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71节

  黑衣人瞪了狄顺一眼,哼道:“难怪人头值两块金饼,可惜,当初应该多要点。”

  狄仁杰知道这种人不怕死,跟他废话毫无意义,挥了挥手,道:“把他带去关起来,明日交给万年县,这种人需要不良人来对付。”

  黑衣人听到“不良人”三个字,脸色微变。

  次日天明,狄仁杰继续上路。

  他知道这次差事危险,一共带了二十名衙役护身,身边只留三人,其他人都藏在暗处,就是为了引蛇出洞。

  回长安路上,再无波折。

  狄仁杰命几名衙役将猎金郎送走,带着其他人返回大理寺。

  按照规制,他需要先去向辛茂将汇报一声,再入宫面圣,不料,辛茂将却并不在大理寺,外出办案去了。

  狄仁杰十分好奇,到了辛茂将这个级别,除了皇帝指派,通常不会再办别案,怎会亲自出动?

  一问之下,不由吃了一惊。

  原来长安城发生巨大械斗案,死了三人,另有二十多人受伤。

  死的还都是世家大族子弟。

  如此大案,圣人也亲自过问,故而不仅长安县令、金吾卫中郎将,就连辛茂将和刑部尚书也都去了。

  狄仁杰急问:“到底是什么案子,怎会如此严重?金吾卫没有提前过去阻止吗?”

  “哎,案子发生在怀远坊马球社,原本还好好的打马球,结果突然就变成打人。两人是被马蹄踩死,一人被月杖敲中头部而死。当时球社一片混乱,不少看客,都是因踩踏而受伤。”

  回话的是一名姓源的四十多岁寺丞。

  狄仁杰又问:“打马球的两方人,都是谁?”

  源寺丞叹道:“还能是谁,一边是京兆杜氏,一边是洹水杜氏。”

  狄仁杰深吸一口气。

  他其实一直在担心,京兆杜氏被杜正伦开凿杜固,必定怀恨在心,加以报复。

  没想到报复竟这般猛烈。

  事到如今,狄仁杰知道自己过去也帮不到什么忙,更解决不了两家仇怨,便没有多说什么,朝皇宫而去。

  来到甘露殿,狄仁杰向李治见礼后,抬头看了李治一眼,见天子脸色苍白,眉宇间带着愁色,心中不由有些担心。

  李治问道:“狄卿,三门峡的案子可查清了?”

  狄仁杰拱手道:“回陛下,臣已全部查清,此事是江南世族所为,主使者名为桓道全,出身龙亢桓氏。”

  说着递上一份奏章。

  李治看完后,沉默了一会,道:“这个桓道全可是桓温后人?”

  狄仁杰道:“回陛下,桓道全正是桓温后人。”

  李治听完后,暗暗摇头。

  因为司马氏的无能,导致南北朝时期,江南世族轮流把持朝政,皇帝则成了摆设。

  说一句“王与马共天下”,其实都抬举了司马氏。

  东晋之后,南朝换了四次政权,却都没能摆脱世家大族的控制,江南世族也慢慢堕落,只知家族,不知国家。

  杨坚灭江南后,便非常鄙夷江南世族,据《尚书》五教之义,编著典籍,巡敕江南,广传儒家之道。

  然而江南世族依然故我,没多久就反叛。

  到了唐朝,江南世族已沦为朝堂边缘人物,唯一有点影响力的,也只剩下兰陵萧氏。

  想到此处,李治问道:“桓道全为何要破坏破礁大计?”

  狄仁杰道:“回陛下,原因很简单,是为了敛财。”

  李治愣道:“敛财?”

  狄仁杰道:“是的,从去年开始,他们就暗中抬高米价,想赚一笔。结果朝廷欲开凿三门峡的消息一出,米价骤然下跌,他们手中的米出不了手。”

  “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散播流言,让百姓们以为三门峡不会凿通,米价自然重新冲高,他们就可以大赚一笔了。”

  李治摇头道:“果然是只知家族利益,不顾国家,朕算是见识到江南世族的作风了。”

  狄仁杰忙道:“陛下,也并非所有江南世族皆是如此,臣能顺利破案,也多亏江南世族帮忙。”

  李治奇道:“哦,是谁帮了你?”

  狄仁杰道:“也是桓氏,县桓氏。他们得知桓道全所为,便暗中监视,臣调查时,主动向臣提供了证据。”

  李治点点头,道:“看来江南世族中,也还是有忠义之人的,很好,朕会下旨嘉奖他们。”

  狄仁杰拱手道:“那臣告退了。”

  走到门口时,狄仁杰忽然转身,长身一躬,道:“陛下,臣僭越一句,您脸色不太好,可要多注意龙体!”

  李治微微一笑,道:“狄卿不必担心,朕会注意的,你去吧。”

  狄仁杰离开后,王伏胜也忍不住道:“大家,狄少卿说的对,您这几日太过操劳,还是休息一会吧。”

  李治看了他一眼,见他满脸担忧,笑道:“好罢,这几天发生的事太多,确实令人忙昏了头,朕去后宫活动一下身体吧。”

  起身离开了甘露殿。

  阳春三月,和风日暖,柳絮飘飞。

  李治走在金水河旁的河畔时,望着满天飞舞的柳絮,忽然道:“伏胜,程知节回长安了吗?”

  王伏胜道:“应该没有。”

  李治点点头,站在河边,抬头凝望着河面,便在这时,一阵风吹来,李治只觉脑袋“嗡”的一声,阵阵刺痛从头皮深处传来。

  李治捂着脑袋,慢慢蹲下身子,露出痛苦之色。

  王伏胜大惊,急忙扶住他,尖声道:“不好,圣人头疾又犯了,快请孟御医!”

  立政殿,偏殿。

  武媚娘正拿着一本书,一脸专注的研究一种新的药膳。

  张多海忽然奔了过来,还未走近,便大喊道:“殿下,不好了,圣人头疾又犯了。”

  武媚娘心中一惊,手中的书落在了地上,急问:“可严重吗?御医看过没有?”

  张多海道:“孟御医们都过去了,只不过陛下陷入昏迷,似乎比上次更严重。”

  武媚娘脸色阵青阵红,她深吸一口气,慢慢捡起地上的书,冷冷道:“你昨日说,杨玉臣和孙思邈今日到长安?”声音已恢复冷静。

  张多海咽了口吐沫,道:“应、应该是的。”

  武媚娘沉声道:“好,你随吾出宫,吾要亲自去接他们。”

  张多海变色道:“殿下,您不去看望陛下吗?这种事让臣去做就行了啊!”

  武媚娘凤眸凝视着他,一字字道:“我不会医术,去了又有何用?这时候找到孙思邈,才能真正帮到陛下!”

  张多海不敢再劝,忙道:“臣这就去安排车驾。”

第86章 武皇后参政?

  杨玉臣望着熟悉的长安城,又看了身后骑在驴子上的孙思邈,眼泪都差点流出来了。

  他本是贵胄子弟,凭门荫入仕,担任一名普通千牛卫。

  他平生好赌,因看好武昭仪会上位,便赌了一把大的,攀附武昭仪手下的内侍张多海。

  后来武昭仪果然当上皇后,张多海升为少监,他也得到回报,升为千牛备身。

  去年十一月,张多海给他交代一件差事,请一位神医入京。

  他本以为是件小事,做梦也想不到,这差事差点要了他小命。

  如今紧赶慢赶,好不容易把孙思邈这尊佛给请回长安,几乎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孙思邈笑道:“小赵啊,怎么哭了,哀哭伤身,会影响寿命的。”

  他是一个须发皆白的小老头,脸庞红润的很,很难看出已快百岁高龄。

  杨玉臣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道:“孙神医,您赶紧随我入宫吧,皇后殿下只怕等急了。”

  孙思邈笑道:“进宫是肯定要进宫的,不过老夫要先沐浴一番,总不能臭烘烘去见皇后殿下吧?”

  杨玉臣急道:“可是距离期限……”

  孙思邈道:“不是还有两天吗?都到长安了,还怕老夫跑了不成。”

  杨玉臣无可奈何,只好同意。

  两人进城后,杨玉臣正准备带孙思邈去自己家中,忽见大街上走过来一个胖子。

  杨玉臣心中一惊,快步迎了上去,陪笑道:“张少监,您怎么亲自来了?”

  张多海看都不看他一眼,径直来到孙思邈跟前,拱手道:“请问您就是孙神医吗?”

  孙思邈看了张多海一眼,拱手笑道:“原来是位中贵人,老夫有礼了。”

  中贵人指的就是皇宫中的内侍。

  张多海暗暗心惊,本想问他如何瞧出自己身份,不过武皇后就在旁边等着,他可不敢多说废话。

  “孙神医请随我来,有位贵人要见您。”

  孙思邈微笑道:“也好,您请带路。”

  张多海带着孙思邈来到一条无人的巷子,巷内停着辆马车,看起来普普通通,孙思邈却已猜到,车内坐着一位极尊贵的人!

  他朝着马车下拜道:“草民孙思邈,拜见皇后殿下!”

  半晌,车内传来一道清润动听、又带着威严的声音。

  “吾冒昧请孙神医来长安,实在冒昧,圣人犯了头疾,还请神医不辞辛劳,随吾入宫一趟。”

  孙思邈早猜到来长安是为皇帝治病,拱手道:“草民领旨。”

  武皇后马车后面,还有另一辆马车。

  张多海、杨玉臣和孙思邈都坐上马车,随着武皇后的马车朝皇宫而去。

  张多海这才有机会解答心中疑问。

  “孙神医,您瞧出我是宫中内侍,那不奇怪,很多人都能瞧出来。可您怎知马车中的是皇后殿下?”

  孙思邈笑道:“刚才的马车看起来普通,马车前辕放的踏凳上,却雕刻着凤纹。”

  张多海恍然道:“不愧是神医,果然观察细致入微,相信您一定能医好陛下头疾。”

  孙思邈却没有说话。

  他最清楚头疾有多么难治,尤其病人还是皇帝,很多冒险的治疗法子,都不能用。

  孟诜额头落下一滴冷汗。

  他正在为圣人把脉。

  在他身后,郑贵妃、徐充容、刘充嫒三个人的眼睛都盯在他背上,仿佛三柄刀悬在他头顶,让他倍感压力。

首节上一节71/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