的与敌军决战破局的机会。”
“也绝对会更多。”
“那么,假如真的在出祁山之后,寻找一块地方种田的话,该选哪里呢?”
诸葛亮一边思索着,目光在地图上反复游移。
渐渐地,视线聚焦到了一个地方。
第868章 朝廷为何收粮食布匹,而不是收钱?
新的天幕出现。
一个虚拟主播皮套人,指着虚拟黑板侃侃而谈说道:
【常有网友好奇:为何古代朝廷征税时多青睐粮食、布匹等实物,而非真金白银铜钱?】
【直接收钱不是更方便吗?】
【答案的关键,在于实物税与货币税对朝廷和百姓的利弊权衡。】
【先说说老祖宗们为啥喜欢收粮食当税。】
【您想啊,古代老百姓九成九都是种地的,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手里除了粮食布匹,基本见不着现钱。】
【要是朝廷张嘴就要钱,老百姓咋办?】
【只能把刚收的粮食、刚织的布拉到集市上卖,换成铜钱交差。】
【可这市面上突然多出这么多粮食布匹,供大于求啊家人们!】
【就跟咱现在直播间搞促销似的,东西一多就得降价。】
【粮价布价就跟坐滑梯似的往下掉。】
【您想啊,本来一亩地收100斤粮,税赋要200文钱,现在粮价跌了一半。】
【就得卖200斤才能凑够税钱。】
【相当于赋税翻了一倍,搁谁谁不心疼?】
【这儿得举个真实例子唐朝的两税法。】
【唐德宗那会子,朝廷觉得收粮食太麻烦,干脆改成一年收两次税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