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92节

  次日,胤拿着题本,来织造署请见康熙。

  胤进门的时候,曹寅和李煦,居然都在。

  五十多岁的康熙,话还真多,他当着曹寅和李煦的面,深切的缅怀了当年一起擒鳌拜的美好时光。

  康熙的兴致正好,胤自然不可能傻到打断他。

  等康熙说干了嘴,喝茶的时候,胤这才禀道:“回汗阿玛,太子殿下传谕内务府,应多进海里的珍珠,臣儿写了题本,请汗阿玛御览。”

  康熙看了胤的题本后,只沉吟了片刻,便提起朱笔,在题本上批了个准字。

  实话说,尽管和太子之间相爱相杀,但是,康熙对太子的生活要求,尽可能的做到了满足。

  内务府的开销之中,太子的花销,比康熙的开支,还要多五成以上。

  康熙批了之后,这才想起来问胤:“进珍珠为何?”

  胤小声说:“臣儿也不大清楚。”

  实际上,胤很清楚。但是,胤若说太子打算把昂贵的珍珠磨成粉,给身边的美人涂抹到脸上做美容,康熙肯定会大发雷霆。

  胤不想打扰康熙怀旧,便想告辞走人。

  可是,康熙说的兴起了,楞是没给胤提出告辞的机会。

  等康熙尽兴之后,摆了摆手,让李煦和曹寅先退下了。

  等屋里没人后,康熙冷着脸说:“太子大手大脚惯了,你也不管管他?”

  胤眨了眨眼,知道康熙又耍流氓了,便毫不客气的顶了回去,说:“回汗阿玛,太子殿下是君,臣儿是臣,岂有臣管君之理?”

  在康熙的所有儿子之中,唯独胤敢于摆事实讲道理,甚至是和康熙顶牛。

  康熙其实也很清楚,太子花的银子,很多都被白白浪费了。

  但是,康熙自己都不管,难道让胤跪到东宫的门口,求着太子不要铺张浪费么?

  天底下,哪有这种道理?

  “李煦去见太子的事,你知道么?”康熙装作不感兴趣的样子,不经意的问了胤。

  “回汗阿玛,臣儿倒是隐约听说过此事。不过,臣儿事务繁多,也没深问。”胤打着马虎眼的想糊弄过去。

  可是,康熙却说:“有些人,不能太宠了。一旦宠过了头,必生骄狂之心。”

  如果,是一般人,就该顺着康熙意思,开始批判李煦了。

  但是,胤比谁都清楚,康熙即使对李煦有了点小意见,也无伤大雅。

  直到,康熙驾崩前,他一直宠着李煦和曹寅二人。

  “汗阿玛圣明!”胤直接拿出颂圣的法宝,把康熙顶的肺气管疼。

  PS:重感冒也加更了,勤奋的小十五,求赏几张月票,不算过分吧?

第123章 懂朕

  康熙被噎得不轻,猛咳了起来。

  这个时候,胤自然不傻,抢在梁九功的前边,主动替康熙抚背。

  父子君臣,胤怼归怼,还是要以孝道为先!

  康熙喝了几口温茶,总算是顺了气,怒瞪着胤,斥道:“成天被你这样气,朕早晚去见太皇太后。”

  胤涎着脸,说:“汗阿玛,等臣儿花甲之寿时,还等着您的厚赏呢!”

  梁九功一听这话,不由暗暗点头,这么多皇子里边,就数十五爷拍的马屁,最得康熙的圣心。

  胤过六十大寿之时,康熙正好过完百岁圣寿!

  无敌的马屁一出,康熙果然转怒为喜,带着笑意,骂道:“你个小猢狲,还真懂朕的心思,滚吧!”

  胤笑嘻嘻的说:“臣儿滚也!”一溜烟的离开了织造署。

  康熙望着门边,看了很久,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梁九功却大致猜得到康熙的心思,真性情的十五爷若不是生错了肚子,又得罪死了老大和老三,还真有希望继承大统。

  胤回到内务府的临时值房不久,江苏巡抚张伯行便主动找上了门。

  “十五爷,地方上,快要供应不上了!”张伯行仗着是个大清官,胆子大得没边了,居然想请康熙早离江南,免得给地方上造成过大的负担。

  因为相处过一段时间,张伯行的底细,胤也知道一些。

  张伯行本人虽然官声很好,但是,他家在河南仪封(兰考)县,算是首屈一指的大地主。

  大清朝,有个怪现象,家里原本很有钱的官儿,往往官清似水。

  而穷苦读书人出身的官员,一旦有机会捞黑钱之后,往往比谁都贪。

  胤冷冷的说:“张中丞,你若想为民轻省,为何不直接去向汗阿玛进言?”

  张伯行梗着脖子,说:“回十五爷,老夫进言过一次后,皇上就不见老夫了!”

  胤很佩服张伯行的胆量,但是,该办的差事,还得办。该采购的物资,还得供应到位。

  不然的话,胤这个内务府总管,就无法向康熙交差。

  “张中丞,清单上的食材,一两都不能少!”胤端起茶盏,喝了一口,冷冷的说,“只要少了一丁点东西,别怪爷不替你兜着。”

  胤的意思很清楚,你张伯行想图好名声,那是你的事儿,和爷无关。

  但是,理应供奉的食材,若是短少了,胤首当其冲的脱不开干系。

  张伯行马上叫起了撞天屈,说:“藩库的存银,快要见底了……”巴拉了一大堆缺钱的困难。

  胤知道张伯行的意思是,内务府再不给银子,他就没钱采购物资了。

  可是,内务府的银子,又不是胤的,都是康熙说了算。

  “张中丞,江南各地的有钱士绅,多达几千家,随便找他们凑一点,也足够了吧?”胤不客气的公然威胁张伯行,“他们若不肯借银子给你,要不,我亲自去借?”

  江南的科场舞弊案,胤派兵抄了十几家士绅之家,闹得鸡飞狗跳。

  张伯行心里很清楚,胤所谓的亲自去借,不过是提兵去抢的代名词罢了。

  “哪敢劳烦十五爷您亲自出马呢?”张伯行不想让胤骚扰了地方,赶紧想堵他的嘴。

  就本质而言,胤和张伯行的矛盾,就是最典型的朝廷和地方的矛盾。

  康熙南巡,要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又不想多给钱。张伯行不想盘剥地方太狠,免得怨声载道。

  胤呢,他才不在乎江苏的地方士绅是个啥看法呢,反正吧,只要物资供奉不足了,让康熙有了意见,他都会主动建议,找大户人家借钱花。

  胤和张伯行的嘴巴官司,以张伯行的大败告终。

  胤说的很清楚,地方士绅报效今上,乃是理所应当之事。

  哪个士绅不肯报效朝廷,胤就亲自去找他摆事实,讲道理,做工作。

  提兵上门的做工作,试问,哪个士绅不怕?

  在前明,有朝中的江浙官员们撑腰,江南士绅们小日子过得别提多滋润了。

  朝廷想征他们的税,根本没门!

  但是,大清的朝堂上,王公旗主和满洲勋贵才是话事人,汉臣们并无多大的话语权。当着张伯行的面,胤公开承认,他是读书甚少的野蛮人,一言不合就要抄家抓人!

  胤耍起流氓来,比康熙还流氓十倍以上!

  康熙多少要注意一点,仁君的牌坊,圣君的形象。

  胤的名声,反正在江南已经臭了大街,他怕个鬼呀?

  张伯行灰溜溜的走了。

  胤微微一笑,他实际上玩的是空城计。

  康熙根本不可能允许,胤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兵去借钱花。

  但是,张伯行为了他的个人好官声,根本不敢和胤这个臭流氓对赌!

  夜幕降临之前,秦淮河上的所有画舫,全被包了场。

  跟着康熙一起来江宁的京里权贵们,见识了十里秦淮的灯红酒绿之后,个个恨不得长驻于江宁。

  娱乐行业,京城真没办法和富庶的江宁相提并论。

  可怜的老十三,没见识过秦淮河的销金窟,究竟长啥样儿,闹着想来看热闹。

  老十三的兜比脸干净,老四没办法,只得带着老十三,叫上了老十五,故地重游一把。

  这一次,胤没给老四继续当土包子的机会,连续换了四批姑娘,总算是见到画舫上的三位压轴姑娘。

  妈妈哈着腰,谗媚的说:“三位爷,这几位姑娘,都还是没接过客的清倌人。”言外之意是,夜渡之资,异常之不菲。

  老十三有些不爽的说:“怎么,当爷花不起银子么?”

  老四和胤对视一笑,一向不攒钱的老十三,还真就花不起银子。

  以胤他们的身份,当面和妈妈讨价还价的谈银子的事儿,简直是太跌份了。

  经过苏培盛的暗中杀价,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仅陪酒只须二十两银子,过夜五百两。

  老四现在有的是银子,自然不可能吝啬。

  酒到半酣之时,老十三把持不住了,抱着怀中的姑娘,去了后舱。

  老四其实也想尝个鲜了,但是,碍于胤迟迟不带姑娘走,他楞是没好意思先走。

  胤看得出来,老四已经春心荡漾了,为了成人之美,他索性带着姑娘去了旁边的卧船。

  实话实说,胤一向不爱嫖姬。但是,他又不能不带姑娘先走,免得让老四的面子上过不去。

  既然一起出来了,大家都应该一起泡姑娘嘛!

  正所谓,江湖四大铁之一起泡过妞!

  凌晨,乌林在舱外叫醒了胤。

  在乌林的伺候下,胤更衣完毕,正打算出舱,忽然听见姑娘在身后抱怨说,“这位爷,您不肯碰我,只能便宜了别人。”

  胤哑然一笑,也懒得解释什么,迈步扬长而去。他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柳下惠,只是嫌弃姑娘长得很一般而已。

  单论姿色,画舫上最顶级的这位姑娘,还不及林浅浅的五成美貌,胤怎么可能提得起精神呢?

  这就像是,天天吃锦绣龙虾的主,面对塘里养殖的小龙虾,妥妥的难以下咽啊!

  康熙在江宁,一连待了半个月,这才启驾北归。

  值得一提的是,北返之前,康熙带着所有的皇子们,一起拜谒了明孝陵。

  江宁的明孝陵,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

  康熙六次南巡,五次拜谒了明孝陵,不管怎么说,都有收拢民心的桶战内涵。

  回到了京城之后,胤带着老十八,一起乘车回府。

  翠晴和惠香,分列于垂花门后的两侧,恭迎男人的回府。

  原本气氛挺好,当她们看见身材妖娆、艳美无双的林浅浅时,立时脸色大变。

首节上一节92/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