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9节

  老四很是欣慰的瞥了眼胤,他没有看走眼,胤果然安分守己,颇知分寸。

  别人不清楚老四的脾气,胤还能不知道么?

  知道进退的人,才讨人喜欢,这是真理。

  如今的户部衙门里边,除了满尚书凯音布和汉尚书徐潮之外,另有四位满汉左右侍郎。他们六个人,就是户部的当家堂官。

  今日之前,混在人群里的胤,曾经多次见过充当经筵讲官的徐潮。

  只不过,胤认识徐潮,而徐潮并不认识他这个小透明阿哥罢了。此前,他们彼此之间,并无任何交往。

  胤很清楚的知道,徐潮不仅在户部当差,还兼任了翰林院的掌院学士。

  在大清,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别看位不高,权不重,潜势力却极大。

  只因,徐潮经常给翰林院内的庶吉士们上课,这些人都算是他的学生。

  户部的六位堂官,以及老四、胤,全都坐定之后,差役进来上了茶。

  老四端起茶盏,饮了一小口,淡淡的说:“凯部堂,追讨国库欠银的进展如何了?”

  在户部衙门里,部下们都尊称尚书为大司徒,侍郎为小司徒。

  但是,老四既是皇子又是贝勒爷,称呼自然不同。

  凯音布微微抬起屁股,欠着身子,拱手道:“回四爷的话,欠朝廷银子的那些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确有实际的困难,一时之间,怕是无法筹措到足够的银两,归还于国库了。”

  胤没看凯音布,只是低头品茶,嘴巴也闭得死紧。

  追讨欠款的事儿,老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虽有不小的演绎成分。但是,上到皇太子,下到小京官,几乎个个都找国库借过银子。

  客观的说,官员们有本事借走国库的银子,没有康熙的默许,根本不可能。

  老四让胤来户部帮办差使,主要的原因即使他不说,胤也知道,就是要帮着追讨国库的欠银嘛。

  临来户部之前,胤已经做过功课。他心里很清楚,只要不打仗,不大兴土木,内务府不过于铺张浪费,国库的存银一直都在稳定增长。

  康熙二十五年,国库存银已经达到了2605万两。此后的国库存银,节节攀升,并一直稳定保持在4000万两的水平。

  如今的户部,日子其实并不难过。

  所以,包括凯音布在内的六位户部堂官们,都不想做得罪人的事情。但是,他们又不敢明着得罪老四,也就一直暗中拖延敷衍。

  今天,胤刚来户部上任,老四就率先发难,摆明了,是想让胤当众表态,你究竟支持谁?

  胤肯定是要表态的,但绝对不是好戏尚未开场之时,就幼稚的亮明车马。

  归根到底,老四这个人极为难缠且多疑,胤在短时间内,很难走进他的内心深处。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必须慢慢来!

  老四心里有数,凯音布这只老狐狸,再次使出了摆烂的绝招。

  是啊,官员们确实欠了国库不少银子。但是,银子早就花光了,难道说,还能逼死他们不成?

  因为讨债,居然逼死了朝廷命官,这不是给康熙这个圣君的脸上抹黑么?

  谁敢给今上的心里添堵,将来肯定没有好日子过,凯音布深信这一点。

  “徐部堂,您有何高见?”

  徐潮是汉臣,也一直与凯音布唱对台戏。所以,老四在公开场合,对他一直礼敬有加。

  “四爷,以老夫之见,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啊!”徐潮起身行礼后,慢条斯理的让老四碰了个软钉子。

  再怎么说,借出国库银子的官员,不仅有很多满臣,也有不少的汉臣。

  在康熙朝,历任户部尚书,没有一人是蠢货,个个都会算帐。

  为了追讨朝廷的欠银,平白得罪无数汉臣同僚,即使徐潮再傻,他也绝对不可能做出此等蠢事。

  别看老四是管理户部的阿哥,也就是户部的太上皇。但是,他想干的事情,被满汉两位尚书一起暗中抵制了,结果必定是寸步难行。

  在大清的官场上,通行的基本准则是:县官不如现管。

第30章 四哥,我坚决支持你

  面对户部两位主官的不配合,老四多少有些沉不住气了,扭头又问左侍郎张盛:“张部堂,你怎么看?”

  张盛是二甲赐进士出身的汉臣,凭本事考入了翰林院的庶常馆。

  庶常馆散馆之后,张盛的为官经历,异常之丰富。他不仅当过户部的主事、员外郎,还外任过粮道、布政使。

  不夸张的说,年过五旬的张盛,混了半辈子的官场,管的都是钱粮,专业素养极为突出。

  也正因为如此,康熙特意提拔张盛为户部左侍郎。

  这且罢了,更重要的是,此前,只要是老四交办的差事,张盛一直都是全力配合。

  然而,张盛仔细的想了想,却说:“回四爷的话,卑职以为,兹事体大,万不可操之过急。”

  胤一直低头盯着手里的茶盏,仿佛研究上古的珍宝一般。

  此时此刻,如无必要,他绝不肯抬头。

  在场的八个人,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张盛的潜台词,谁又听不懂呢?

  张盛没有明说的意思是,四爷,别的事务,卑职都可以尽全力配合您,唯独追讨国库欠款的事儿,里头的水太深了,您老还是另请高明吧。

  老四接二连三的碰壁,锐气多少有些受挫。但是,就此罢了手,绝对不是老四的作风。

  剩下的三位侍郎,都知道追讨欠款的凶险之处,竟无一人敢于配合老四。

  一时间,老四的脸面,有些挂不住了。

  “十五弟,你虽是初来户部,却也是正儿八经的帮办阿哥嘛!你说说看,你的想法?”老四只得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主动向胤求援。

  胤来户部帮办,虽是老四的举荐。但是,他毕竟年纪尚小,又从来没有办过差使。

  客观的说,老四也就是随口这么一问罢了,对他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胤比谁都清楚,哪怕所有人都反对,老四也要把追讨欠款的差使,一办到底。

  “四哥,诸位部堂,”胤缓缓起身,镇定自若的说,“我才疏学浅,说句让诸位见笑的话,望诸位莫怪。请问,户部衙门里的官员欠款,难道不应该尽数追讨么?”

  老四不禁眼前猛的一亮,是啊,户部是管钱粮的核心衙门,本衙门的欠款,难道不应该优先追讨么?

  “十五弟,你说的没错!”老四眼前猛的一亮,故意抢在凯音布的前边,大肆夸奖胤,“汗阿玛果然没有看错你。”

  老四可以乱夸,但是,胤却不能居功自傲,他赶紧拱手道:“四哥,小弟我从未当过差,不懂的东西尚有许多,还需要跟着您慢慢的学。”

  胤的自谦态度,令老四格外的满意,他不禁暗暗点头不已。

  有了胤的强力助攻,老四仰起下巴,故意逼问凯音布:“凯部堂,户部衙门里的欠款,可曾清帐啊?”

  凯音布暗暗叫苦不迭,老四这个混蛋,显然是想拿户部衙门内部,率先开刀了。

  尼玛,岂有自斩羽翼之理?

  可是,面对老四的催逼,凯音布又不敢不答,他只得小声说:“四爷,请容卑职命人详查之后,再向您禀报,可好?”

  胤暗觉好笑,凯音布不愧是官场上的老油条,敷衍塞责,拖延待变的手段,格外的精通。

  很可惜,老四常年办差,异常精通庶政,他怎么可能被凯音布所蒙蔽呢?

  “凯部堂,十日之内,我必须见到清帐的名册。”老四撂下狠话之后,便端起了茶盏。

  一直低头哈腰的苏培盛,随即扯起公鸭腔的嗓子,大声喝道:“送客!”

  没办法,自从老四成了户部的管部阿哥之后,户部的二堂就成了他的专属公事房。

  凯音布闹了个没脸,只得悻悻的走了。

  张盛临出门的时候,深深的看了眼胤,却啥也没说。

  胤明明看见了张盛的小动作,却只当没看见的。

  俗话说的好,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胤既然是老四亲自举荐的帮办阿哥,就必须站在老四的立场上,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否则,就是脑子进了水啊!

  以老四的脾气,他必须是掌握拍板权之人。

  胤的脑子异常清醒,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倍受刘备宠信的法正。

  法正没死的时候,刘备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其宠信程度远超诸葛亮。

  等众人都退下了之后,老四笑问胤:“十五弟,你既是帮办阿哥,就应该有个帮办的阿哥的样子。你的公事房,只要在户部衙署之内,任你随意挑选。不见外的说,你就算是看上了我这里,我也照样给你腾地方出来。”

  胤赶紧起身,摆出受宠若惊的模样,拱手说:“四哥,小弟我都听您的安排。”

  老四原本还有点试探之心,见胤如此的顺从,他不由微微一笑,说:“公事房,任你挑选,就这么定了。另外啊,你初来乍到,还不熟悉户部的情况,你就暂且替我代管‘清档房’及捐纳处,可好?”

  胤心里有数,他若想过上滋润的日子,完全离不开老四的大力支持。

  朝廷的六部衙门里,都有清档房。

  通俗的说,清档房,又称档房,就是保存衙门内部档案的地方。

  所谓捐纳,又叫赀选、开纳,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

  朝廷要打大仗,或是需要大兴土木的时候,必然面临缺钱花的窘境。这个时候,朝廷既不能明抢民间的财富,又要撒钱出去花销,就只能被迫卖官鬻爵了。

  为了集中管理卖官卖爵的大事业,朝廷特意将捐纳处设于户部之下。

  按照程序,买官的第一步,就是到户部捐钱捐粮,然后拿着户部盖了大印的捐纳文书,去吏部办理正式任命的手续。

  雍正朝的名臣,两江总督李卫,就是捐官的出身。

  李卫先捐了个监生,又下狠心,一次性的砸了9600多两银子,捐了个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

  要知道,近万两银子,即使是良田千亩的大地主,也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由此,可以合理的猜测,李卫家里肯定算是超级大地主了。

  即使用脚去思考,胤也知道,捐纳处是个极有油水的好出处。

第31章 借刀杀人

  如果是一般人,恐怕就要领会错了老四的意思,误以为让他去捞油水的。

  胤肯定不是一般人!

  老四反腐肃贪的手段,是多么的残酷无情,胤可谓是了如指掌。

  “四哥,小弟我都听您的安排。不过,小弟我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身边必须有个熟悉户部情况的人。”胤故意停顿了一下,这才接着又说,“四哥,不如把苏培盛暂时借我用些时日吧?”

  苏培盛是老四身边不可或缺的心腹太监,怎么可能轻易借给胤去使唤呢?

  果然不出所料,老四沉吟了片刻,便笑着说:“不瞒十五弟你说,苏培盛这个狗才,我这里尚有大用。不如这么着吧,且把他的干儿小顺子,派去你那里,随你使唤,如何?”

  成交!

  胤早就料到了,必是苏培盛的徒弟或是干儿子之流,被派到他的身边,他自然满口答应了下来。

  嘿嘿,小弟我光明磊落,明人不做暗事,心里没鬼。

  以老四的为人风格,他一旦信任了胤,完全可以做到用人不疑。

首节上一节19/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