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倭将上前,道:“我上条中信愿往。”
阿倍比罗夫准之,将第三船队交给他指挥。
倭将跳下一艘小船,传下号令,数十只小船随他朝港口冲去,有如离玄之箭。
只须臾功夫,众船杀上港口。
此时阿倍比罗夫的座船距离港口已近,眺目远望,只见唐军港口一片混乱,四处火起,喊声震天。
阿倍比罗夫大喜,笑道:“都说唐人如何了得,今日一见,言过其实。”
一名倭将道:“还是王子殿下的计策高明,唐人毫无防备。”
阿倍比罗夫瞪了那人一眼,道:“胡说,这都是女王的谋略,再敢胡言,军法处置。”
那将领低头不敢多言。
此次计划,除了突袭唐军外,还要联合百济军队,攻打泗城。
阿倍比罗夫见头战如此顺利,当下命三支船队守住港口,亲率另两队蹬港,好尽快结束此战。
当他上得岸后,上条中信来报,唐人已经溃败,弃港而逃。
阿倍比罗夫当即亲率人马,前往追击,追不到两里,忽见前方火光明亮,一处矮坡之上,停着一支唐军。
只听为首的唐军将领大喝一声,提枪策马,朝倭军冲杀而下,正在溃逃的唐军也忽然掉头,反杀而来。
有倭将叫道:“不好,中计了。”
阿倍比罗夫深知这种情况下,绝不可混乱后退,大喝道:“不必惊慌,援军稍后即到,正面迎敌!”带着人,与唐军奋力厮杀。
然而倭军披甲不足两成,无论气力、斗志、技巧皆不如唐军。
战不多时,倭军便节节败退,阿倍比罗夫也被一名唐将捅了两枪,身受重伤,只得后退。
撤到港口,正想据港而守,让海面上的倭军来援,却见海面上出现一支庞大的船队。
船只不多,却都是怪兽一般的巨大战舰,乘风破浪而来,箭矢如雨,船上还有拍杆,每一次落下,像拍苍蝇一样,将一艘倭国小船拍毁。
倭军在前后夹击之下,顿时溃不成军。
阿倍比罗夫不住呼喊,督军死守,固待援军。
厮杀持续了整整一昼夜,天色微明,倭人死伤无数,却依然看不到援军。
阿倍比罗夫躲在水港之中,不住催兵抵敌。
一名倭将道:“大将,一夜过去,不见援军,只恐援军也受埋伏。”
此时暮色虽沉,借着一缕东升阳光,隐隐可见四周倭军尸体不计其数,前方喊杀声越来越近,却是倭人斗志衰竭,挡不住唐军逼近了。
阿倍比罗夫心知败局已定,等天色明朗,再无逃脱机会,当即跳上一艘小船,扬帆而逃。
唐军虽堵住水港,然港口处水势宽阔,倭人船只又小,一心逃亡的话,唐军很难阻截。
阿倍比罗夫借着黎明前的昏暗,从一艘唐军大船侧面逃走。
经过之时,忽听“砰”的一声响。
前方一艘倭国小船被唐军拍杆击散了架,倭军纷纷落入水中,在冰冷的海水中不住挣扎。
阿倍比罗夫催船急行,幸而躲过拍杆攻击,很快冲出唐军包围。
回头看时,港口已被唐军夺回,这三万多人的倭国主力,只有不到一千人逃得性命。
阿倍比罗夫一路南逃,临近白江口时,远远便看到火光冲天,海面有如火滚。
白江口入口狭窄,一旦被堵,情况只会比熊津港倭军更惨。
阿倍比罗夫不敢多看,命船只绕过白江口,急往九州返回。
第366章 斩首两万
自倭军出发后,中大兄一夜不眠,站在高崖之上,遥望北方。
此时天色渐明,忽见中臣镰足快步而来,面色苍白,神情甚是慌急。
中大兄情知有变,急问:“镰足,出了何事?”
中臣镰足道:“王子,龟井馆的唐人使节,逃跑了。”
中大兄微微变色,道:“我给你三千人马去抓他,他身边只百余人,如何逃脱?”
中臣镰足道:“我等抓捕之前,他便逃跑了。”
中大兄脸色大变。
唐人提前逃跑,说明猜到他们会动手,难道计划已经泄露?
“快追,出动所有人马,务必抓到他们!”中大兄厉声道。
中臣镰足领了命,正要离去,忽然呆呆盯着海面方向,瞪大眼睛。
中大兄转头一看,整个人也石化在原地。
只见海面上出现数十艘战船,顺风而来,队形杂乱无章,船头旗帜歪歪斜斜。
出发时队伍齐整,旗帜遮天,此时却是这般模样,不是打了败仗逃回来,又是何故?
中大兄飞奔下崖,来到水寨附近,抬头一看,刚好瞧见一员大将从船上下来,乃是阿倍比罗夫。
中大兄目眦尽裂,喝问:“阿倍将军,这是怎么回事?”
阿倍比罗夫一点不客气,手握刀柄,冷冷的道:“王子殿下好计谋,害的我们羊入虎口,中了唐人的圈套!”
中大兄失声道:“怎会如此?”
这时,宝女王也得到消息,在侍从簇拥下而来,望着惨败归来的阿倍比罗夫等人,颤声道:“阿倍将军,怎会如此?”
阿倍比罗夫伸手指着中大兄,咬着牙,道:“女王殿下,我们中了唐人的诡计,若非听了王子殿下的话,我们固守倭国海岸,怎会遭此大败?”
中臣镰足喝道:“当初你也同意,现在竟把责任推到王子殿下头上?”
阿倍比罗夫冷冷道:“那是因为女王殿下被王子蛊惑!”
宝女王面色惨白,急问:“损失了多少人马?”
阿倍比罗夫回头看了一眼,摇头叹道:“除了回来的这些,其他人都已沉入百济海域。”
宝女王身子一晃,差点摔倒。
她深吸一口气,慢慢转动脑袋,凝视着中大兄。
“事到如今,你还有何话说?”
中大兄沉声道:“母亲,还请冷静,眼下……”
宝女王挥手怒斥道:“我不想再听你解释,来人,将王子带下去,软禁起来!”
“呛”的一声,阿倍比罗夫拔刀出鞘,他带回来的军队,很快将中大兄给包围了。
中大兄后背一凉。
宝女王显然是打算利用这次败仗,将责任都推到他头上,扫除他这个障碍,掌控倭国大权!
中大兄身边的护卫不多,动起手来,绝非对手。
“都放下刀刃,我任凭母亲处置便是。”中大兄挥了挥手。
他心知这次冒险进击,犯了大错。
宝女王虽不擅长国事,然而权谋争斗之能,果敢狠辣,今被她抓住机会,她必不会放过。
两名侍卫拿着铁链,朝中大兄走了过来。
就在这时,海面上驶过来一艘大船,有人惊呼:“是唐朝战船,唐人来了!”
……
“叮叮”两声,铁链将大海人绑了个结实。
村国男依大怒,拔刀出鞘,然而刀还未拔出,便见一人闪身过来,一脚踢在他握刀的手上,接着一记转身扫腿,将他踢飞。
大海人望着被李元芳击飞的手下,惊怒道:“你们这是做什么?”
狄仁杰站在春明门下,抱着手臂,道:“大海人王子,您这是准备去哪?”
大海人背过身子,将身后的弓箭展示给狄仁杰瞧,说:“我只是想出去狩猎而已。”
狄仁杰道:“您出去狩猎之前,要把所有书信都烧了,还要将使节印信都带在身上吗?”
大海人变色道:“你一直在监视我?”
“倭国您是回不去了,还是先去牢里住上几日吧,来人,押走!”狄仁杰挥了挥手。
将大海人押入大理狱后,狄仁杰马不停蹄,入宫向李治禀告。
李治听说大海人准备逃跑后,便知倭人已经动手。
果不其然,六日之后,营州传来八百里加急,说熊津港大捷,唐军斩首两万多,俘虏近万人。
这一战,倭国军队死亡超过五万,大多是溺毙而亡。
大唐以斩首记军功,故而战争之后,唐军会坐船搜索,将落水倭国尸体打捞上来,斩下首级。
然而海流湍急,不少尸体被冲远,难以找到,故而只得两万多首级和近一万的俘虏。
这场大捷传到长安城时,长安百姓们都有些懵。
他们只听说倭人准备攻打虾夷,并未想到倭人会突袭大唐,还被反杀。
无论如何,总归是一场捷报,并不妨碍皇帝在承庆殿设宴庆祝,也不妨碍这场捷报,成为大家过年的话题。
十二月二十八,假前最后一日,姜恪返回长安。
刘仁轨派人送来的急报,只简单描述了战斗结果,过程却一点没提。
姜恪却亲身参与此战。
李治当即召姜恪入宫,听他详细讲述战况。
姜恪来到殿内,拱手道:“回陛下,敌人是在十二月十六日,袭击熊津港。多亏内领卫提供情报,我等才能提前准备。”
向一旁的王及善拱手致意,王及善拱手还礼。
李治询问战况详情。
姜恪回答道:“倭军攻到熊津港后,我军诈败,一路东逃,让出港口,同时派人通知刘都督的营州水军主力。”
“等刘都督的船队就位,我们才回身反杀,水路两军夹击,厮杀一夜,击溃倭军。只可惜让倭国主将逃跑了。”
李治听到此处,问道:“白江口那边,战况又如何?”
姜恪笑道:“那边打得更容易,孙仁师将军率领三万水军,堵住江口,倭国直接与我军在海上大战。”
“倭军四次冲阵,皆被击退,无法冲出海口。”
“孙仁师将军又使用连发火箭,顺风投火,臣赶到白江口时,只见烟焰涨天,海水皆赤,除一支倭人部队,夺船逃脱,其余倭人,皆沉于江底。”
李治道:“倭人夺下我军战船?”
姜恪道:“是的,他们船只被烧毁之后,便主动朝我方战船靠拢,一来想引燃我军战船,同归于尽。二来,想夺我军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