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97节

  虽然这个菜很珍贵,平常百姓都吃不到,甚至被称为“皇帝菜”,可并不好吃。

  因为贺兰敏之的缘故,武府几乎没有这个菜。

  立政殿则不同,武媚娘因长期替李治熬药膳,对一些菜的营养价值非常清楚。

  茼蒿有清血养心,润肺消痰的功效,被孙思邈记载在千金要方之中,列为上等食材。

  所以武媚娘平日用膳时,三餐之内,必有茼蒿。

  李贤犹豫良久,最终在武媚娘凌厉的目光中,将茼蒿塞入嘴里,一脸痛苦的咀嚼着。

  贺兰敏之对这个小表弟表示非常同情,却也爱莫能助。

  他为了讨好武媚娘,也夹了些茼蒿,塞入嘴里吃了,武顺瞧见后,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李显就没这个烦恼了,他年纪还小,不用吃大人的饭菜,自有保傅给他专门做膳食。

  一顿饭安安静静的吃完。

  武媚娘让保傅带走了李贤和李显,用茶水漱了漱口,朝武顺道:“你们这么晚入宫,是有什么事要找我吧?”

  武顺笑道:“确实有件事要跟你说,妹子,你是不知道,咱们府上这次差点吃了大亏,幸好敏之机灵,才及时补救。”

  贺兰敏之挺着小胸膛,紧紧望着武媚娘,希望她能夸奖自己两句。

  只可惜武媚娘并未发表意见,她从侍女手中又接过一盏热茶,淡淡问道:“怎么了?”

  武顺道:“最近陛下下旨,修改田制,你总该知晓吧?”

  武媚娘终于来了点兴趣,抬眼道:“自然,此事与田制有关吗?”

  武顺道:“哎,当然有关了,你也不早点告诉我们,害我们差点吃了大亏。”

  武媚娘蹙眉道:“到底怎么回事?”

  武顺道:“还不是那些关中世族,他们提前得知了消息,想将手中那些白田卖出去,价格卖的非常低。”

  官府发放田地时,都会盖有红印,这些田被民间称为“红田”。

  那些瞒着官府私下交易的田,用的都是一张白契,并无官府盖章,故而被称为白田。

  武媚娘最清楚自家大姐贪小便宜的性子,淡淡道:“所以你就准备买了?”

  武顺面色微红,道:“不是我要买,是武三思和武承嗣想买,我当时又不知道陛下要改田制,见卖的便宜,就琢磨着买个两三千亩。”

  武媚娘瞥了她一眼,道:“挺大方啊,一次买这么多,年初怎么还来我这里哭穷?”

  武顺脸色更红了,陪笑道:“我哪有这么多钱,是打算找别人借点钱买。哎,幸好敏之提醒了我们,不然就要吃大亏了。”

  武媚娘终于瞥了贺兰敏之一眼,道:“你怎么提醒你母亲的?”

  贺兰敏之精神一振,朝武媚娘一拱手,道:“回姨母,外甥是觉得天下哪有掉馅饼的好事,怀疑有鬼,于是找几个朋友打听一番,这才打听到田制改革的事。”

  武媚娘“嗯”了一声,道:“倒是有些长进了。”

  贺兰敏之顿时心花怒放,接着道:“外甥后来跟柳氏的人谈判,故意不断压价格,他们竟都答应了,由此更加证明有鬼,于是便劝说母亲不要买。”

  武媚娘点点头,道:“我就奇怪,那些关中世族为何这么老实,看来是提前将田产都给卖了。”

  贺兰敏之笑道:“他们卖的也不多,大家都住长安,谁没两个消息灵通的熟人呢。”

  武媚娘听了此话后,微微蹙眉。

  贺兰敏之忙问:“姨母,怎么了?”

  武媚娘道:“这帮人若是不能将田卖出去,就怕他们会给陛下捣乱。”

  ……

  戌时已过,早已到了宵禁时辰。

  柳睿策马行在黑漆漆的长安城大街上,每当有巡街的金吾卫经过时,一颗心都会吓得怦怦直跳。

  由不得他不怕,他的亲弟弟,便是因夜闯宵禁,被可恶的尉迟恭给一箭射杀。

  自那以后,京城中的世家子都不敢随意在宵禁时期活动。

  如果实在有紧急之事,也只能找朋友弄一份公干的公函,以做掩护。

  柳睿手中便有一份公函,他找一个刑部的员外郎弄到手的,这才敢在夜间行走。

  他朝着柳府一路前行,途中被金吾卫查了两次,都用公函蒙混过去。

  两刻钟后,终于来到柳府所在的里坊,叫开坊门,一夹马腹,提高马速,很快回到自家府邸。

  穿过外堂,一路奔进内堂,柳府家主柳元礼正坐在大厅中等着他。

  “睿儿,怎么样了?”

  柳睿苦着脸道:“没能成功,改田制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淮南,那刘氏忽然变了态度,不愿买咱们的田了。”

  柳元礼默然不语,

  柳睿道:“父亲,武氏那边怎么样?”

  柳元礼摇了摇头,道:“也没有买,其实就算卖给了他们,也未必是好事。”

  柳睿知道柳元礼担心的是武皇后,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可再不卖出去,这些田可都要烂在手里了讶。”

  柳氏与其他家族不同,门风很严,不准族人参与商事,故而族中没有别的产业,所有余钱都拿去置田了。

  唐初时期,虽然禁止田地买卖,但那只是明面上禁止,暗地里买卖田产多得很,连长孙家都在干,别人自然跟着干了。

  如今皇帝忽然改革田制,对他们这些将所有钱都用来积累田产的家族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们无力阻止,便只能趁着手中田契变成废纸时,赶紧卖出去,可惜还是慢了一步。

  柳元礼沉声道:“别慌,咱们再派人去江南问一下,也许还能卖的出去。”

  柳睿恨声道:“都怪卢承庆这老货,他让咱们关中最先推行田制改革,害的我们根本没时间应对。”

  柳元礼道:“行了,别说了。”

  柳睿怒道:“为什么不能说?卢承庆把河北排在最后面,不就是好让他们范阳卢氏,能将手中白田都卖了吗?”

  柳元礼一拍桌案,冷冷道:“你说这些有什么用?卢承庆如今深受圣人重用,那卢照邻也多次被请入新城公主府,很快就要成为常山公主的驸马,我们斗得过卢氏吗?”

  柳睿咬牙道:“要是长孙太尉还在就好了。”

  柳元礼冷冷道:“行了,别说这些无用之话,你去休息吧,剩下的事,不用你管了。”

  “父亲……”

  “去!”

  柳睿无奈,只好告退离开了。

  柳元礼静静坐在大厅内,紧闭双目,不知过了多久,一名家丁来到屋中,低声道:“阿郎,苏洗马来了。”

  柳元礼目光一亮,道:“快请。”亲自来到厅外迎接。

  不一会,一名五十岁左右的老者进入庭院。

  柳元礼对他十分恭敬,下阶拱手道:“苏兄,你总算来了。”

  那人名叫苏良嗣,出身武功苏氏,原本在秦州担任司马,三年考评皆是“中上”,民间口碑极佳,被调入长安,充任东宫太子洗马。

  苏良嗣随柳元礼进入大厅,叹了口气,道:“柳兄,我带来的消息,你恐怕不会喜欢。”

  柳元礼心中一沉,先命人上了茶,这才说道:“无妨,我早有心理准备。”

  苏良嗣喝了口茶,道:“韦弘机称病不见客,看来是不打算带头对抗卢承庆了。”

  柳元礼叹道:“当初他对杜氏见死不救时,我就该猜到,此人靠不住。”

  苏良嗣沉默了一会,道:“柳兄,其实就算韦氏肯带头,大家参倒了卢承庆,也阻止不了田制改革。”

  柳元礼苦笑道:“那你是劝我放弃吗?我柳氏与萧氏不同,那些田都是真金白金买来的,难道也要上交朝廷?”

  苏良嗣道:“眼下处境,你我抗争无益,不如静观其变。”

  柳元礼道:“观什么?”

  苏良嗣缓缓道:“田制改革,损害的只有我等世族利益吗?好好想想,不是还有一股势力,会反对此事吗?”

  柳元礼心中一动,道:“宗室藩王?”

  大唐那些藩王,哪一个不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仅凭八百户食邑,根本不够他们花销。

  大部分藩王都在暗中侵占田地,这都是心照不宣的事。

  苏良嗣淡淡道:“不错,他们不在京师,无法立刻反对。等他们知道了,你觉得他们会乖乖接受吗?”

  柳元礼眯着眼道:“卢承庆这老狐狸,他故意将田制改革分地区推进,只怕也是想等这些藩王反对。”

  苏良嗣道:“所以耐心等着就是,倘若连宗室亲王都阻止不了陛下,你我再去阻止,不过螳臂当车罢了。”

  柳元礼深吸一口气,道:“多谢苏兄指点,我再等等就是。”

第215章 武皇后教子

  唐高祖李渊的诸多儿子当中,大多是李元婴这种放荡不羁、纸醉金迷的藩王,很不受李世民父子待见。

  大多人实封只有八百户,甚至还有人只有七百户,比一些公主尚且不如。

  这些人之中,也有一个特例,韩王李元嘉。

  他从小聪慧好学,能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群羊,被誉为“神仙童子”。

  李元嘉不仅极受李渊喜爱,又因为人孝顺,李世民对这个弟弟也颇为赞赏。

  他成年离开长安后,也并未像其他藩王一样堕落,依然保持好学的本性,藏书万卷,搜集古代碑文,召集一帮学子,解析古文。

  李元嘉身为藩王,又是益州都督,却经常打扮成平民百姓的模样,走在大街上,与民为善。

  这种种善行,也为他带来一个“贤王”的美名。

  这日夜间,李元嘉正在王府与一些学者研究一座石碑上拓下的文字,王府长史来到屋中,附耳告诉他,鲁王李灵夔求见。

  李元嘉大吃一惊,向众学者道了声“失陪”,快步离开了屋子,来到书房。

  果不其然,鲁王李灵夔正坐在书房中喝茶。

  “十九郎,你疯了,藩王之间不能私自见面,若是被内领卫发现,你我都会被问罪!”李元嘉急道。

  李灵夔翘着二郎腿,哼道:“事情紧急,顾不得那么多了,兄长,皇帝搞的田制改革,你应该知道了吧?”

  李灵夔与李元嘉是同母兄弟,关系极为亲密,故而说话非常直接。

  李元嘉并未回答,先到书房外面,命亲信把守,又让人去府外观察,是否有人盯梢,这才回到书房,走到桌案后坐下。

  “哎,闹得这样大,长安城早有人写信告诉我了。”

  李灵夔冷哼道:“咱们这位皇帝,是越来越能闹腾了,改科举不满意,竟然连田制都改,这不是毁我大唐根基吗?”

  李元嘉叹道:“他刚刚灭了长孙无忌,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你指望他老老实实遵守祖制,本来就难。”

  李灵夔一拍桌案,怒道:“别的事他怎么闹我不管,田制不能改!”

  李元嘉瞥了他一眼,道:“你是怕自己那些田充了公吧?”

首节上一节197/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