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70节

  反正吧,面子必须给足,必然规律,康熙那里就不好交待了。

  听说胤要来,曹家人忙得鸡飞狗跳,张罗着隆重接待半个曹家人的大驾光临。

  嘿嘿,胤和曹佳氏之间的那点破事,京城里早就传遍了。

  曹家的老宅子,就在京城里,他们不可能不知道。

  以鄂克逊为首,在江南三巨头的陪同下,胤乘大轿,来到了曹家门前。

  “奴才曹荃,请愉王爷、十六爷大安。”

  “起吧。”

  胤仔细打量了一下曹荃,嚯,这家伙的长相,居然和老红剧里的贾赦,极为相似。

  一看就知道,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衰样!

  进府之后,胤和老十六,先去灵堂,给曹寅上了三柱香,又破例鞠了个躬,算是对康熙的过世伴读,表达了尊敬之情。

  等礼仪到位之后,在大家的簇拥下,胤和老十六,被请进了康熙赐匾的萱瑞堂。

  今上给保姆孙氏赐匾,一直是曹家人引以为荣的傲事。

  曹家人,特意把胤请进了这里,就是期盼着,胤念及旧情,帮曹家人撑起门面。

第206章 冷宫出大事

  胤和老十六,居中而坐。

  鄂克逊、赫寿和张伯行,都是封疆大吏,他们分坐于两旁。

  曹并没有三品通政使的加衔,仅仅是个五品郎中而已,他只能领着曹家的男人们,老老实实的站着。

  胤喝了口茶,润过嗓子后,淡淡的问曹:“孚若,汝家中之事,做何安排?”

  江宁织造衙门的主要差事,就是供应宫中所需的面料,不管差事办得如何,都是康熙需要关注的事务,和胤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所以,胤问的是曹家的家务事,而不是织造衙门的公事。

  论表面关系,胤和曹,自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主子和奴才。

  但是,曹确是小福彭的血缘舅舅,勉强算是胤的准小舅子!

  有曹佳氏的悉心教育,等小福彭将来袭爵之后,平郡王府掌握的十七个牛录,逃不出胤的手心。

  兹事体大,胤为了笼络住曹佳氏,自然要对曹另眼相看。

  曹哈下腰,异常恭敬的说:“回愉王爷的话,奴才之家事,皆由家母定夺。”

  胤知道了,曹是个典型的妈宝,家务事全听曹寅的遗孀李氏的吩咐。

  更重要的是,直到曹寅去世之时,曹家还欠了国库六十九万两银子。

  这么大的事,曹当着胤的面,居然一字不提,真是个糊涂蛋!

  两江总督赫寿,是个老内务府了,曹家欠了不少银子的事儿,他知道的一清二楚。

  赫寿心里门儿清,胤故意以家事相询,明摆着是想维护曹家。

  可是,曹却楞是听不出来,胤不方便明说的潜台词。

  此子的资质,远不如心思敏捷的曹寅。

  既然赫寿看得出来,张伯行和鄂克逊皆非等闲之辈,他们也肯定看得出来。

  张伯行的性子比较孤傲,他对曹的私下评价,就是很刻薄的五个字:虎父鼠子尔!

  胤懒得再问曹,就扭头看了眼老十六。

  一直没吱声的老十六,便淡淡的说:“我和十五哥远道而来,鞍马劳顿,都乏了!”

  鄂克逊赶紧领着赫寿和张伯行,起身告退了!

  等外人都走了,老十六又挥了挥,把多余的曹家人,都赶出了屋子。

  室内就剩下了曹,胤便和颜悦色的说:“没了外人,坐下叙话。”

  “。”曹长松了口气,自己觉得,总算是没丢太大的脸面。

  实际上,老十六对曹的看法,也和张伯行大致相仿,都极为负面。

  只是,冲着胤的面子,老十六也不好说啥罢了。

  等曹坐稳之后,胤温和的问他:“令尊欠了国库的巨款,不知孚若打算何时还清?”因为,康熙念及曹寅的旧情,不可能为难曹寅的独子曹,自是万事都好商量。

  等雍正上台了,嘿嘿,那就要六亲不认的公事公办了!

  曹佳氏给曹的家书中,自然不可能提及私情。但是,她也很明确的说了,胤是完全可信的曹家大靠山。

  对于曹寅留下的烂账,曹的心里确实相当头疼,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

  他唉声叹气的说:“不瞒您二位说,家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奴才真没啥好办法。”

  曹还是太嫩了,他的小心思昭然若揭:若不是今上南巡时,多次住到曹家,曹家也不至于欠下这么多银子啊!

  这种不敢说出口的埋怨,也对也不对!

  康熙住进曹家,曹寅不惜血本的供奉,确实给曹家造成了巨大的亏空。

  但是,康熙也很照顾曹寅,让他和李煦两个人,轮流出任两淮巡盐御史。

  两淮巡盐御史,那可是大清排第一的肥缺,其地位相当于烟草公司的一把手。

  然而,区区几十万两的欠款而已,守着聚宝盆的曹寅,却一直亏空到现在。

  这就不是品德问题了,而是能力真不行!

  胤是老国企了,他见得最多的情况,其实是:把庙玩垮了,方丈家里却富得流油。

  曹寅这个家伙,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方丈!

  康熙为啥不选老三接班呢?

  本质上,老三只擅长夸夸其谈的动嘴,却不会干实事。从这个意思上说,老三和曹寅之间,颇有相似之处。

  曹真像个白痴,大好的机会都到了手边,却只知道垂头丧气的摆烂!

  胤真是懒得搭理他了,便叫来李鼎,让他领着曹下去了。

  曹的生母李氏,是李鼎的堂姑母,他们两个是姑表兄弟的关系,应该更好说话一些吧?

  等李鼎带着曹出去后,老十六频频摇头叹息道:“曹子清竟有此等蠢儿,唉,难怪有人说,富不及三代,果如是也!”

  胤哑然一笑,大清的运气,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而是大大的好!

  后金改清之后的连续五代君主,除了顺治稍微平庸一点之外,其余的四帝,个个都很厉害。

  但是,从嘉庆帝开始,大清的好运气,就逐渐消耗干净了。

  尤有甚者,西太后为了一己之私,连立二个孩童皇帝,直接葬送了大清近三百年的基业。

  老十六好奇的问胤:“大哥,你打算怎么处置曹家?”

  胤微微一笑,说:“以拖待变!”

  “以拖待变?”老十六略微一想,便明白了胤的意思,便笑嘻嘻的说,“好一个以拖待变,妙哉!”

  只要康熙还活着,就冲他和曹寅之间,亦君臣,亦朋友的亲密关系,曹家的欠款即使再多一倍,也都不算个事儿!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大清是康熙的大清,连康熙都不想深究,胤又何必多管闲事呢?

  安排妥了曹寅的出殡之事后,胤随便找了个借口,就离开了江宁,去江南各地巡视军务。

  老十六则独当一面,替胤处置江宁的各种事务。

  等把江南转得差不多了,胤回到江宁之时,门户已经清理干净了。

  凡是忘恩负义之辈,都被胤找各种借口,杀了个一干二净。

  要么不动手,只要动手,就把事情做绝,免留后患,一直是胤的经验之谈。

  组织内部不团结,才是真正的大忌!

  等胤回到江宁之后,惊讶的发现,老十六已经从江南大儒那里,光抄家,就捞了二百多万两银子。

  老十六美滋滋的说:“大哥,你得五成,四哥得三成,我和十八弟各得一成,皆大欢喜!”

  胤暗暗点头,老十六终于长大了!

  七七这天,曹寅正式出殡。

  胤和老十六在路边设祭之后,随即离开了江宁,乘船返回京城。

  因为,康熙的六十大寿,将要举办千叟宴,胤和老十六都绝无可能缺席。

  回京之后,胤和老十六一起去畅春园陛见。

  听胤详细禀报了整顿江南废驰的军务,并在各地杀人立了威,康熙不仅没起疑心,反而对胤大加赞赏。

  随着承平日久,江南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安逸享乐惯了,已经不堪一战。

  说实话,江南的军务,早就应该花工夫整顿了!

  胤杀的都不入流的下级军官,康熙真心不在意。

  对于胤的小军官补缺折,康熙连看都没看,径直照准了!

  老十六首次办差有功,康熙只是赏了五千亩皇庄而已,并未赐爵。

  去胤家里的路上,老十六感慨说:八哥才十几岁,就封了贝勒,这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啊!”

  胤却心里有数,康熙只要重用他,就不可能再提拔老十六。

  岂有不是接班人的亲兄弟二人,同掌朝政实权之理?

  胤的权势过大,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下一任君主,赏无可赏之时,就该杀弟了!

  为了保全胤和老十六的身家性命,康熙也不可能乱来。

  当然了,老四和老十四,这兄弟两个,算是例外。

  康熙晚年,老四长期管理户部,老十四成了掌握兵权的大将军王。

  按照胤的理解,康熙显然知道老四的军事能力不中,希望老十四这个亲弟弟辅助他。

  但是,康熙万万没有料到,老四登基之后,一兄四弟皆不服他,被迫下了辣手。

  就在胤回京的第二天,左都御史赵申乔上了折子,请求康熙册立新太子。

  康熙把胤叫了去,等他看完了赵申乔的折子,便淡淡的问道:“你怎么看?”

  胤心里有数,不管立谁为新太子,因中风导致右手不得力的康熙,必然担惊受怕,无法安枕。

  “回汗阿玛,臣儿以为,不立储方为正道理!”胤讲了一大堆不立储君的好处。

  康熙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龙心大悦。

  “知朕者,莫过于小十五也!”康熙心里高兴,嘴上就没了把门的。

  胤却心头猛的一凛,赶紧解释说:“汗阿玛,此间没有外人,臣儿只是说了点心里话罢了,并无妄揣天威之心。”

首节上一节170/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