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见他如此谨慎,原本还有几分质疑的大臣,也暗暗点头。
此事奏毕,再无大臣出列上奏。
李治喊了声“退朝”,从侧门离开大殿。
新年的第一场朝会,就此结束。
第249章 李义府再拜相
朝会结束后,群臣各自前往衙署。
这场朝会虽然没有大的人事变动,却也让群臣都明白,皇帝改革的决心非常强烈。
田制只是开始,今日这场徭役之争,其实就是税制改革的前战。
李义府一向是看皇帝脸色行事,皇帝想怎么改革,他就会怎么支持。
原本他还想着今日徭役废除之事,必定十分艰难,他甚至还准备了一套说辞,帮长孙诠一臂之力。
谁知长孙诠三言两句,竟将几位反对之人全部说服,似乎早已准备好了一切,事情推进的极为顺利。
这让他几日的苦心准备,白费了一番。
他回到中书省后,立即派人把张柬之请了过来。
张柬之刚才也参加了朝会。
朝堂发生的一切他也都见到了,不必李义府多解释,他便猜到李义府喊他过来的用意。
“李公,您是来找我商议税制改革之事吗?”张柬之进入办公房后,询问道。
李义府伸手示意张柬之坐下,笑道:“正是如此,柬之,刚才朝会的情况你也看到了,长孙诠竟如此轻易推动税制改革,背后若没有人指点,我是不信的。”
“您怀疑是陛下站在他背后?”张柬之眉毛耸动了一下。
李义府低声道:“陛下当年任命他为鲁城县令时,只怕就是为了这一天。”
张柬之沉吟片刻,低声道:“照您这么说,陛下当初被长孙无忌压制时,很可能已经筹划好了一切。”
李义府目光一亮,道:“你我想法一致,不然改革速度不会这么快,安排也不会这般细致。”
张柬之缓缓道:“陛下目前的改革,效果虽看不出来,但可以瞧出来,是一心想让国家变得更好。”
李义府道:“这是自然,所以你我更应支持陛下。我打算上奏,提交新的税制方案,你意下如何?”
其实从去年田制改革起,就陆续有大臣上奏,提议修改税制。
皇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众臣都不明白皇帝心思,见皇帝没有表示,慢慢的也就不再上奏。
这次的朝会,每一个大臣也终于明白过来,皇帝先前毫无反应,目的就是为了今日的朝会,想先解决徭役的问题。
徭役原本就是税制的一部分,如今大头已经解决,剩下的税制修改方案,自然也要推进。
张柬之正色道:“李公,您准备怎么修改呢?”
李义府道:“从陛下先前表露的态度来看,并非想要加税,而是希望简化税制流程,那么将征收的粟、绢、布、麻全部换成铜钱,一年收一次,你看如何?”
唐朝的租庸调规定,不论土地、财产多少,都要按丁缴纳同等数量的赋税。
其中粟二石,称做租;绢二丈、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可用绢布替代服役,是为庸。
然而要用绢布替代二十天正役,需要六丈绢,负担极大,一般百姓难以承受。
皇帝既然取消了徭役,庸也就不存在了,只剩下租调,这两项收的都是实物。
绢、粟,庸调由县尉负责征收,八月开始收敛,九月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租则在收割后,十一月开始运送。
若是统一用钱币,则不需要分两次收,一年一次,方便简单。
张柬之沉声道:“李公,在下以为不妥。”
李义府愣道:“哪里不妥?”
张柬之道:“按照原来的收税方法,百姓只需将产出的一部分,交给朝廷,不需太麻烦。若是改收铜钱,百姓则需将手中粮食、布帛,都转化为铜钱,对他们来说,就麻烦多了。”
李义府皱眉道:“每个县城中都有粮商,运过去卖掉便可,能有多麻烦?”
张柬之道:“李公,您想想,那些粮商见这么多百姓来卖粮,还会按原价收吗?”
李义府心中一惊,沉默下来。
张柬之道:“百姓们跟商人打交道,本就容易被欺骗,到时候朝廷收的税一样,百姓却需要多交粮食,利润都被商人赚取了。”
李义府道:“那依你之见,还是收实物?”
张柬之道:“下官以为可以折中一下,百姓们还是交实物,让地方官员去换成铜钱,就不会吃亏了。”
百姓与商人相比,是弱势群体,官员则相反,胆子再大的商人也不敢赚朝廷的便宜。
李义府点点头,道:“那就按照你说的,上一道奏试试吧。”
当天夜里,李义府便写好一份奏章,次日派人送到了甘露殿。
其他官员也都和他一般,纷纷上奏,导致左偏殿内的高有道几人,工作量大为增加。
不仅如此,因为李治下了旨意,凡是与田制、税制有关的奏章,直接送到正殿。
李治的龙案上,久违的堆满了奏折。
为防止头疾恶化,他不敢太过操劳,每天就处理两个时辰。
结果足足花了五天时间,才将这些奏章看完。
这其中李义府的奏章最合他心意。
这天上午,他将李义府喊了过来。
“李卿,你呈上来的奏章朕看过了,你能考虑到民间换粮的不易,足见对民生的关注,朕很欣慰。”
李义府微笑道:“陛下过誉了,臣平日休沐时,就喜欢去长安城外的田舍走走,与村庄的百姓们交流,故而对他们的情况还算了解。”
李治道:“你这个习惯很好。中书省一直少一个中书令,阎立本又需要兼顾工部的差事,朕看你可以补上去了。”
李义府欣喜不已,躬身道:“臣多谢陛下!”
李治想了想,道:“税制改革的事先不急,等田制改革全部推进之后,没有任何问题,再慢慢推进。你可以先准备着,到时候此事就由你来办!”
李义府振奋道:“臣领旨!”
李义府拜相的旨意,两天之后才颁布。
群臣得知他再次拜相后,都十分吃惊,纷纷打听,才知他在税制改革的事情上,迎合了皇帝心思,才再次拜相。
许敬宗得知此事后,气的差点吐血,他一次没拜相,李义府竟连拜两次,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去年官员考评的结果也出来了,除了李义府的官职变动外,还有很多官员的职位发生变化。
杜正伦升为了中书侍郎,长孙诠被任命为万年县令,杜易简和卢照邻的本阶官也终于升了,元万顷和郭正一也各升一级。
薛元超被补为户部侍郎,李元芳也升为内领卫中郎将。
除了官员官职变化之外,还有一名吏员的升品,引起了不小动静。
升品之人正是杜复,他的中书省令史干了还不到一年,竟升为了崇文馆校书郎。
虽说皇帝降低了吏员升品的流程,但杜复这升职速度,比同期的科举前三甲都要快,不得不令人惊异。
众官员只当是郑氏在背后出了力,毕竟郑贵妃曾派人关照过杜复。
只有高有道知道,杜复是因为协助内领府,探听大食国的消息,才升了官职。
一月开年,官员的变动,也让大唐庙堂呈现一番新的态势。
然而令人不安的是,从去年十二月末,已经半个多月,前线都没有传来新的军情。
苏毗部是否打下了逻些城?
禄东赞还在阻挡薛仁贵大军,又或者已经撤军回援?
还有北面战场,钦陵与大食人的战争,可分出了胜负,苏定方又有什么行动?
正日的喜庆与喧闹逐渐远去,等在前方的是关乎大唐未来的吐蕃战事结果。
就在李治和群臣等的越来越心焦之时,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随着驿卒进入了长安城。
第250章 三皇子探听军事
正午时分,崇文馆内一片喧嚣。
一张桌案之上,两名十五六岁的少年郎,正在掰手腕。
旁边的小童也分别为两边加油,连午饭也顾不得吃了。
其中一人正是李弘的玩伴,李贞之子李冲,他已年满十五岁,到了束发之年,被册封为琅琊郡公。
按理来说,他早该前往封地,只因他太子伴读的身份,可在长安多留五年,等加冠后,才会前往封地。
另一人则是李元嘉之子,黄国公李撰。
年初之时,李治忽然下旨,以李元嘉在民间颇有贤名之故,特下恩旨,让他的三儿子李撰进崇文馆读书。
李撰和刚进崇文馆的薛讷不同,仗着自己国公身份,颇有几分狂气,对太子李弘也不那么尊重。
李弘性格温和,并不在意。
李冲却瞧不过去,跟他口角了几次,今日口角升级,便撸起了胳膊。
围观群童之中,数三皇子李勇最兴奋。
他生性好武,最喜欢看别人动手,大声嚷嚷道:“掰他!掰他!用力啊!”也不知在为谁加油。
突然,他感觉有人在后面拍了拍他肩膀,转头一看,原来是他的随身小内侍。
“干嘛,没看我正忙着吗,待会再用膳。”他不耐烦道。
小内侍低声道:“殿下,前方传来军情啦!”
李勇小眼一亮,和小内侍离开了文堂,来到堂外走廊,急问:“情况如何,薛将军是不是又打胜仗了?”
小内侍道:“回殿下,并未打听到薛将军的消息,只有大食人的消息。”
“什么消息?”李勇问。
“他们似乎击败了吐蕃人,攻占了逻些城。”
李勇跳了起来,惊怒道:“这怎么可能,你是不是听错了?”
小内侍也不是很确定的样子,低声道:“那奴再去打听?”
李勇挥手道:“快去快去!一定要打听回薛将军打胜仗的消息!”
待小内侍远去,李勇回到堂内,望着李冲二人还在掰来掰去,忽然就失去了兴致,感觉两人太幼稚了些。
他摇了摇头,离开文堂,来到餐堂用食,正埋头大嚼时,旁边传来一道清脆的声音。
“三殿下,您怎么不在文堂看他们掰手腕了?”
李勇转头一看,只见身边多了一名清秀的小童,捧着饭碗,约莫八九岁年龄,有点眼熟,应该是崇文馆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