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节

  原治刚继位时,便一直想扩充科举规模,打破士族门阀对朝堂的垄断,只可惜一直遭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反对。

  如今通过废王立武,褚遂良被贬,关陇贵族失势,确实是改革科举的好机会。

  对李治这个现代人来说,提高科举影响力,让平民都有机会逆天改命,也合他的胃口。

  “好,朕记住了,多谢皇后提醒。”李治拍了拍武皇后手臂。

  不一会,薛仁贵的羊烤好了,外皮金黄金黄,肉香扑鼻,令人食指大动。

  李治命人取来匕首,一块块割着吃,只觉羊肉又鲜又嫩,腥味几乎被掩盖,对薛仁贵大加赞赏。

  武媚娘割下几块最肥美的肉,装在盘里,撒上些不知名调料,端到李治身前。

  “大家,尝尝这个。”她笑道。

  李治尝了块羊肉入口,只觉口感更加舒滑,还多了股甜味,点头道:“不错,皇后果然也善烹饪。”

  李治又命薛仁贵尝了尝,薛仁贵受宠若惊,吃了口后,不住称赞,却不敢再多吃。

  就在这时,王伏胜从远方飞奔而来。

  武皇后最先发现,她拉着李治的手,笑道:“妾身刚写了篇外戚诫,想请大家帮我斧正。”

  “此事以后再说吧。”李治摆了摆手,他也注意到王伏胜过来,朝他问道:“伏胜,这般慌里慌张,是出什么事了吗?”

  王伏胜低头拱手,语气发颤道:

  “大、大家,内侍少监张多海率领一帮内侍去冷凝殿,说奉皇后殿下命令,杖打王庶人和萧氏,并要将她们砍去手脚,扔入酒缸里。”

  李治转头看向武媚娘,凛然道:“皇后,可有此事?”

  武皇后泫然欲泣,道:“大家,妾身昨夜又梦到了安儿,一想到她死前的模样,就实在忍不住……”

  李治微微一愣,脑中多了段记忆。

  安儿是武媚娘长女。

  有一次,武媚娘在唐高宗耳边说了王皇后坏话,王皇后气冲冲去蓬莱殿,找武媚娘算账。

  然而等了许久,武媚娘都没回宫,等王皇后离开后,小公主就死了,宫女们都说是王皇后杀了公主。

  这件事确实透着蹊跷。

  王皇后再鲁莽,也不可能真的跑到武皇后宫里杀人,况且宫里还有那么多宫女内侍。

  原治也没有听从宫人们的一面之词,派人调查,最后经过审问,终于有宫女招供。

  小公主从出生起,就体弱多病,呼吸不畅,经常晕厥。

  因为王皇后到来,宫女们都跪在地上,无法照顾小公主,结果就是这半个时辰的疏忽,小公主便死了。

  宫人们担不起罪名,怕武媚娘问罪,才栽赃给王皇后。

  所以简单来说,这是一起王皇后引起的意外事故。

  这个时期,医疗条件不足,小婴儿夭折率很高,皇家同样如此。

  原治调查后,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当时并未把王皇后怎样。

  武媚娘也知道真相,报仇的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因自己去过冷凝殿,才想以此为借口,除去王皇后和萧淑妃。

  想清这一点,李治沉声道:“好了,皇后,此事到此为止,以后不许再追究。伏胜,摆驾冷凝殿。”迈步朝冷凝殿而去。

  武皇后怔在原地,一阵冷风吹来,让她感到一阵凉意。

第4章 太子李忠

  木板都已拆除,冷凝殿的大门敞开着,王皇后和萧淑妃相互搀扶着,站在殿门口。

  张多海挺着圆溜溜的肚子,正在与她二人对峙,中间隔着几名王伏胜手下的内侍。

  “你们这帮小兔崽子,连皇后殿下的命令也敢违抗,想作死吗?”张多海气尖声尖气地骂道。

  一名内侍战兢兢道:“王大监已经去找圣人了。张少监,您就发发慈悲,别为难我们这些低贱人。”

  王皇后已经重新梳妆过了,她高昂着脖子,道:“张多海,你现在可威风地紧啊!”

  张多海皮笑肉不笑的道:“王氏,你现在只不过是庶民,吆喝什么?哼,你当年把本监当狗一样羞辱,本监今日都要讨回来!”

  “你准备怎么讨?”一道声音从远处传来。

  张多海转头一看,顿时吓得一哆嗦,跪伏在地。

  来者正是李治。

  王皇后和萧淑妃见李治到来,齐齐拜倒在地,凄凄切切地道:“妾身拜见大家。”

  李治大步走进院中,抬手道:“都起来吧。”

  二女相互搀扶着起身,满怀期寄的望着李治。

  李治淡淡道:“张多海,这里没你的事了,去伺候皇后吧!”

  张多海连连磕头,道:“是,是。”灰溜溜离开了。

  “陛下,求陛下宽恕妾身吧!”萧淑妃忽然扑了过来,抱住李治的腿,哀切啼哭。

  王皇后见了,也想学她,最终还是抹不下脸面,只一瞬不瞬的盯着李治,眼中充满哀求。

  李治拍了拍萧氏肩膀,道:“你们先在这安心住着,容朕再想想。”命人拉开萧氏。

  萧淑妃却不肯松手,哀切道:“陛下,纵然妾身有罪,妾身两个女儿是无辜的啊!”

  李治道:“你放心,朕会放了她们,你总可以安心了吧。”

  萧氏这才松手,被内侍拉开,李治飞快离开。

  次日清晨,李治下了三道旨意。

  第一道,将“左右领左右卫”改名为“左右千牛卫”,“左右侯卫”改为“左右金吾卫”。

  第二道,任命薛仁贵为检校千牛卫中郎将,贴身随侍自己身边。

  第三道,将两位关在掖庭的小公主释放出来。

  王伏胜心知皇帝看到两位小公主后,王皇后和萧氏便有获救希望。

  于是亲自前往中书省,盯着中书舍人拟诏,再跟到门下省,催促审核。

  三道诏书盖上两省大印后,他拿回甘露殿,由李治亲自盖上玉玺,他再马不停蹄将诏书送去尚书省执行。

  掖庭司由刑部管理。

  王伏胜亲自跟随刑部官员前往掖庭司,总算将两位小公主接回了甘露殿。

  义阳公主七岁,高安公主六岁。

  两个孩子原本都粉雕玉琢,在掖庭司关了十多日后,变得很憔悴。

  两个小女孩见到李治后,如同飞鸟投林,紧紧抱着李治大腿,“父亲”、“父亲”叫个不停。

  唐朝皇宫的规矩并不甚严,亲属之间称呼随意。皇子、公主可以直接称呼皇帝皇后为父亲母亲,称呼亲生母亲为阿娘。

  高安公主流着鼻涕,抹着眼泪,道:“父亲,你把阿娘也放了吧。”

  李治摸着她小脑袋,道:“你阿娘已经自由了,你们随时都能去看她。”

  高安公主“欢呼”一声,将脑袋贴在李治大腿上蹭来蹭去。

  义阳公主毕竟大一岁,更懂事些,问道:“父亲,我和妹妹以后还能跟阿娘住在一起吗?”

  两姐妹原本和萧淑妃住在承香殿,如今萧淑妃贬为庶人,住在冷宫,她们也没地方可住了。

  这一刻,李治甚至动念恢复萧淑妃妃位,转念一想,还是打住想法。

  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朝臣揣摩。

  若贸然恢复萧淑妃妃位,朝臣会以为他向世家大族妥协,之前唐高宗的一番努力,就将白费。

  “你们若想与阿娘在一起,住在冷凝殿也行,只要你们自己愿意。”他说道。

  两姐妹对视一眼,都十分欢喜,脆声道:“儿愿意。”

  冷风嗖嗖,吹枝拂柳,池塘里的青蛙似乎都冬眠去了,水面寂静,冰冷的河水,枯萎的荷叶,呈现一种凋零的美。

  这片池塘李治是第一次来,这几天他在皇宫转来转去,却也不过在十分之一的土地上,落下足迹。

  皇宫太大,有人说深宫内院是一个牢笼,至少现在来看,这个牢笼还算宽敞。

  突然,李治注意到远处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鬼鬼祟祟的来到山水池阁,躲在一座假山后面,探头张望。

  李治站在一棵树后面,少年并未瞧见他,不过他似乎在找什么人,目光一直望着远处一座石桥。

  李治大为诧异,因为这少年是皇太子李忠,他不在东宫待着,跑这里来做什么?

  话说回来,这少年也挺可怜的。

  他原来的母亲是一名低贱的宫人,后被王皇后领养,才被推上太子之位。

  如今王皇后被废,武皇后上位,且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他的太子之位注定要被废掉。

  这时,一名年近三旬、穿着朴素的宫女提着个装满水的木桶,从一座石桥上经过。

  那少年露出欣喜之色,大声喊道:“阿娘,阿娘!”

  那宫女大吃一惊,循声看去,很快发现了李忠,眼泪止不住的从眼眶中流了下来。

  突然间,她转动脑袋,四顾搜索起来,李治急忙躲到树后,才未被她发现。

  那宫女确认周围没人,才来到假山旁,拉着李忠进入假山,哭道:“太子,你怎能来看我?若被人瞧见,你这太子之位可就危险了呀!”

  李忠眼中也流着泪,泣声道:“孩儿太过思念阿娘,忍不住就来了。再说,宫中都在说,父亲要立五郎为太子,孩儿没什么好怕的。”

  那宫女姓刘,是皇宫中妃嫔地位最低的御女,属于皇帝的八十一御妻之一。

  当初李治当太子时,她还是个侍女,被李治临幸之后,生下李忠。

  然而她身份低微,年龄也比李治大很多,李治登基后只给了她御女的封号,相比之下,其他有子嗣的嫔妃,最低也是才人。

  不过刘氏却非常知足,因皇帝并未禁止她与太子见面,所以她将后半辈子的念想,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从小她就一直陪伴在李忠身边,有时只能远远看着,也无怨无悔。

  李忠每长高一点,她都会给她缝制新的衣服,虽然这些衣服最终空置柜里,并未穿在李忠身上,她却从未停止过。

  而她自己的衣服,已没有几件,还全都打满了补丁。

  幸好李忠从小孝顺,知道她是自己生母后,对她格外亲近。

  直到三年前,王皇后因没有子嗣,决定领养李忠,并扶持他当上了太子。

  自那以后,王皇后便禁止刘氏接近李忠。

  有几次刘氏远远躲着瞧儿子,被王皇后知道了,便将她打发到皇宫最偏僻的山水池阁,并且交代管事内侍,给她多派活计,让她无瑕再见太子。

  李忠年纪大了,开始懂事,有次偷偷来山水池阁见刘氏,却被刘氏大骂一顿,让他不准再来。

  刘氏如此做,全是为了儿子的将来,她知道若被王皇后知道,很可能领养别的皇子,改立太子。

  自那以后,李忠再没有来过。

  刘氏时常梦见儿子,独坐饮泪,却也并未再去找儿子。

首节上一节3/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