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41节

  “汗阿玛,以臣儿之见,此去张家口的御道和官道,完全可以派兵设卡收费。”胤胸有成竹的说,“汗阿玛曾经下旨,永不加赋。可是,收过路费,却不是加赋,大可做个试点。”

  大清朝的主要税收,就是田赋,所以呢,沉重的负担基本都压到了自耕农的身上。

  然而,大清的商税,居然是令人发指的二十抽一,也就是5%而已。

  说实话,在大清当商人,除了社会地位不高之外,个个活得很滋润。

  “朝廷答应过晋商,不多征税。”康熙有意提醒胤,朝廷打仗就靠晋商的驮队,帮着运输粮草物资了,轻易不能得罪了他们。

  客观的说,晋商和大清的勾连,可谓是源远流长了。

  早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就有不少只认钱的晋商,在边境守将的支持之下,大肆往辽东贩卖各种战略物资。

  “汗阿玛,商税并未多收,但是,过路费却必须交给内务府。”胤拿捏准了康熙的心思,提的建议也是投其所好。

  收的过路费,只有进了康熙的小金库,他才有可能答应做个试点。

  实际上,康熙明目张胆的积攒私房钱,早就有先例。

  大名鼎鼎的广州海关监督和江南三织造郎中,都必须由康熙亲裁,可想而知,里头隐藏的利益有多大?

  一旁的张廷玉,听完了胤的介绍后,第一时间就意识到,此计甚妙!

  既不加税,又不加赋的前提下,只要收了过路费,就等于是天子南库,又多了一笔意外之财。

  康熙还是有些迟疑,就问胤:“就怕收不到多少过路费啊?”

  胤微微一笑,解释说:“汗阿玛,若是收费之事,完全交给臣儿来办。臣儿敢保证,每年至少上交五十万两银子给内库。倘若做不到,可拿臣儿的皇庄出息和俸禄充抵。”

  康熙心里有数,胤现在共有皇庄两万亩,一年的出息少说也有三万两银子。

  三万两银子,看似不多,却是胤的绝大部分收入了。

  这主要是,胤的决绝态度,让康熙看到了他的信心十足。

  什么叫作诚意?

  君前无戏言!

  胤用自己的绝大部分收入,作为担保物,确实令康熙心动了。

  “若是交给内务府收费……”康熙的话没说完,胤就抢先说,“汗阿玛,内务府只负责收银子入库,可千万不能让他们插手收费。”

  听胤这么一说,康熙情不自禁的笑出了声。

  内务府那种雁过拔毛的超级贪婪,康熙岂能不知?

  “嗯,修保和殿,扩建热河行宫,增建木兰围场,都需要银子。”康熙话锋一转,盯着胤问道,“你真有把握,每年上交五十万两银子?”

  胤差点笑出了声,康熙的迟疑,真就是见识不够了。

  不客气的说,只要康熙让胤独家垄断了从京城到张家口的御道和官道收费权,嘿嘿,一年少说可以收上二百万两银子。

  “汗阿玛,只要收费的人手,全由臣儿做主,臣儿就有把握不辱使命。”胤说的掷地有声。

  PS:重要应酬回晚了,也很累了,下一更,早上再看吧,我需要睡个好觉。

第175章 二废太子(1)

  历朝历代,都执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建国之初,人口少,确实没问题。

  然而,一旦人口爆炸式的增加,土地不仅不够分,还被官绅兼并严重,饿肚子的那批人就该揭竿而起了。

  王朝周期律,根子问题就是土地的有限,和人口的持续增加之间的巨大矛盾。

  胤利用康熙的见识短板,垄断了张家口到京城的官道收费权,嘿嘿,就再也不可能缺银子花了。

  要知道,在后世,最赚钱的高铁线路,就是京沪高铁。

  在京沪线上,趟趟高铁,都是客满,想亏本都不可能。

  胤垄断的官道收费权,无本万利,充其量也就是养一批收费的差役罢了,利润率冠绝整个大清的一切买卖。

  当然了,胤从不做吃独食的烂事,康熙的小金库必须持续增加,这是大前提。

  等康熙提及广州海关监督衙门,收的税越来越少的问题时,胤却闭紧了嘴巴,不肯作声了。

  手不能伸出太长,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在古北口,康熙召见了直隶提督马进良及其长子马龙。

  直隶提督,驻于古北口,辖提标四营,节制三镇七协,拱卫京畿险塞,其地位十分重要。

  现任直隶提督马进良,已经在任近二十年之久。

  不仅如此,马进良的长子马龙,居然任提标中军参将。

  未入八旗的父子二人,居然带兵同守一城,可想而知,康熙对马进良有多信任?

  当然了,马进良出身于甘肃西宁,这也是康熙格外宠信他的重要基础。

  “赏戴花翎、直隶提督,臣马进良,恭请圣安。”

  “直隶提标中军参将,臣马龙,恭请圣安。”

  “起吧。”康熙笑眯眯的说,“栋宇有大功于朝廷,来人,赐座。”

  站在一旁的胤,深深的看了眼马进良。

  嗯,眼前这个老家伙,绝非一般的莽夫丘八可比!

  马进良故意把康熙的恩赏头衔,摆在最前边,显然是想告诉康熙,老臣是您一手拔擢的忠犬。

  在大清,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这里的“眼”,并不是孔洞,而是孔雀翎毛上,像眼睛一样的圆形花纹。

  孔雀翎上,一个圆圈就算一眼,三个圆圈就是三眼。

  照规矩,贝子和固伦额驸,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及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除此之外,朝廷命官须奉特旨,才有资格戴单眼花翎。

  在康熙朝,亲王、郡王和贝勒,照例不戴花翎。直到乾隆朝,贝勒以上的诸王,才开始戴三眼花翎。

  到了道光朝,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库异常空虚。

  在曹振镛的建议下,朝廷在捐官之外,竟然出现了“捐翎”的制度。

  捐银7000两,赏戴单眼花翎。捐银5000两,赏戴蓝翎。

  君臣相处了几十年,马进良也很清楚康熙的脾气。

  若是胤不在场,马进良肯定敢坐。

  但是,胤都站着,马进良就没胆子坐着说话了。

  “回皇上,老臣习惯了站着拉弓,马上骑射,还是站着为好。”马进良这么一说,胤情不自禁的高看了他好几眼。

  这个老家伙,别看是个带兵的武夫,情商比进士出身的年羹尧,强出去太多了,完全没法比。

  晚年的康熙,因为年纪大了,车轱辘式的废话特别多,胤早就见怪不怪了。

  反正吧,左耳进,右耳出,马虎过去也就罢了!

  足足半个多时辰,康熙都在回顾平三藩、收台湾及三征噶尔丹的辉煌往事。

  不过,在康熙的车轱辘话之中,胤倒是找到了马进良格外受宠的原因。

  人家马提督,在平三藩和三征噶尔丹的战争中,不仅战功卓著,还曾经多次身负重伤,真替大清流过不少血。

  康熙还没有老糊涂,他说的废话,确有人老话多的成分。

  可是,胤听得出来,在康熙的诸多废话之中,藏着的东西,令人不寒而栗。

  “栋宇,拱卫京师,朕信得过你!”康熙此话一出,不用说胤了,马进良也彻底明白了。

  “皇上,旨意到时,臣必率军勤王。”马进良斩钉截铁的表明了,绝对支持康熙的态度。

  每逢大事之前,不动声色的召见带兵都统和绿营将军们,是康熙的固有习惯。

  自古以来,皇帝都要依靠刀把子,才能讲清楚“成王败寇”的硬道理!

  康熙抚慰了马进良之后,又和马龙随便聊了几句。

  “小十五,你的手下正好缺个真上过战场的好帮手,朕看啊,马龙就挺合适的。”康熙一说这话,胤瞬间秒懂,这是想让马龙留在他的身边,当人质了。

  值此二废太子之前,作为掌权几十年的皇帝,康熙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

  其中,掌握着直隶绿营近十万兵马的马进良,更是重点关注对象。

  过往的所谓忠诚,放在当下,还靠不靠得住,都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不客气的说,马进良以前的忠诚,已经清零了。

  现在,还忠不忠,就要看表现了!

  康熙把马进良最有出息的一个儿子,搁到胤的眼皮子底下,就是怕有个万一!

  帝王心术第一条,信任就是毒药!

  李隆基逃去蜀地的路上,能想得到,他最信任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居然会逼宫么?

  不说现在了,当初一废太子之前,如果不怀疑胤的忠诚,康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尽管康熙没有明说,但是,二废太子之前的放风之意,昭然若揭。

  朕和太子,你跟谁走?

  选对了,飞黄腾达。选错了,身死族灭!

  胤心里门儿清,康熙的频频放风,打招呼,不就是想打草惊蛇嘛!

  俗话说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

  在康熙召见过的重臣和将军之中,难免隐藏着太子的人。

  想想看,若不是景熙挟私告状,康熙根本想不到,步军统领托合齐,居然是太子一党的灵魂人物。

  把风放出去了,下一步,就看太子如何应对了!

  胤倒是看得明白康熙的心思,再废太子之前,康熙不想继续耍流氓了,打算占据大义名分的至高点。

  汉武帝收拾刘据,就是利用江充,故意将其逼到绝境。

  要么举兵谋反,要么束手就擒,只能二选一!

  此前,只要被废的太子,都死光光了!

  马进良父子跪安后,康熙问胤:“你若是他,会怎么做?”

  胤眨了眨眼,小声说:“君臣父子,乃是人伦大道,臣儿宁死不敢忤逆君父。”

  康熙深深的看了眼胤,忽然高声吩咐道:“叫张廷玉!”

  张廷玉来了之后,拿出早就拟好的旨意,沉声道:“有旨!”

  胤赶紧伏地听旨。

  “上谕,著皇十五子、贝勒胤,节制御前三营,钦此!”

  御前三营,就是上三旗的前锋营、骁骑营和护军营,总兵力多达三万余人。

  不夸张的说,此旨一出,胤已成整个大清朝,除了康熙之外,兵权最重之人。

首节上一节141/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