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81节

  纳喇善眼珠子一转,就小声建议说:“奴才去提醒一声?”

  康熙却摇了摇头,说:“小十五就好这一口,别扫了他的兴致。”

  圣眷正隆的亲儿子,在自己家里快活,康熙这个当爹的,总要体贴一下吧?

  “。”

  等胤快活够了,纳喇善这才在康熙的暗示下,高声喝道:“皇上驾到!”

  胤赶紧穿好衣衫,开门出来,跪到了康熙的跟前。

  “臣儿胤,恭请圣安。”

  “起喀吧。”康熙负手而立,笑眯眯的调侃胤,“我儿果然好体力!”

  原本脸皮极厚的胤,史无前例的羞得满面通红,他小声说:“二十二弟长得格外健壮,臣儿不及汗阿玛之万一。”

  在讲究多子多福的大清,康熙的亲儿子已经排到了老二十二,还是年近花甲得子,不管怎么说,都是值得骄傲之事。

  康熙情不自禁的拈须轻笑,略显得意的说:“朕乃是有福之君!”

  “汗阿玛乃是千古少有的圣君。”胤赶紧大拍马屁。

  “小十五,小碗炸酱有多久没吃了?”康熙故意暗示胤。

  胤知道康熙馋小碗炸酱面了,便主动建议说:“前门的何记小碗干炸,那味儿满京城只此一家,臣儿已有好久没去尝尝了!”

  “咱们爷儿俩同去?”康熙抖开折扇,笑吟吟的看着胤。

  胤心想,这不是废话嘛,您都进了内院,我哪敢不陪着啊?

  于是,胤陪着康熙一起坐马车,出了内城,直奔前门大街。

  何记的小碗干炸,最主要的特色是:炸酱格外之香!

  猪肉切大丁,且肥瘦分开,炒好瘦肉,先盛出来,等酱熬得差不多了,再放入瘦肉。

  如果,一开始就放瘦肉,瘦肉就会很干,严重影响炸酱的口感。

  炸酱要地道,酱料是关键。

  六必居的干黄酱、鲜黄酱、甜面酱,何记秘制的豆豉,外加八角等料,一起熬酱。

  值得一提的是,干黄酱一定要用水好,不然的话,一炸就糊了!

  康熙和胤到地方之后,好家伙,不仅店内坐满了人,而且,店外还排着长队。

  爷儿俩对视了一眼,便很有默契的站到了排队人群的末尾。

  排了大约半个时辰,康熙和胤一人端着一只面碗,和草民们一起,都蹲在路边,伴着街上的尘土,大口大口的吃面。

  反正吧,不干不净,吃了不得病!

  一阵风卷残云之后,康熙打着饱嗝,说:“今儿个不看戏,改听说书!”

  有了上次戏园子失火的教训,康熙这一次学乖了,选了个靠大门边的位置,一边喝茶,一边听书。

  这年头的民间说书,不是三国演义,就是岳飞传,再就是杨家将。

  一般情况下,康熙更乐意听三国演义,因为,里边没有抗击北虏的故事。

  不过,康熙和胤进门的时候,说书先儿正绘声绘色的讲述岳飞抗击金兵的传奇故事。

  在康雍乾三朝,康熙朝和雍正朝的文字狱,并不严重。

  老四登基后,搞的文字狱,主要是庙堂斗争的衍生品,并未大规模的波及到民间。

  其中,清风不识字案的起因,其实是徐骏自己想找死。他写给老四的题本之中,居然把陛下写成了狴下。

  老四一怒之下,下旨罢官抄家,却发现了徐骏文集里的那段经典名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真正厉害的是,乾隆搞了几千起文字狱,把整个大清的知识分子们,都吓得不敢说话了。

  说书先儿,把金兵说得不堪一击,岳家军区区五百人,便可大破十万。

  康熙皱着眉头,问胤:“你也知兵之人,这可能么?”

  胤心里有数,康熙的心里不痛快了,他若是应对不慎,说书先生肯定要倒血霉。

  “阿玛,军报可以随便吹牛,两军对峙的战线,却足以说明一切!”胤这么一说,康熙不禁哑然一笑。

  胤说的没错,金兵真不堪一击,宋军早就收复汴京,马踏黄龙府了!

  “赏他五两银子,改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康熙的心里多少有些硌应,趁说书先生讨赏的时机,砸银子堵嘴。

  “话说,诸葛孔明……”说书先生得了重赏,自然要格外卖力的赞美诸葛亮了。

  “诸葛亮是真忠,还是假忠?”康熙冷不丁的问胤。

  胤毫不迟疑的说:“回阿玛,孔明能篡却没有篡,真忠也!”

  “那么,霍光呢?”康熙紧接着追问胤。

第219章 顺天大案

  “孝武帝时,霍光循规蹈矩,从不犯错。孝昭帝崩未久,霍光以下犯上,擅敢废主,奸臣也!”胤毫不含糊的表明了态度。

  康熙深深的看了眼胤,嗯,这孩子明明手握重权,却从不揽权,也不结党,是个真正的明白人!

  说正经的,在诸位成年皇子之中,康熙思来想去,也就老四最适合接位!

  平三藩、收台湾之后,大清的江山渐稳。

  在太子被废之后,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就是旗主诸王了!

  无论选老八或是老十四,从太宗开始的削弱旗主诸王的所有成果,必将付诸东流。

  实话说,作为一名合格的皇帝,若是康熙选了幼主即位,现在就应该打压胤了。

  然而,老四比胤年长十余岁,而且性格刚毅果决,无论怎么看,胤都当不了霍光!

  康熙出来闲逛,主要是嘴馋了,听书或是听戏,都是次要之事。

  不管是宫里,还是畅春园里,所谓贵不可言的御膳,康熙早就吃吐了。

  临分手的时候,胤陪着笑脸,向康熙求情。

  “汗阿玛,臣儿从来没替任何人讨过人情。不过,驻八里坤的参领张泰,因杀俘下狱,确有可宥之处。臣儿恭请汗阿玛,暂且饶他一条狗命,命其在前线戴罪立功。”胤哈着腰,请康熙高抬贵手。

  康熙有些狐疑的看着胤,正如胤所言,他没替任何人说过人情,除了张泰之外。

  “说吧,你和张泰有何瓜葛?”康熙很了解胤,便想逼他说实话。

  胤十分坦荡的说:“回汗阿玛,张泰之女求到了臣儿这里,此其一。其二嘛,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朝廷迟早对西疆用兵,张泰作战勇敢,不怕死,朝廷若是就此斩之,太可惜了!”

  对付康熙这种警惕心很高的大权谋家,最管用的办法,其实就一个字:诚。

  康熙看了眼胤,心里已经信了九分。

  因为,胤给康熙的印象,一直都是:只要康熙问的事,胤从不例外的会说实话。

  “幸好你现在说了。不然的话,朕原本打算,回去之后,就勾了他!”康熙撂下这句话,登车走了。

  在大清朝,所有死刑犯,最终被砍头或是赐自尽,都必须经过皇帝的勾决。

  大清的怪异之处,就在于,正式勾决一名罪犯,程序异常之复杂,看起来极其谨慎。

  但是,犯人若是莫名其妙的死在了牢里,却又是死了白死!

  “臣儿叩谢汗阿玛恩典!”康熙走后,胤自己也登车回王府。

  回府之后,胤淡淡的告诉琴书:“你说的那事,爷办妥了,汗阿玛答应让他回巴里坤戴罪立功。”

  琴书立时喜出望外的扑进了胤的怀中,痴缠着撒娇。

  女人如此的主动,胤自然毫不客气的把她搁到了书桌上,摆成M形。

  次日,胤正在值庐内,盖知道了的小印。

  纳喇善哈着腰进来,小声说:“禀愉王爷,皇上召您进去。”

  有张廷玉在屋里,胤也不方便问啥。

  出门之后,胤见四下里无人,这才轻声问纳喇善:“何事?”

  纳喇善小声禀道:“顺天府的乡试解元,竟是枪手代考,皇上怒得拍了桌子。”

  顺天府的乡试,其实年年都要出不少妖蛾子。只不过,因为汉臣们的官官相护,很多事儿都瞒着康熙罢了。

  在大清朝,权贵越集中的地方,以权谋私的事情,就越是司空见惯。

  京城,是帝都,江南漕运才不敢懈怠。否则的话,京城里的粮价,肯定贵出天际。

  说白了,京城的米价始终不贵,靠的不是市场规律,而是天子脚下这四个字。

  胤进门的时候,屋里跪的都是饱读诗书的汉臣大儒,比如说王。

  不过,令胤感到意外的是,张廷玉的大哥张廷瓒,竟然也跪在屋里。

  胤略微一想,也就明白了,张廷瓒正是本次恩科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

  行礼之后,康熙将一份题本,扔到了胤的面前,冷冷的说:“你先看看吧。”

  胤捧起题本,定神一看,嚯,好家伙,除了解元有问题之外,居然还牵连了前任步军统领托合齐那个死鬼。

  请人代笔中举的周启,他爹周三,居然是托合齐的家人。

  难怪康熙如此生气!

  托合齐已经死了,依旧阴魂不散,他家的包衣居然还有手眼通天的本事?

  “王,你也算是饱读经典的鸿儒了。”康熙给王留了颜面,并没有公然开骂。

  可是,王羞得满面通红,一声不敢吭。

  “小十五,此案交你彻查,朕才可以放心!”康熙这话显然是意有所指。

  因为,胤和朝中的汉臣们,都没有任何交往。

  更重要的是,托合齐会饮案,也是胤包办的。

  “禀汗阿玛,张廷瓒既是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理应下狱拿问。”胤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先抓了张廷玉的大哥再说。

  “准了。”康熙正在气头上,也顾不得张廷玉的想法了。

  “汗阿玛,为了昭示公平,臣儿请旨,把本次乡试的誊录官、提调官、监察御史及受卷官等人,一体拿问。”

  胤早就想收拾张廷玉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现在好了,张廷瓒的项上人头,就捏在胤的手心里。

  “准了!”康熙比谁都清楚,若想笼络汉族读书人为大清所用,科举的公平绝对不是小事!

  胤接旨之后,当场就命侍卫抓了张廷瓒,将其关进了步军统领衙门的大牢里。

  隆科多接了胤的吩咐后,派兵四处搜捕,将胤点了名的乡试考官们,挨个抓了。

  这个时代,只要是当官的,没人敢于畏罪潜逃。

  只要逃了,就会祸及子孙,乃至整个家族。

  胤把人抓了之后,并没有急于审讯,而是吩咐了隆科多,先饿三天,只给水喝。

首节上一节181/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