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92节

  李治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刘仁轨的印象慢慢下滑,很多事情都不派他去做了。

  刘仁轨拱手道:“臣多谢陛下关爱。臣原本就只是个小小给事中,得陛下提拔,能为陛下分忧,于愿足矣。”

  李治皱眉道:“可就算你提出增设折冲府,武将们强烈反对下,朕只怕也难以推动此事。”

  眼下最重要的是修改田制,李治为此布置了许久,不愿因刘仁轨这突然的决定,改变计划。

  刘仁轨正色道:“陛下不必担心,老臣自有办法说服一众武将,到时候陛下只需拍案裁决,武将们不会有意见。”

  “你准备如何劝说他们?”李治还是不放心。

  刘仁轨淡淡一笑,道:“就以臣的宰相之位,还有臣的身家性命做担保。臣会在朝堂上辞去相位,请陛下将臣贬出长安。”

  “倘若将来河北折冲府出现任何问题,都由臣一力承担,如此,臣相信几位老将军不会再说什么。”

  “刘卿,你何苦如此?”李治怔怔道。

  刘仁轨缓缓道:“陛下刚才说过,臣在朝堂上得罪太多官员,这一点臣何尝不知,臣如此决定,既是替陛下分忧,也是为自己寻一条退路。”

  李治顿时明白了,刘仁轨这是以退为进,借助此事,消除朝堂官员对他的怨恨。

  等过个两三年,折冲府的事尘埃落定,李治再召他回京担任宰相,那么有了这段被贬经历,他在朝堂的处境就松弛多了。

  刘仁轨又道:“陛下,臣推动折冲府之事时,那些反对田制之人,也会反对,只要此事成功,对那些人心理上也会产生打击,到时候他们再反对田制时,便不会那么激烈了。”

  李治叹了口气,道:“刘卿这是准备牺牲自己,助朕完成此事了?”

  刘仁轨肃然道:“臣刚才说过了,此事既是为陛下分忧,也是为臣自己考虑,请陛下速速决断!”

  李治目光闪动了一阵,深吸一口气,道:“那好,朕就成全刘卿一番苦心,朕也会给刘卿安排一个好的去处。”

  “老臣多谢陛下!”刘仁轨拱手道。

  他此时还并未明白李治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只当李治准备将他调到一处离长安很近的地方当刺史。

第209章 朕成全你一片苦心

  刘仁轨离开甘露殿后,径直出了承天门。

  此时已过了正午,距离朝会还有小半个时辰,承天门外已经有不少官员到了。

  徐孝德每次朝会都是来的最早的一批,他见刘仁轨从宫中出来,大为诧异,快步走了过去。

  “刘公,你怎么从里面出来的?”

  刘仁轨道:“我刚刚面圣过。”

  徐孝德忙问:“你见陛下做什么?不会也是为了田制改革之事吧?”

  “不知徐公以为,田制改革是否可行?”刘仁轨反问。

  徐孝德苦笑一声,道:“我哪有什么高见呢,不过毕竟是祖制,就怕轻易改动,造成混乱。”

  刘仁轨不再多言。

  过了没多久,任雅相带着大理寺的官员来了,狄仁杰和李元芳都跟在后面。

  任雅相很快见到几名旧友,过去跟他们闲谈起来。

  李元芳总算找到机会,把狄仁杰拉到一边,道:“狄少卿,你赶紧跟我说说,为何不能在朝堂上提萧氏与陈硕真的关系?”

  狄仁杰低声道:“元芳,你不觉得太巧合了吗?在距离朝会即将开始时,那萧氏子弟突然供出此事,根本不给我们验证的时间。”

  李元芳愣了一下,道:“你这么一说,倒确实有些巧合。”

  狄仁杰低沉着声音,道:“此次萧氏谋逆,陛下却并不牵连全族,那萧嗣业反因举报有功,受到嘉奖,你不觉得可怕吗?”

  李元芳后背一凉,道:“你怀疑这是萧氏故意搞鬼?”

  狄仁杰道:“我也不能肯定,只能说存在这种可能。你想想看,倘若你在朝堂说出此事,那萧氏族人却当着陛下和满朝文武反水,说你屈打成招,又会怎么样?”

  李元芳脸色苍白,道:“陛下应该会下旨彻查此事吧。”

  “如果最终查清楚,萧氏与陈硕真毫无关系呢?”

  李元芳苦笑道:“陛下只怕会定我的罪了。”

  狄仁杰沉声道:“不仅是定罪,陛下和群臣都会因此事,对萧氏产生一丝同情心,还会觉得咱们审问萧氏的卷宗,未必公正。”

  李元芳咬牙道:“好厉害的手段!”

  狄仁杰微笑道:“当然了,这也许只是我的猜测,说不定萧氏确实与陈硕真有关,不过就算此事为真,也无足轻重,不必因小失大。”

  李元芳默默点了点头,想到自己昨晚花了一夜功夫去想萧氏的动机,简直愚不可及。

  只听钟鼓声响,终于到了朝会时间,群臣跟着崔义玄来到两仪殿外列班,唱籍之后进入大殿。

  没等多久,李治在内侍、千牛卫簇拥下进入大殿,走到宝座台上落座。

  群臣以朔望朝的礼仪见礼,叙礼毕,李治朗声道:“今日召开临时朝会,只为商议一事,尉迟卿,你跟大家说说吧。”

  尉迟恭大步出列,声若洪钟道:“五日前的一个晚上,萧庶人来到金吾卫翊府,说萧氏族人聚在后厅,商议谋逆之事。”

  “我带人冲入萧府,进门时还遭到萧氏族人抵抗,经粗略审问,萧氏族人对谋逆之事供认不讳,我奉陛下之命,将此案转交给大理寺负责。”

  李治道:“狄卿,你接着说。”

  狄仁杰快步出列,朗声道:“经大理寺数日查办,萧氏一族谋逆之案,证据确凿,一共有三十五名族人直接参与,一百二十三名族人间接参与,另有四百多名族丁参与。除此之外,据萧氏招供,还有江南十四个家族,参与此事。”

  大多数群臣之前只知道萧氏谋逆,却并不清楚详细情况,此时得知牵涉如此之大,都暗暗心惊。

  李治缓缓道:“狄卿,萧恕之案,你也说说吧。”

  狄仁杰应了声是,朗声道:“萧氏长期在苏州兼并田地,因施家庄的田地夹在萧氏两处田地之间,故而萧氏想要购下此处田产。”

  “然而施家庄村民反抗激烈,无论萧家如何巧取豪夺,都不肯同意。萧恕趁陈硕真叛乱,买通一批山贼,假扮成陈硕真部下,杀光施家庄所有村民,后又协助官府,剿灭山贼,导致此案沉冤五年之久!”

  李治凝声道:“众卿都听到了吧,如此丧心病狂之事,竟发生在我大唐境内!”

  于志宁缓步出列,沙哑着声音,道:“陛下,萧氏胆大妄为,罪不容诛,老臣提议,将萧氏诛灭三族!”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萧氏某些人确实可恨,然而这次举报他们谋逆的,同样是萧氏族人,否则后患无穷。以朕之见,参与谋逆之人严惩不贷,并未参与之人,可以不予追究。举报人有功,该当嘉奖。”

  于志宁笑道:“陛下仁厚,老臣无异议。”

  群臣纷纷出列,附议道:“臣等无异议。”

  韦弘机忽然道:“陛下,臣以为应细查萧氏是何时生出谋逆之心,以做警惕,防止将来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李元芳听到此话,心中一惊,悄悄瞥了韦弘机一眼。

  李治道:“狄卿,你说说吧。”

  狄仁杰朗声道:“回陛下,根据萧氏招供,他们是因陛下处置了顾氏、王氏之后,才心生叛逆。”

  上官仪道:“陛下,由此可见,江南世族们从未归心大唐,辜负了陛下对他们的恩典,以后不可再信任。”

  李治听到上官仪这番话,暗暗点头。

  韦弘机说出那番话的意思,隐隐有施压皇帝的意思,是皇帝对世族赶尽杀绝,才逼的别的世族作乱。

  上官仪这番话下来,则将江南世族与其他世族分割,责任也在他们自己头上,辜负了皇恩。

  这话也没说错。

  大唐对江南其他世族不提,对萧氏却非常优待,他们依然犯上叛乱,显然是咎由自取,怪不得皇帝。

  李治缓缓道:“既然众卿都无异议,那萧氏之事,就如此办理。”

  便在这时,刘仁轨出列,道:“陛下,臣有事请奏。”

  李治道:“讲。”

  刘仁轨道:“臣巡视河北,发现河北人口众多,折冲府却太少,何不扩充折冲府,将来辽东再有战事,便不必调动关东军!”

  群臣皆是一愣,本以为皇帝要趁势议论田制,没想到刘仁轨忽然扯这么远。

  李治道:“刘卿为何突然提起此事?”

  刘仁轨道:“回陛下,老臣以为,萧氏之事,应该引为警惕。因折冲府太少的缘故,河北民众们都以为朝廷不信任他们,若是放任不管,将来很可能再生叛乱,需得尽早谋划。”

  李治沉吟道:“刘卿说的也不无道理。”

  群臣见皇帝快被说动,哪里还忍得住,纷纷出列反对。

  “刘相此言差矣,正因河北不可信任,才只设置五十座折冲府,若是扩充折冲府,河北便有可能生乱!”卢承庆最先反对。

  尉迟恭大声道:“当年击败窦建德后,高祖皇帝便是信了河北投降,后来他们降而复反,不知多少大唐将士死在河北,前车之鉴,难道不该吸取教训吗?”

  “不错,大唐有关东军足以,何必增设河北折冲府?”右武卫将军张大安道。

  大唐军队数额是有定数的,若只单独扩军,朝廷负担就会增加,所以通便来说,某个地方扩充折冲府,别处就要裁撤!

  关中折冲府最多,首当其冲。

  所以军方反对十分强烈,卢承庆等文官们也以祖制不可轻改为由,激烈反对。

  其实有武将冲锋,他们没必要表现的太激烈,然而刘仁轨的提议让他们看到一个机会。

  只要颁出祖制不可轻改为由,阻止了刘仁轨的提议,相当于封住了皇帝的嘴,皇帝也不好再提更改田制了。

  一时间,文武官员激烈反对,其态势比那天李敬玄、李义府提出修改氏族志时,还要猛烈。

  刘仁轨却不慌不忙,将众人的理由一一驳回。

  “民心不附,才会生乱,河北扩充折冲府,正是为了消除河北百姓与朝堂嫌隙,防止生乱。”

  “当初河北降而复反,是因窦建德之死,失去了河北民心。真正的前车之鉴,应是吸取教训,善待河北之民,而不是加深双方仇恨。难道不扩充折冲府,他们就不可能反了吗?”

  “关中军前往河北作战,需要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于国家不利。而且对那些长途跋涉的将士们,他们难道愿意去河北作战?一去数年,致使田地荒芜,陛下恢复关中生产的大计,岂不也要受影响?”

  李治听到此处,朗声道:“不错,关中军去河北作战,并非良策!”

  群臣见皇帝快被他说动,都越来越焦急。

  尉迟恭怒声道:“刘相,你不知兵事,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刘仁轨平静道:“哦,什么问题?”

  尉迟恭道:“河北民风尚武,战力彪悍,将来若出现叛乱,可比那些胡人难对付多了,你能担当的起责任吗?”

  刘仁轨缓缓道:“老夫愿意担保!”

  尉迟恭怒道:“你拿什么担保?”

  “我拿宰相之位,还有身家性命做保,倘若河北因此生乱,我愿承担一切责任!”

  卢承庆沉声道:“刘相,生乱未必是现在,将来等你百年之后,河北生乱,你如何承担责任?”

  刘仁轨朝李治拱手道:“陛下,老臣请求辞去相位,外放州县,以安群臣之心。”

  众大臣听到此话都惊住了。

  只听说事后愿意承担责任的,从未听说提前就开始承担责任。

  刘仁轨如此牺牲,足见他并无半点私心,确实是一心为国。

  李叹了口气,道:“陛下,诸位大臣,刘侍中毕竟去过河北,比你我都清楚河北情况,他既肯以身家性命担保,足见河北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老臣同意刘侍中的意见。”

  “英国公,你……”尉迟恭正要说话,却被程知节拉了拉,侧头看去,见他表情凝重,朝他摇了摇头。

  尉迟恭哼了一声,不作声了。

首节上一节192/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