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32节

  胤心下大定,老四的表现,令他非常满意。

  所谓自己人,就是要有共同保守的秘密嘛!

  “四哥,您怎么把信送到李煦的手里,我不想知道。小弟我只负责写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请李煦去警告曹寅,让他的头脑务必保持清醒。”

  胤的言外之意是,曹寅这家伙脑子有问题,需要李煦的帮忙敲打。

  这话说的很绕,但是,老四一听就懂,胤确实是绞尽脑汁的想帮他纾困。

  “你的意思是,李煦有可能说服曹寅私了?”老四不愧是老四,眼光异常毒辣。

  “四哥,李煦能否说服曹寅,我真没把握。但是,我若是厌了李鼎,李煦就需要掂量一下将来靠谁养老的大问题了。”胤脸上带着笑,嘴里却说着最狠的话。

  老四何等精明,几乎眨个眼的工夫,就品出了一件大事:胤的立场,和他保持完全一致!

  为了维护老四,胤宁可舍弃培养多年的哈哈珠子小伙伴,这是何等的深情厚谊?

  老四大为感动之下,情不自禁的抬起手臂,重重的拍在了胤的肩头,连连叹息道:“好弟弟,好弟弟啊!”

  于是,当着老四的面,胤坐到书案前,提笔疾书,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

  胤撂笔之后,主动把信递到了老四的手边,异常真诚的说:“四哥,您帮我看看,意思都说到了么?”

  老四没有接信,而是深深的看了眼胤,淡淡的说:“你的字不行。”

  仅仅批评胤的字不行,却不肯看信,这就说明,老四不仅对胤的文学素养评价很高,而且,对他极为信任。

  呵呵,康熙的十几个儿子之中,除了老大、老五和老十的文化水平差点意思之外,其余的皇子们,个个堪称学富五车。

  不夸张的说,老四的国学水平,碾压式的秒杀了当今的所有清史砖家们。

  一旁的苏培盛,偷眼看了看胤,心说,万万不能得罪了十五爷啊!

  当着胤的面,老四吩咐苏培盛:“把信拿去兵部捷报处,务必亲手交给郎中何锡进,明白吧?”

  胤一听就懂,兵部捷报处的郎中何锡进,肯定是老四的心腹私人。

  照规矩,朝廷发往各省的上谕、廷寄或是公文,统一由兵部捷报处的差役负责传递。

  所谓六百里加急,并不是每天只走六百里,而是当日必须赶到兵部规定行程中的那个驿站。

  如果,没有按时赶到那家驿站,耽误了军国大事,轻则斩监候,重则斩立决。

  反正吧,就是死缓和死刑立即执行的区别,完全没有活路可言。

  苏培盛走后,老四拉着胤的手,重重的拍了两下,叹息道:“多亏了你啊,我必须谢你!”

  胤的脑子里,马上拉响了警报,无法阻挡的想到了两个人:年羹尧和隆科多。

  恩遇最隆之时,凡是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举荐的官员,竟然被夸张的称为“年选”。

  “年选”的官员,吏部都必须如实照办,不得有一字一人的更改。

  最终,年羹尧在杭州喜提“赐自尽”的恩旨,为忘乎所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四哥,若不是您看得起我,小弟我至今还在尚书房内,陪太子读书呢。实话说,小弟我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而已,理所当然的事,说谢就生分了啊!”胤的立场站得极稳,极力抹煞掉他的功劳成色。

  老四被逗笑了,胤所言的陪太子读书,不仅一语双关,而且妙趣横生。

  尽管,胤已是三十几年的太子。但是,只要不奉旨监国,他就必须待在尚书房里,陪着裆内塞了尿布的小弟弟们,一起苦读经史子集。

  此前,胤没有来户部当差的时候,确实是陪太子读书,他半点没说错!

  户部官员欠款的名册,一点也不复杂,照着官员们写的欠条,按图索骥即可。

  真正难办的是,户部算是老四的自留地,里边的利益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

  不过,老四真做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他把欠款的官员们,挨个叫到签押房内,逼问何时还清欠款?

  见老四动真格的了,户部的这些欠债大户们,被逼无奈之下,只得乖乖的还钱给国库。

  户部毕竟是油水极厚的部门,哪怕官员们再穷,私下的灰色收入也不少。

  初战告捷之后,老四又把目标对准了整个朝廷。

  就在老四积极逼债的时候,胤一直埋头做着户部的总账和各个分省明细账的统筹工作。

  因为,直接管着清档房的便利,整个户部的收支情况,尽在胤的掌握之中。

  以前,胤要查什么资料,完颜钟都要带着几个人,抱来一大堆原始账册。

  经过胤细致的整理之后,朝廷、各部寺衙门、各省分别建立了一套总账、分账和明细账。

  不过,就算是清档房的人手再多,历年积压的档案实在是太多了。

  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胤的亲自督促之下,也仅仅是整理清楚了康熙四十二年开始的户部新账。

  腊月十一日,就在朝廷各衙门即将集体封印之时,胤带着整理好的总分账,来见老四。

  老四看了康熙四十四年的总账,又仔细研究了直隶的省级分账和明细账,不由感叹道:“十五弟,真是天纵奇才也!我必将你的功劳,当面禀于汗阿玛知晓!”

第52章 衡臣,拟旨

  胤笑了笑,说:“四哥,这些都是你安排的事务,和小弟我有何干系?”

  老四不由楞住了,仔细的打量了胤一番,试探着说:“你别开玩笑了,我只是知道有这么回事而已,不全是你的功劳么?”

  胤严肃认真的说:“四哥,没有你的支持,我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完成这么大的事呢?再说了,我不过是提了些小意见罢了,真正拿大主意的,还是你啊!”

  如果说,老四以前对胤还是半信半疑,在胤主动让功之后,他算是打消了八成以上的疑虑。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胤若有野心,搞成了这么大事之后,岂能不到康熙的跟前表功?

  老四本人,也仅仅是个小小的管部阿哥而已,他能给胤封个亲王,还是能给个内阁大学士?

  “十五弟,我自有主张,你勿须多言!”老四举起手,制止了胤的进一步解释。

  在庙堂之上,老四只要看懂了胤的真心,知道他的立场坚如磐石,别的真没有那么重要。

  原本,胤以为,老四很可能要谋划一番,找个合适的时机,再向康熙奏报。

  谁料,胤刚离开不久,老四就带着胤的丰硕成果,递牌子进了乾清宫。

  康熙看了条理异常清晰,并且,简便易查的户部总账和各省的分账,竟然半晌无语。

  “汗阿玛,这都是十五弟的功劳。”老四很了解康熙的脾气,怕他歧视胤,故意做了强调说明。

  “你办差多年,一直勤劳于王事,又精通庶政,熟悉各个衙门的积弊。没你的支持,他小小的年纪,能做得什么大事?”康熙忽然拉下脸,冷冷的说,“跪安吧。”

  “汗阿玛……”老四还想替胤说几句话,康熙却加重了语气,斥道,“跪安吧!”

  老四终究没胆子当面顶撞康熙,只得垂头丧气的出去了。

  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可是,一旁伺候着的梁九功,却始终哈着腰,大气不敢喘半口。

  只因,康熙呆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足足超过了一个时辰,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不过,梁九功心里隐隐有数,万岁爷的心情不好,必是为了十五爷的事儿。

  “唉,可惜了啊,可惜了啊,可惜了啊……”康熙忽然幽幽一叹,“朱标和蓝玉,命里的冤家。”

  梁九功吓得肝颤,低垂着脑袋,死死的闭紧了嘴巴,两腿难以抑制的微微发抖。

  此时此刻的梁九功,恨不得驾起仙云,马上匿出乾清宫的西暖阁。

  谁可惜了?

  梁九功用脚去思考,也知道,必是十五爷可惜了!

  可惜啥呢?

  谁叫十五爷的生母,很不幸的是个汉女,而不是旗女呢?

  唉,十五爷生错了肚子,却又天纵奇才,万岁爷的心里难受啊!

  就在梁九功胡思乱想的时候,康熙忽然问他:“梁九功,你读过明史吧?”

  梁九功是前任大内超级总管顾问行的干儿子,顾问行又是幼年康熙的国学启蒙老师。

  所以,梁九功不仅识字,文化素养还颇高。否则,康熙的旨意,也轮不到他去颁布。

  “回万岁爷,前明的昏君实在太多了,奴才打心眼里,不爱读明史。”

  梁九功不敢有丝毫的犹豫,果断的回答了康熙的试探。

  康熙方才想入了神,无意中说了漏嘴,梁九功还能不知道么?

  但凡,梁九功脑子发昏,说他读过明史。

  呵呵,奉先殿后边的那口枯井,转瞬间,就是他的葬身之地。

  “哦,有闲的时候,还是要多读一读明史啊!”康熙淡淡的吩咐了下来。

  梁九功暗暗松了口气,赶紧扎下深千,轻声道:“。”

  康熙扭头看向窗外,并未深究梁九功说的是不是真话。

  梁九功暗暗长吁了口浊气,好悬,幸好万岁爷念旧,否则,脑袋就要搬家了!

  实际上,梁九功一清二楚,朱标刚死不久,蓝玉的整个家族及其门生故吏,多达数万人,都被朱重八屠杀殆尽。

  那么问题来了,朱标指的是谁?蓝玉又是谁?

  梁九功抿紧嘴唇,曾经犹豫很久的选择题,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叫张廷玉!”康熙重重的喘了一口粗气,忽然开始发号施令。

  梁九功万分庆幸,老天爷开眼,让他终于逃出了生天。

  他明明很想转身就跑,却屏住了呼吸,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保持往常一样的步速,没有任何异常的离开了西暖阁。

  不大的工夫,一直在南书房内值守的张廷玉,匆匆赶到了西暖阁内。

  “衡臣,拟旨,常在王氏,诞育皇嗣有功,著晋为密嫔,抬入镶黄旗满洲……算了,罢罢罢,不抬了,不抬了,唉。”

  跪在小书桌前的张廷玉,明显感觉到,今上前所未有的心乱了。

  “衡臣,再拟一旨,皇四子胤,有大功于朝廷,著晋为雍郡王。”康熙踌躇了半晌,这才缓缓的说。

  张廷玉刚刚提笔在手,却不料,康熙又出妖蛾子了。

  “衡臣啊,重新拟旨。皇长子胤、皇三子胤祉,俱赏食郡王双俸。皇四子胤、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皇八子胤,俱食郡王俸,钦此。”

  康熙吞吞吐吐,颠三倒四的拖了半个多时辰,总算是把话说完了。

  仅从今上的犹豫不决,以及史无前例的几次大转折,心有九窍的张廷玉哪能不明白呢?

  今上为了给老四打掩护,故意把六个儿子,都拉出来赏了一遍。

  大家都有份,就看不出来,康熙究竟偏爱谁了。

  联想到,康熙曾经的喃喃自语,什么秘密建储,张廷玉的小心脏,像是打鼓一样的嘭嘭直跳。

  父亲张英说的没错,只有代代相传的富贵,才是真富贵呐!

  旨意传下来之后,老四第一时间来找胤,搓着手,异常羞愧的说:“唉,这事闹的,你出的大力,我却占了大便宜,不应该啊,实在是不应该啊!”

  胤看出了老四的诚意,心里多少有些感动,便笑着说:“家母此前仅仅是个常在而已,如今,她老人家晋为密嫔娘娘,小弟其实已经很知足了。”

  康熙的意思很明显,利用抬举密嫔,以补偿胤立下的大功。

  在大清,臣子立功之后,封妻荫子或是加封父母,乃是常有之事。

首节上一节32/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