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还是在乡镇中广泛推行的卫生举措,人畜粪便分隔堆肥,消灭污水塘与臭水沟,保持乡村卫生的制度等等,都是大幅降低热带疾病流行的重要举措。
在卫生医疗和防治方面,楚国走到了周边诸国的前面。
第405章年
公历1875年伊始
此时正值农历1874年末,距离农历春节还有20余天的样子,马尼拉城的大街小巷已经出现了灯笼高挂,家家户户贴门楹,请门神,贴春联,厨房里散发着浓郁烟火气息的时刻。
热闹繁华的天街左近,一座叫做“清风阁”古色古香的茶楼上。
在2楼的临窗雅座包间里
坐着身着便服的楚王郑国辉神态悠闲的品尝香茗,两侧站着新晋就任王室秘书长的范知城和禁卫师长郑山少将,皆是一身便服。
今天难得有闲情逸致,楚王郑国辉微服出巡,听着茶楼里婉约琴声,看着街道上往来如织的人群,还有茶客们的高谈阔论,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儿。
一侧厢房里传来茶客们的声音,坐在这边清晰可闻。
“老几位,看报纸了吗?听说北边紫禁城里的那位驾崩了,新立了个叫光绪的小皇帝,才4岁。”
“怎么不晓得,我看着大清是真要亡了,没治了。同治皇帝驾崩的时候也不过就才19岁,怎么年纪轻轻的就没了呢?这里面有蹊跷啊!”
“还得是你二爷,这一眼就看出问题来了。满北平城的那些八旗宗室都传疯了,说这位是逛了八大胡同,染上了脏病,这才年纪轻轻就没了。”
“哥几个你说,这皇帝爷三宫六院72嫔妃,还有三千佳丽由着性子来,怎么还会到外面去找这些胭脂俗粉?咋就没人看着吗,像咱们这平民小百姓脚步一歪就去了,这也忒离谱了。”
“可不是嘛,所谓王朝末年妖魔乱舞,什么鬼怪都出来了,啥稀奇事都能发生。老的没个老的样,小的没个小的样,该亡了。”
“满清这些狗鞑子,将咱们的神州故土祸害的可不轻。”
“这么一比呀,就看出咱们的国王陛下格外的英明仁义。赤手空拳下南洋打下来这么大一个国家,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能有归宿,能够与那些红番鬼佬平起平坐,真是了不得的大本事。”
“咱们这可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算是赶上了。咱们陛下出生的时候那是满天祥瑞,金光垂落,隐有钟馨齐鸣之声,那浩大场面许多人都是亲眼所见……”
这边包厢的楚王郑国辉听了神色不变,将目光转向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时值年节将至
天街所在的龙首原区原本就是周边权贵富商聚居之所,这一条繁华的天街店铺鳞次栉比,仅极有档次的茶楼就有十几家,还有青楼妓馆,百货茶行,古玩字画等等,以及定做洋装的成衣铺子。
年节之前,更显得热闹。
街道上,往来都是穿着体面的人,还有人力三轮车来来去去,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禁止马车通行。
路口都有皇家禁卫军的岗亭,以及全副武装执行警卫任务的官兵们,任何往来天街的贵族马车,都必须停放在天街外的指定区域等候。
这是因为街道上人流较多,一旦惊了马,就会造成人员和财务的损失,影响相当之大。
经历数次教训后,干脆就禁了马车。
从楚王郑国辉的视线看下去
很多短打扮的人力车夫头戴着遮阳竹笠或是宽檐草帽,频繁往来于街道上,坐在车上的男女人等,还有孩子,往往都提着大包小包的物品,看样子满载而归。
亦有几个行色可疑之人,总是往人堆里扎,看起来就不是好路数。
站在楚王郑国辉身后的郑山少将自然也看到了这些,脸色顿时就黑了。
楚王宫所在的龙首原区是皇家禁卫师戍守重地,本地警察署都要配合。
出了任何问题,首先要问责的就是他这个师长管控不力,自然要吃瓜落。
“知城,时候不早了,准备回吧。”楚王郑国辉拿起墨镜戴上,吩咐说道。
范知城立马应了一声,与郑山少将出门安排了一番,这才跟随楚王郑国辉从茶楼拾阶而下,正欲离开。
却见茶馆门口一阵骚动,郑山少将匆忙的挡在楚王身前,立时有十几名便衣精壮汉子围拢过来,警惕的守护陛下一行。
只听到“咣当”一声响,茶馆的门被暴力的推开,冲进来几名恶行恶状的家丁打手,腰间系着四指宽的牛皮铜头腰带,挂着腰刀,护卫着大摇大摆走进来的贵公子。
这个年轻神态跋扈的贵公子手摇着折扇,大咧咧的说道:“你这小小的清风阁是不想干了,竟然连本潘小爵爷也敢阻拦,分明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掌柜的,赶紧麻利的滚过来给本小爵爷赔罪,敢说个不字,烧了你这破茶楼。”
这就是方才在门口被阻挡,硬闯进来的世家公子。
好巧不巧姓潘的这几人,就站在了茶楼门口,将茶楼门口堵的严严实实。
这一副神色嚣张的顾盼自雄模样,一眼就看到了下楼的这十几个精壮汉子全都露出不善的神色。
这个潘小爵爷脸色一冷,道:“哟吼,什么来路?”
楚国确实不禁刀枪,但是在马尼拉,八打雁,达沃这些大中城市里,非军警不得携带刀枪武器,否则就是触犯了非法携带和使用武器罪,这可是重罪指控。
一旦罪名成立,下场是进入矿山苦役营至少三年以上,能不能活着回来都要打个问号。
这位潘小爵爷几位随从腰间挂着腰刀,那是妥妥的武器,竟然敢于在天街行为跋扈,简直就是咣咣打脸。
郑山少将气的快炸了,手一挥冷喝道:“拿了,敢于反抗者杀无赦。”
一声令下
从门里门外涌出来十几名身穿便服的禁卫高手,当即将这些嚣张之徒踹翻在地,干净利落的擒拿了。
楚王郑国辉头上戴着礼帽,鼻梁上架着墨镜,一声不吭的匆匆而过,范知城和郑山紧跟在后。
在经过的时候
郑山少将怒火满面的吩咐说道:“这几人打进密牢,没有本官的吩咐,谁都不许接触他们。”
“遵命,长官。”
“哼……”
郑山少将冷哼一声,拔脚就急匆匆的跟了上去。
在他的心目中
冲撞了圣驾的这什么狗屁的潘小爵爷和几个嚣张的家丁,几乎已是死人了,任凭是哪个武勋家族都无用,注定要遭受到黜落。
这是撞枪口上了,只能算这货运气逆天的差。
返回王宫后,楚王郑国辉压根也没有过问这些小事儿,这也影响不到他的心情。
现在是公历1875年元月了,从澳洲到南洋,再到近东地区,形势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楚国与英国的关系发生波折,在伦敦下院的听证会上,英国现任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是这样形容楚国。
他说道:
“我们在南洋地区的贸易伙伴是个不安分的先生,总是想着拿走什么?
在香格里拉,加里曼丹,夏威夷或者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基于自由党的妥靖政策,他们的举动屡屡得逞,这是不能够被接受的刻意纵容。
东方人的野心无穷无尽,如今他们幻想着将势力渗透到澳洲,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去占有更多的领土,这是绝不能允许的越界行为,必须要阻止。
我领导的大不列颠政府,将向楚国发出最明确的信号:
够了,住手吧!
英国将不再允许东方人的肆意妄为,也不会在楚国欺凌弱小时视若无睹,将对这些东方人划出明显红线。
在英国主导的南洋秩序中,楚国只能扮演一个区域合作者,而不是无法无天坏孩子的角色,他必须守规矩。”
针对这种明显不友好的打压言论,楚国外交部的官方回应是
英国首相先生发表了区域性的政策意见,楚国将会做政策性研判,在构建南洋长期稳定和平局面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本上就是虚与委蛇,保持着斗而不破的局面,姿态比较谦和。
本杰明-迪斯雷利爵士猖狂,就让他猖狂去吧,不理睬他就是。
就如同现在的澳洲局势,英国人竭力想取得主导权,在维多利亚州捣鼓出了不少事情,只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
时间的优势在楚国一方,维多利亚州出台的禁止华人移民政策,实际上,在北方的昆士兰州有源源不断的华人移民迁入,并且越界进入维多利亚州。
以维多利亚州现有的能力,根本就无法阻止。
你做你的,我干我的,现在澳洲的局势就是这样。
楚王郑国辉知道,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根本没没有过多的精力,一直关注澳洲或者南洋,他如今有更麻烦的头疼事儿。
在近东的奥斯曼帝国,到了19世纪70年代,帝国上下腐败成风,积重难返,从而导致奥斯曼帝国各处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运动风起云涌,起义军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
到了1875年初,奥斯曼帝国内外形势更加的恶化了。
帝国所属小亚细亚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大饥荒,腐败透顶的财政濒临崩溃,外国列强干涉的阴影笼罩这个腐朽的老大帝国,被称为“西亚病夫”。
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政治斗争炽热化
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阿齐兹是个穷奢极欲的统治者,压根不关心体恤民生,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各民族更视如草芥,一味的发起残酷镇压。
奥斯曼帝国内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以及保加利亚相继爆发了起义,并很快波及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这两个藩属国。
奥斯曼帝国对起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可却未能控制局势的变化,导致烽火处处,它在巴尔干的统治开始动摇起来。
这种恶劣局面,迎来了英奥俄等欧洲列强的关注,各自的出发点却不一样。
在近东问题上
处处可以见到域外强国的身影,尤其是沙俄帝国,看到这个值得介入的良好契机,立马露出了贪婪目光。
沙俄皇室认为
在1853~1856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沙俄在巴尔干地区既丢面子又丧失了威信和影响,急需要寻找一个机会重新回到巴尔干,恢复原有的传统影响力。
更为重要的是
沙俄皇室念念不忘通过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由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打通沙俄皇室谋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出海口。
这可是沙俄坚持了二百七十多年的西近国策,积极向欧洲靠拢并融入,这才是沙俄的最终目的。
当机会出现
沙俄表现的对奥斯曼局势的恶化幸灾乐祸,一直在指手画脚,以“拯救者”的形象介入近东事务。
沙皇政府打着“拯救奥斯曼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已通过外交途径向奥斯曼政府施加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
沙俄提出的“集体保护斯拉夫人”的建议,遭到了奥匈帝国与英国的反对。
随后不久
沙俄又倡议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实行自治,亦遭奥斯曼帝国的拒绝,这让沙俄大为光火,威胁不排除以武力介入。
“巴尔干火药桶”再次陷入危险中,这样英国为之焦头烂额。
奥斯曼帝国作为抵御东斯拉夫人入侵的桥头堡,那是断然不能倒下,绝不能让沙俄势力进入温暖的地中海,这是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底线。
正因为如此
巴尔干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正义诉求,直接被英国人忽略了,或者说牺牲了,目的就在于维持奥斯曼帝国的摇摇欲坠腐败且黑暗的统治。
而作为受针对的沙俄皇室,也并非毫无作为。
俄国人派出军事教官和输送枪械武器,支持保加利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和塞尔维亚的民族起义军,在这其中煽风点火,那是相当的出力。
正是在俄国的大力支持下,近东地区的形势迅速恶化了。
凡此种种的举动
也成功的吸引了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爵士的大部分注意力,他的对俄政策非常强硬,毫不犹豫的对沙俄施以战争威胁。
沙俄的实力可比楚国强多了,硬扛着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压力,继续在近东搅风搅雨,非要引爆巴尔干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