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68节

  如今的朝堂之上,皇帝的权威早已到达顶峰,这种情况下,只有大到影响到国本的事情,才有可能遭到群臣反对。

  除二人之外,其他大臣们也都在猜测皇帝的想法。

  长孙诠这天晚上下衙后,便坐在书房之中,考虑着契丹之事。

  他曾在河北沧州做过几年县尉,对河北非常关心,而契丹的战后处置政策,肯定会影响到河北的民生。

  正当沉思之际,“吱呀”一声,新城公主推门进来了,身边还跟着一名侍女,手上捧着一壶酒和两只银酒杯。

  “公主,你这是?”

  长孙诠望着新城公主将酒和酒杯放在桌子上,又搬来一张椅子,似乎想和他对坐饮酒。

  新城公主挥手让婢女退下了,朝他莞尔一笑:“你们喝吧。”转身离开了。

  长孙诠大为诧异,不知新城公主这个“你们”指的是谁?

  他追到门口,却发现新城公主已经沿着走廊走远了,过了不一会,只听脚步声响,一名家丁领着一老者走了过来。

  长孙诠快步迎了过去,惊道:“大兄,您怎么来了?”来者正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微笑道:“过来和你聊聊,再带你去一个地方。”

  长孙诠总算明白妻子为何端酒过来。

  他将长孙无忌请入书房,给他倒了一杯酒。

  长孙无忌放到鼻间闻了一会,感叹道:“这是清徐的葡萄酒,先帝和我都喜欢喝此酒,四郎有心了。”放在唇边慢慢品尝。

  长孙诠不由暗赞妻子细心,竟连长孙无忌的喜好都知道。

  他不爱喝果酒,并未给自己倒酒,开口问道:“大兄,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吗?”

  长孙无忌缓缓道:“今日陛下召开临时朝会,谈论契丹之事,你应该也去了吧?”

  长孙诠奇道:“小弟确实去了,大兄也在关注此事吗?”

  长孙无忌道:“眼下长安城暗流涌动,并不平静,我纵然想要安心著书,别人也不会允许,只好提前谋划,以后不至于太被动。”

  长孙诠心中一凝,道:“您说的暗流涌动,指的是什么?”

  长孙无忌道:“眼下暗流还在水下,我也瞧不清楚,以后再和你说吧。”

  他神情郑重了一些,道:“四郎,本来你的仕途之事,我不该插手,但你如今身份不同,肩负一族兴衰,我不得不帮你谋划一二了。”

  长孙诠望着他的表情,大致也听明白了。

  长孙无忌探知了什么隐秘,知道长安城即将有一场大的风波。

  长孙诠此时在朝中根基太浅,不足以保全家族,所以他才想帮上长孙诠一把,让他尽快提升官位。

  “大兄,您不必多说了,我知道自己身上的职责,您有什么安排,只管说吧。”

  长孙无忌霍然起身,道:“那我现在带你去一个地方,见一个人。”

  一辆马车很快驶出公主府,出了坊门,沿着长安城大街向南而行。

  长孙诠见马车一直向南,他认识的人之中,没有人住在城南,不由好奇道:“大兄,您要带我去见谁?”

  长孙无忌道:“禄东赞。”

  长孙诠讶道:“您带我去见他做什么?”

  长孙无忌缓缓道:“昨日刘仁轨的消息刚传来,陛下今日就召开朝会,谈论契丹之事,这说明什么?”

  “陛下很重视契丹!”

  长孙无忌点头道:“不错,然而以契丹体量来看,别说和吐蕃、突厥比,甚至连回纥也远远不如,陛下何以如此重视?”

  长孙诠下朝后便一直在想此事,虽然脑海中也有一些猜想,但联想到皇帝上朝时的表情,又觉得并不准确。

  他摇头道:“我想不出。”

  长孙无忌正色道:“陛下真正的心思,也许谁都猜不中,但也不必猜中,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就好。”

  “什么?”

  长孙无忌道:“陛下很重视契丹,也很重视契丹地区的战后政策。”

  长孙诠坐直了一些,点头道:“不错。”

  长孙无忌缓缓道:“陛下之所以重视,是担心战后政策制定不好,契丹将来还会造反。”

  长孙诠继续点头。

  长孙无忌笑道:“这就是我们去找禄东赞的原因了,吐蕃人吞并那么多部落,却能治理的很好,这便是禄东赞的功劳,咱们去向他请教一番。”

  长孙诠轩眉一皱,道:“大兄,吐蕃情况和我们不同吧,长安能人那么多,何必请教一个胡人?”

  长孙无忌看了他一眼,道:“你切莫小看胡人,就说这个禄东赞,他的谋略绝不比我差,之所以输给我们,只因吐蕃国力不如大唐而已。”

  长孙诠欲言又止。

  长孙无忌抬了抬手,接着道:“咱们不必争执,等你见了禄东赞,就知道此人能耐如何了。”

  长孙诠想了想,道:“大兄,先不提此人能耐如何,他并未归附我们,愿意替我们出谋划策吗?”

  长孙无忌笑道:“若是请他帮忙对付吐蕃,他肯定不会同意,不过咱们是向他询问应对契丹的问题,他断不会拒绝的。”

  长孙诠见他心意已决,没有再做声了。

第285章 公主府的访客

  大庆坊,南街,胡王街。

  胡王街是南街第三条窄街。

  年初的时候,皇帝下了一道旨意,将软禁在长安的各国王酋,都关一起,便于监视。

  这些人都被迁移到大庆坊南街第三窄街,因他们都是胡族的王,百姓们便给此街取名“胡王街”。

  目前住在胡王街的人已有不少,东突厥的车鼻可汗,西突厥的贺鲁,回纥的比栗毒,吐蕃的禄东赞。

  这四人很有意思,一开始贺鲁和车鼻可汗势同水火,比栗毒站在车鼻可汗一边。

  三人都没有随从,发生口角时,便直接抡起袖子动手,监视他们的内领卫也不会去管。

  贺鲁年纪大了,又以一敌二,自然不是对手,经常被揍得鼻青脸肿。

  后来不知怎的,贺鲁又与车鼻可汗尽释前嫌,两人一起对付铁勒人。

  这些原本的部落首领,此刻关押在长安之后,也与普通百姓没有分别,整日打打闹闹,只能在晚上睡觉时,怀念一下昔日荣光。

  禄东赞与三人不同,他不是王,颇受三人排挤。

  这也正合他心意,平日并不与三人来往,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屋中,翻看唐朝各种典籍。

  长孙无忌和长孙诠二人来他院中拜访时,他便正在屋子里看书。

  这是长孙诠第一次看到禄东赞。

  瞧见此人的瞬间,他便有几分明白长孙无忌的意思。

  此人确实与众不同,身为被软禁的囚徒,脸上却看不到颓丧之气,目光深邃,眼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

  他屋中虽没有茶水,却依然烧了热水,招待二人,又在水中加了一些叶子。

  他解释说,这是吐蕃一种名为“昆草”的植物,此草泡水,有凝神静气之效。

  长孙无忌喝了一口,品了品味道,微笑道:“味淳而甘,倒有几分蜀茶的意思。”

  禄东赞微微一笑,目光在两人身上缓缓移动。

  “长孙国舅,这位是令郎吗?”他用一口流利的唐语问道。

  长孙无忌笑道:“这是我堂弟。”

  禄东赞看了长孙诠一眼,微笑道:“原来是担任万年令的长孙驸马,果然是青年俊杰。”

  长孙诠见他姿态娴雅,彬彬有礼,与他所见过的胡人全然不同,心中对他也多了些好印象。

  “禄大相之名,在下也久闻了。”

  禄东赞笑道:“两位来找我这个南冠楚囚,莫非吐蕃情况有变?”

  长孙无忌似笑非笑的道:“禄兄,你是希望吐蕃有变呢,还是不希望吐蕃有变呢?”

  禄东赞叹了口气,道:“当然是不希望了,若是有变,只能是一种结果。”

  长孙诠问:“什么?”

  禄东赞道:“自然是待在天竺的吐蕃余部反攻吐蕃,兵败而溃了。”

  长孙无忌笑道:“禄兄多虑了,你二儿子钦陵如今统领军队,他的才能连陛下都称赞,不会做出不智之事。”

  禄东赞微笑道:“既然不是此事,那两位又为何而来呢?”

  长孙无忌毫不隐瞒,将契丹叛唐的整个经过说了。

  禄东赞听完后,奇道:“这是你大唐之事,何以告诉我?”

  长孙无忌正色道:“贵国在吸收异族之上,手段高明,令人佩服,故而特来请教。”

  禄东赞凝视着长孙无忌,见他并非出言讥讽,沉思了一会,道:“我们吐蕃的方法,大唐可能不适用。”

  长孙无忌笑道:“无妨,还请言之,让我这个堂弟也开开眼界。”

  禄东赞笑了笑,道:“鄙国的法子多是借鉴中原,颇为浅陋,本不敢班门弄斧,但也不敢让二位白跑一套,在下且说之,二位可做参照。”

  长孙无忌伸手道:“请。”

  一个时辰后,长孙无忌二人一起离开了胡王街,坐着马车,行在漆黑的长安大街上。

  长孙诠脑海中依然回想着禄东赞刚才的话。

  吐蕃对付那些归附的国家,一般只需要三个步骤,就能让对方臣服,且再也难以反抗。

  第一个步骤最简单,将对方的青壮男丁抽调出来,打散编入己方军队中。

  象雄便是因这个原因,导致实力大减,根本无法反抗吐蕃。

  第二点,则是让一部分对方贵族,进入逻些城,授予官职。

  任何族群都是由上层阶级领导下层阶级,只要让对方的贵族进入新的权利体系,他们才有归属感。

  贵族融入后,下层的百姓也会轻易融入,苏毗就是这样被吐蕃征服。

  最后一点则是推行宗教。

  吐蕃其实也是个宗教国家,虽不如大食国那般以宗教为核心,但宗教同样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吐蕃原本的宗教是苯教,后来在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尼泊尔)嫁给松赞干布后,佛教在吐蕃发展壮大。

  吐蕃人都信仰宗教,无论佛教还是苯教,赞普都是宗教领袖,只要对方信教,自然就会对吐蕃产生归附感。

  通过这三点,吐蕃才能迅速融合各个部落,统一力量,短期间内,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然而在长孙诠看来,这三个法子都并不适合大唐。

  唐朝是府兵制,士兵都是耕田的百姓,游牧民族很难成为大唐的兵员,唐朝庙堂也并不信任外族士兵。

  第二点就更不提了。

首节上一节268/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