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89节

  不管是噶礼也好,张伯行也罢,都是流官。

  流官的特点就是,无法培植死党,抗衡朝廷。

  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控制了局面的老四和胤,只需要咬死了,身为钦差,居然遭人刺杀,那就是有人要掉脑袋的重罪。

  天亮之后,京口副都统赫达海,被鄂克逊亲自押到了钦差行辕。

  老电视剧里,年羹尧带兵屠了整个江夏镇,不仅屁事没有,还升了官,发了财。

  靠的就是老四的撑腰!

  很快,康熙接到了老四和胤的联名密折,当即勃然大怒,厉声喝道:“他们想造反么?”

  身为钦差,又是皇子,居然在江宁遇刺,这是个啥性质?

  联想到科场的舞弊,以及江南的不稳,康熙索性新账老账一起算了,下旨革去鄂克逊、噶礼和张伯行的官职,由老四暂时代掌江南的最高行政权力。

  等苏州的首告秀才,被送到了江宁之后,老四经过细审,发现首告的王秀才,居然没有半点证据,全凭一时的义愤,咽不下那口气,就主动掀了桌子。

  “十五弟,你觉得如何?”老四有些头疼的问胤。

  胤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淡淡的说:“四哥,前明太祖利用南北榜案,故意打击江南的才子,趁机收揽北方读书人的人心……”

  听胤这么一说,老四随即下定了决心,重开江南乡试,免得里外不是人。

  重开乡试,得罪的仅仅是那一百多名已经中了举的秀才而已。

  但是,不重开乡试,所有参考的秀才,都有借口骂朝廷不公。

  实际上,在大清朝,很多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怎样做,最有利于朝廷的大局。

  老四的折子,刚发出去,居然又收到了康熙的旨意。

  旨意里,只有冷冰冰的一句话:京口副都统赫达海,赐自尽!

  胤一看就明白了康熙的心思,真相是啥,康熙并不关心。

  如果,老四和胤,一起在江宁死了。那么,大清的天,就要塌了!

  尤其是老四死了,康熙一旦废了太子,将后继无人!

  重开江南乡试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江南的士家大族们,一片哗然。

  因为,这次中举的一百多人,大多是江南的世家子弟。

  一旦重开乡试之后,就算是再有才,谁敢说,自己必能中举?

  张伯行来找老四的时候,老四淡淡的说:“重新考一遍,由皇上出题,爷亲自监考。到时候,谁是真有才,谁是作弊的,一目了然,你说是也不是?”

  一下子,堵得张伯行没话说了。

  重开江南乡试,真正害怕的人,其实是噶礼。

  因为,这次中举的人,真有好几个,是肚中空空的家伙。

  不管怎么说,重开乡试都是老四和胤的最佳选择,没有之一。

  送赫达海上路的这天,赫达海拼命挣扎着问胤:“十五爷,奴才为了大清流过不少血,就不能饶了奴才一命么?”求生的欲望极强。

  胤不动声色的说:“赫达海,只能怪你的运气太差了。来人,送赫都统上路吧!”

  赫达海只是嚣张了点,就送掉了小命,果真如胤所言,他的运气真差!

  过了几天,康熙正式下旨,以老四为监考官,定于下个月的月底,重开江南乡试。

  实际上,重开乡试,是老四和胤,联手给江南士林大族们挖的一个大坑。

第120章 我是强龙

  江南乡试的新任主考官,是户部尚书张鹏翮,副主考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潮。

  其中,张鹏翮是四川人,徐潮是浙江人,都和江南士林的瓜葛不深。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确实想公平的考试,为国抡才!

  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康熙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老四叹了口气,说:“张鹏翮是八弟的人。”

  胤微微一笑,说:“四哥,到时候,是你入场监考,只须把上次中举的那一百多人,挨个盯紧了即可。他们之中,只须出现一个滥竽充数的,噶礼就要掉脑袋。我可听说过,噶礼是江宁的第一美食家兼美人收藏家啊!”

  老四一听这话,心情也跟着大好。这次来江南,不狠捞一票回去,暗中的经费就不够用了。

  和老八的不差钱不同,老四的活动经费,一直捉襟见肘。

  要做大事,权和钱,缺一不可。

  胤倒是不太缺钱花,他主要是想,找个合适的方式,自污一下名声。

  作为臣子,好名声不仅不是加分项,反而是取死之道。

  但是,名声又不能太臭了,那会适得其反。

  这中间,就需要拿捏个度了!

  据乌林的暗中打听,江宁的八大儒门世家,个个都有良田万顷。其中,江宁林家,更是排名第一的豪富,居然广有良田八万顷。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是这么个理儿!

  你闷声发大财,但是,过江猛龙就是要吃你,如之奈何?

  胤打着严密监考的幌子,故意从安徽、江西等多地,分别请旨调来了两千绿营兵。

  大清的调兵,一直很有特点。

  比如说,从赣州调兵三百,广信府调兵二百,庐州府调兵四百。就是不从一地,调动千兵以上。

  这么一来,领兵作战的将领,即使控制了一地的兵马,也无济于事。

  不客气的说,直到洪秀全起事之前,大清的这一套控制兵权的手段,一直都行之有效。

  反正吧,江南距离京城太远了,胤可以放心大胆的培植,绿营中属于他的小派系。

  带兵三百的绿营军官,充其量也就是个游击而已,大致相当于营长。

  就算是带兵五百的参将,也就相当于加强营长罢了。

  没办法,大清的绿营军官们,动辄就是三品参将,二品副将,品级都很高。

  但是,他们实际带兵的数量却少得可怜。

  一般情况下,一名绿营副将的手下兵马,也就相当于团长而已。

  大清的这一套驻军方法,对付小规模的农民起义,真有奇效,可以快速的镇压下去。

  但是,金田起义之后,这种到处洒芝麻的落后驻军方式,就被打成了翔。

  现在,大清调兵的方式,反而对胤极为有利。

  他们都是营连团长,也都没有硬靠山撑腰,胤只需要暗示一下,不愁这些人不投入他的门下。

  胤是兵部的管部阿哥,他完全可以利用职权之便,以一年一到两个的速度,不动声色的把他们安插到直隶的绿营之中。

  现在才康熙四十六年,胤还有十几年的准备时间。

  那句老话叫啥来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全小将暗中组织一心会,和胤暗中培养几十个营连长,皆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二次开考,重新开始后,老四被锁进了贡院。

  胤给了老四五百名绿营兵,让老四有能力挨个盯死上次中举的那一百多人。

  等正式张榜的时候,果然不出所料,上次中举的人中,居然有十个都是草包。

  看卷子,不仅文不对题,而且,连基本常识都错得一塌糊涂。

  “来呀,挨个抓人!”

  “!”

  随着胤一声令下,各地调来的绿营兵,倾巢出动,大肆搜捕科场舞弊的人及其家小。

  在大清,越是家大业大,越不敢跑,只能乖乖就擒。

  只要跑了,就是藐视朝廷的重罪,以前几百年积累的家业,必定从此灰飞烟灭。

  若是不跑,只要不是株连五族,总有继续传承下去的机会。

  在小农经济时代,子孙后代若是不许参加科考,那就等于是挖了读书人的根。

  胤这边拿到了详实的口供之后,老四上了折子,公开弹劾两江总督噶礼,贪赃枉法,肆无忌惮的科场舞弊,破坏国家抡才大典。

  “四哥,十个作弊的,九个归你,我只要江宁林家。”胤主动给老四提了要求。

  老四毫不迟疑的点了头,笑道:“都依你。不过,噶礼不能给你,唉,我太缺银子了。”

  “就这么说定了!”胤和老四,相视一笑。

  真正的大人物,只要达成了共识。往往,剧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都是收网的细碎工作而已。

  高育良的命运,从沙瑞金空降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前明太祖发明的瓜蔓抄,实在是厉害之极。只要,你和胡惟庸或蓝玉,能够扯上点关系,就都先抄后噶,下手绝不留情。

  胤的猎物是,江宁林家的嫡长媳,林方氏。

  林家是江宁的第一望族,方家却是无锡的前五望族。

  望族之间的彼此联姻,在江南极为普遍。

  但是,在真正的过江强龙面前,这种所谓的联姻,根本不堪一击。

  抓到了人后,胤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把林方氏交给了江宁最有名的丽春院,进行岗前教育。

  丽春院这种场合,做的就是逼良接客的丑陋勾当。她们有的办法把这些大门闺秀,治得服服帖帖。

  耕读之家,真正擅长的是,考试、做官、拉关系和捞黑钱。

  落到黑心狱卒的手里,别说细皮嫩肉的读书人了,就算是身经百战的周亚夫,也要乖乖去死。

  过了大约一个月,胤接到了消息,素有江南第一美人之称的林方氏,被整服了。

  胤坐在椅子上,手端茶盏,看着一步步靠近的林方氏,嗯,果然是名不虚传的美艳无双。

  以胤的眼力,林方氏的美貌及身材,足以和密妃相抗衡。

  胤不由撇嘴一笑,还真是捡到宝了呀。

  突然看见陌生的胤,林方氏下意识的停下了脚步。

  胤放下手里的茶盏,走到她的跟前,用扇尖顶住她的精致下巴,微微一笑,说:“你的心里肯定不服。但是,你们林家和方家,都败了。你若不乖乖听话,爷使个眼色,就可以让你们林家和方家,一起从人间消失。”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纸老虎。

  “刘妈妈,她都学会了么?”胤忽然高声问道。

  外边的刘妈妈,赶紧进来,跪到地上,奴颜婢膝的说:“十五爷,照您的吩咐,她都学会了。”

首节上一节89/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