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85节

  此次去热河之前,康熙特意吩咐了下来,皇子和旗下王公们,必须骑马。

  与此相反,随行的汉臣们,却可以坐车。

  胤可遭罪了,身上的常服,里三层外三层,不仅特别捂汗,还不能不穿。

  御道上,被超大的队伍,卷起的黄沙,满天飞舞。

  以至于,胤的鼻内嘴内,全是沙子。

  好在,胤管着内务府,漱口洗脸的清水,随叫随有。

  从京城到热河,路上有十座行宫,整好十天的路程。

  到了热河行宫之后,山谷里的凉风席席,吹得浑身舒爽!

  到了热河之后,康熙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召见蒙古王公,而是给李煦寄去了一石新稻种,命李煦在苏州本地试种双季连作。

  众所周知,在畅春园的西侧以及大内的丰泽园内,都有康熙的试验田。

  以农为本的社会,能够增产的好稻种,就是决定大清存亡的生命线。

  这个道理,康熙不止一次的教育过皇子及诸王大臣。

  康熙发现御稻种的过程,一直陪伴左右的胤,可谓是知之甚详。

  五年前的六月,在丰泽园的试验田里,因水稻刚出穗,康熙去观察情况。

  结果,康熙突然发现一棵水稻比其它棵都高,而且籽料饱满,便将其收藏起来作种子。

  经过几年的辛勤实验,康熙帝亲手培养出了水稻新品种“御稻米”。

  这种御稻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生长期短,适于北方生长。

  俗话说的好,苏湖熟,天下足。

  康熙决定向江南的苏州,进行推广试种。

  俗话说的好,无农不稳。

  不管怎么说,只要粮食能增产,草民牛马们就可以少挨饿。牛马们可以勉强填饱肚子,就不会变成流民。

  前明末年,遍地大饥荒,导致流民起义,是朱明王朝轰然倒塌的主因之一。

  大清朝建立之后,充分吸取了前明的深刻教训。

  就在胤掌权的这些年内,康熙已经豁免灾区的钱粮,达八次之多,惠及百余州县。

  在行宫里办公,其实和在畅春园内,也没啥两样。

  早朝,是不存在的,康熙每日拥艳高卧,睡到自然醒。

  胤呢,他还是和张廷玉,共用一间值庐。

  张廷玉埋头写节略,胤则拿着“知道了”的小印,在请安折上,挨个盖印。

  实际上,张廷玉写节略,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票拟的相权。

  但是,胤很知足,御前管侍卫,宫里管内务府,京里管步军衙门,权势已经熏天了。

  康熙若是让胤连军国大事,都参与处理了,胤的实权远超废太子。

  一般情况下,御前大臣们,都需要在行在的大门边坐班,等着给康熙引见重臣们。

  胤毕竟不同,他可以心安理得的坐在值庐内,一边喝茶,一边处置御前的事务。

  请安折,实在太多了,胤正在烦躁之时,魏珠进来传旨,说是前尚书王鸿绪来了,康熙命胤亲自引见。

  一废太子的时候,身为汉臣的王鸿绪,上窜下跳的想帮老八当太子。

  换个雄主临朝,王鸿绪的全族老小,早就被杀干净了。

  康熙没杀王鸿绪,只是罢官,赶回原籍了事。

  谁曾想,王鸿绪居然憋了个大招,带着修好的几百卷《明史》,来热河请见康熙。

  已是康熙五十三年初夏,《明史》才正式修毕,康熙的心里自然很高兴了。

  胤自然猜得出王鸿绪的心思,不就是想借着修成了《明史》的机会,盼望着重出江湖么?

  有些人呐,书读得极多,却不通大势。

  八爷党的日益壮大,康熙已经越来越反感。

  王鸿绪偏偏选在这个节骨眼上,想重掌权柄,康熙能答应么?

  见胤亲自出面引见,王鸿绪心里猛的一喜,赶紧长揖到地,异常谦逊的说:“致仕老朽王鸿绪,拜见愉王爷!”

  “起吧。”胤和王鸿绪素无交情,又是敌对的状态,自然不可能给他什么好脸色看了。

  胤领着王鸿绪,进了康熙的内书房。

  刚一进门,王鸿绪就跪了,伏在地上,颤声道:“能重见天颜,实乃老臣三生之幸也!”

  胤暗暗冷笑不已,为了求官,王鸿绪居然连脸面都不要了。

  毕竟,胤不是言官,又是在行宫里,若是把规矩搞严了,大家都跟着难受。

  所以,胤也没有厉声喝斥王鸿绪,指责其在君前失仪的罪过。

  “臣儿胤,恭请圣安。”

  “起喀吧。”

  王鸿绪已经退休了,手无权势,他即使失礼了,康熙也不可能计较太多。

  胤很年轻,还想继续掌权几十年呢,他自然要礼数周全了。

  “明史修得很好……”康熙和颜悦色的猛夸王鸿绪。

  王鸿绪刚开始还很高兴,可是,他听了半天,却没听见想要的结果。

  一旁的胤,暗觉好笑,不杀你,已算是你祖上积德了,还想出来,继续做高官?

  夸了一通明史之后,康熙话锋一转,开始细问,华亭县的稻种和亩产情况。

  因为,王家兄弟都是高官的缘故,很方便利用灾情搞土地兼并。据说,王家人拥有良田数万亩之多。

  “这个……”王鸿绪急得直冒热汗,他很会读书,也擅长修书,但是,对农事却一窍不通。

  康熙不由拉下了脸,冷冷的说:“我大清以农为本,汝只会修史,又有何用?”

  发展农业生产,才是大清坐稳江山的根本。只会修书的人,有个球用?

  这话就说得很毒辣了,几乎和乾隆骂纪昀是弄臣,相差无几!

  王鸿绪察觉到不对头,赶紧跪地请罪。

  康熙摆了摆手,叹息道:“跪安吧!”轻轻的放过了王鸿绪。

  领王鸿绪出去的路上,胤心想,若是老四在位,王鸿绪已经下狱问罪了!

  下午,直隶巡抚赵弘燮,来热河请见康熙。

  在康熙朝,只有直隶巡抚,而无直隶总督,二者的职权范围几乎一模一样。

  赵弘燮是河西名将赵良栋的次子,他自从做官以来,从未离开过直隶境内,算是出了名的京畿地头蛇了。

  “直隶巡抚,臣赵弘燮,恭请圣安!”

  “起吧。”康熙很信任赵弘燮,态度自然也很温和,“来人,赐座,赏茶!”

  胤还站着呢,赵弘燮又不傻,他安敢造次?

  赵弘燮极力想推辞,胤看出了康熙的本意,便主动插话说:“赵中丞,汗阿玛常夸你是个直臣,也是忠臣。汗阿玛让你坐,你就坐,何必多言呢?”

  “亮工,坐吧,喝口茶润润喉咙,咱们慢慢的絮叨。”康熙这么一说,赵弘燮也就欠身坐到了锦凳上。

  值得一提的是,赵弘燮的表字,也是亮工。

  不过,赵亮工的下场,可比年亮工,强出去何止十倍?

  谈完了直隶的政务后,康熙感慨道:“汝父战功无双,只可惜,性格太过刚直。朕年纪大了,思及往昔,颇有对不住西华之处。”

  赵良栋,字擎之,号西华,是攻破昆明的第一功臣,康熙一般称之为赵西华。

  赵弘燮赶紧跪了,伏地叩首,说:“若不是皇上宽仁,安有臣家今日之荣耀?”

  也是巧了,胤知道这事的背景。

  赵良栋很会打仗,却不懂人情世故,经常得罪人。

  在赵良栋的上司之中,除了张勇之外,就没一个关系好的。

  而且,赵良栋几次陛见的时候,都在康熙的跟前诉苦,让康熙很嫌弃他的嗦和固执。

  不过,有一说一,赵良栋被闲置了,却丝毫也没有影响,康熙对他儿子们的重用。

  赵良栋的五个儿子之中,赵弘燮和他哥哥赵弘灿,都是实权在握的封疆大吏。

  召见结束时,康熙赐了赵弘燮几瓶葡萄酒,外加一匹好马。

  等胤回到别院之时,却听说,年海棠来了,正和年观音一起说话。

  胤不禁抿唇一笑,年海棠既然来了,老四忙完公务之后,必定会跟过来。

  “乌林,吩咐厨下,置办两桌上等席面。”

  “。”

  天快擦黑的时候,果然不出所料,老四真的带着苏培盛来了。

  只是,出乎意料的是,老十三居然身穿着太监的服色,跟着老四混了进来。

  内书房里,胤屏退了所有外人后,刻意压低声音,说:“热河的四周,眼线密布,怕是不妥吧?”

  老四笑了笑,没吱声。

  老十三却大咧咧的躺进了椅子里,把手脚一摊,这才解释说:“正因为危险,我才要混在四哥的队伍里。”

  胤一听就懂,因为,康熙在行宫里的缘故,热河附近全都戒严了。

  “眼瞅着快到万寿节了,我听说,老八准备了两只海东青。”老四也担心隔墙有耳,便只露了点口风而已。

  胤哪能不明白呢,老四打算对老八的礼物下手了!

  “老十三负责暗中出手,你从旁协助,没问题吧?”老四满是自信的望着胤,这个好弟弟,从来没让他失望过。

  老四都决定了,老十三也来了,胤还能有个鬼的意见?

  “一切都听四哥你的吩咐!”胤既是御前大臣,又是临时性的热河都总管,他若不配合,老十三就弄不死老八送的鹰。

第225章 康熙的毒舌

  自从,群臣公推老八为新太子后,只要康熙出行,必定会带上老八。

  老八原本必须跟着来热河。可是,时逢良妃薨逝二周年,他先斩后奏,只派了个太监来通知康熙,就先去祭奠亡母了。

  请注意,是向康熙通知老八的决定,而不是奏请批准。

  所以说,老八真不了解康熙的脾气。康熙都这么忌惮他了,还敢擅自妄为?

  藐视朕躬,才是真正令康熙生气的要害!

首节上一节185/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