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370节

  总督这个重要的职位,关键在于掌握地方,上传下达,并不参与一线的治民理政,主要是稳定地方的作用。

  如今看来,郑国光总督已得其中真味,身边的幕僚应该出力不少啊。

  能够听得进去意见,就是一个好长官。

  在视察结束前

  郑国光总督就拿出了扩建3万亩天然橡胶园的方案,计划在兰芳六县择合适地区推广,就让楚王郑国辉更满意了。

  这小子,真有点东西。

第397章 不一样的黑旗军

  4月12日

  楚王一行乘坐“镇东”号铁甲舰编队离开坤甸,驶向斯里巴加湾市。

  编队由“镇东”和“镇西”号两艘铁甲舰及两艘“华山”级铁甲巡洋舰组成,共计4艘新锐铁甲舰,彰显出楚国王室的威严和皇家海军的肌肉。

  中午出航,到了晚间就顺利抵达斯里巴加湾,在简短欢迎仪式后,一行马车队在皇家近卫骑兵的护卫下进入行宫休息。

  楚王此行是巡视领地,同时向邻近的各国传递强大实力的信号,尤其是荷兰人。

  这种常常展示肌肉的方式,是欧美列强惯用的手段,楚国海军也学了个惟妙惟肖,近期“镇”字号铁甲舰出访各国的行程不断。

  “镇南”号与“镇北”号铁甲舰编队携带两艘运煤船,如今正停靠在暹罗王国的曼谷湄南河港,对暹罗王国进行友好访问。

  “镇南”号编队是结束了访问加尔各答之行,返程途中停靠曼谷,随后还将访问新加坡,西贡,香港,最后回到马尼拉母港。

  原本行程中还有计划访问巴达维亚,可是被小气的荷兰人拒绝了,荷兰人可不愿意看着楚国人耀武扬威。

  楚、英两国在经过“哈里-克拉克少将事件”波折之后,近年来双边关系恢复正常,相互间的舰艇友好访问不断。

  驻加尔各答的英国皇家第三战列舰队新锐铁甲舰编队去年底刚刚访问马尼拉,今年初,“镇南”号铁甲舰编队就回访。

  看似互动相当频繁,实际上在互相展示肌肉,这也是各强国海军惯常的操作。

  若拿不出镇场面的大家伙,无论气势还是实力都要矮人一头。

  下一阶段

  6~7月份,“镇南”海军编队还计划访问琉球,扶桑,海参崴和北方大陆的沪海及广府等地,继续践行实力展示的行程。

  斯里巴加湾

  相比较英国代管时期,如今的这座古老城市规模扩大了一倍不止,拓宽改建的城市主干道和各处的街道宽阔平直,设有道路中心绿化带,原本的泥土路被沥青道路所取代,更为干净整洁。

  沥青是原油提炼后的下脚料,混合了石子后,成为铺砌道路最好的材料。

  早在1850年,法国就试验用沥青铺设的道路,并在1854年用于铺设巴黎道路。

  1871年,美国率先用沥青、沙、石子混合行成基料,用于铺设道路,并取得了专利。

  只不过,这种专利没有人当回事儿。

  楚国自1872年起,用沥青,沙,石子,混杂少许秸秆纤维混合形成基料,用于铺设各大城市的道路,已经逐渐推广开来。

  由于本身原油资源的便利,如今在大马尼拉周边城市中,用沥青铺设的道路越来越多,并逐渐推广到城乡道路上。

  这一来是解决了八打雁炼油厂的余料残渣问题,二来是填补了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实现道路硬化的同时,相比石板铺砌的道路又省工,省力,省料,适宜于大规模推广。

  就连英国人在1873年都进口了几十船沥青,用于铺设加加尔各达和新加坡的城市主要道路,这也是沥青的第一次出口记录。

  行宫内

  楚王郑国辉一身清爽的便装,在书房里与三弟民都洛公爵郑国光少将品茗闲话,在聊到加里曼丹岛南部区域的时候,嘱咐说道:

  “这片地方既然已经渗透进去了,立住了脚,掌控了城乡局势。

  那就是煮熟的鸭子,怎么都不可能飞了?

  现在要求的不是移民多少人口,什么时候收回王国版图?那都不是仓促间的事儿,得一步步来。

  兴许领土主权争端会持续一二十年,或者更久。

  这不是什么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地区的稳定,在于对整体局势的掌控,在于对华人新移民的再教育,核心是对王国的忠诚教育。

  商务和文化部的学校教育是一方面,在社会上,要广泛开展对王国的认同宣传,参谋总部要有序安排退役军人定居南部地区,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

  从城市到乡镇,全面的渗透并掌控局势。

  要重视甄别人员,选举对王国忠贞狂热之士担任各级官员。

  这将由内政部派员督察,总督府要给予大力支持,殖民地部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年轻吏员和学院毕业生进来,担任各层级联合自治委员会的基层吏员。

  总督府方面,要注意时刻甄别剔除别有用心之人,形成秘密甄别制度和公开甄别制度相结合的双重体制。

  来自北方的华人移民虽然同宗同族,流淌着同样的华夏血脉,可是人心各异,众口难调,也不能指望皆是感恩戴德之人。

  那么就要从制度上保证

  甄别出忠贞之士授予重任,在这方面,总督府要和殖民地部密切配合,一切官吏选拔以忠诚为首要,才干为次。

  若有立场难以判定之人,宁废黜,莫放过……”

  楚王郑国辉的细细交代,郑国光总督神情凝重的听着,将之一一牢记心中。

  南部地区的华人移民正在有序推进中,如今属于填补失血的状态,人口重新回到了百万规模。

  失血的那部分,就是近四十万当地土著被强迫苦役,正在各处苦役营中辛苦劳动,并且向本土的十几座矿山输送了十几万人。

  新的华人移民,主要是补充这部分的失血,分村立镇,一步步的建设起来。

  对于这些华人新移民,目前的政策是能不用就不用,基本上安置以务农为主,少部分安置务工。

  所任用的基层官吏,基本上都来自于楚国本土。

  密谈数个小时,交代完之后,楚王郑国辉留下三弟郑国光吃了一场家宴,便放他离开了。

  在园子里散了会儿步,楚王郑国辉返回书房,拿起案子上的奏折看了起来。

  1874年4月中旬这会儿

  欧洲的“三皇联盟”正式签约成型,这导致法兰西的战略回旋空间被完全禁锢,犹如锁在颈脖上的铁链一般,带着镣铐跳舞。

  在中南半岛殖民扩张中受到的打击,让法国人一时回不过味儿来,心气也渐渐消散。

  这几年

  法国人是没有兴趣继续向北发展,进一步扩大法属西贡殖民地范围,全部的精力都聚焦在欧洲本土,考虑着如何破局?

  法国人破局的焦点就押宝在沙俄身上,所以近来,为了搞好与沙俄皇室的关系,法国人开始出资出力为沙俄建设长途电报线,建设位于黑海之滨的船厂,用法郎贷款帮助沙俄建立起一些工业企业。

  这种用钱开道的方法,效果看起来很不错。

  正是法国殖民策略的转变,让位于北方海防港的黑旗军势力,得到了宝贵的修养生息和扩张机会。

  甭管刘永福这人能力咋样?

  至少在广西钦州及周边地区,打败鬼佬军队的刘永福威望相当之高,可以说振臂高呼,从者云集。

  自从占据了海防港以后,顺便将广宁省几个储量丰富的大煤田占为己有,黑旗军就开启了“呼朋唤友”模式。

  从临近的钦州地区,用船接载了大量宗族乡亲,短短几个月已经达到六七万人。

  钦州距离海防实在太近了,普通的风帆货船大半天就能到,两三天就跑一个来回,那效率能不快吗?

  广西本来就人多地少,为了活下去敢闯海外,而且宗族势力极为强大,特别团结,战斗力也是硬邦邦的强。

  接来的广西同乡,大部分都安置在煤田,码头和海防向北至广宁一线,涌现出了两三百个华人村镇。

  黑旗军的狗头军师黄奇帆是南洋布匹商人出身,走的地方多,见识也广,知道发展贸易必须要先建设码头。

  所以,黑旗军正在集中数千劳力,大力建设海防港的煤炭码头,为此还从楚国进口了高达2.2万桶水泥,用煤炭款偿还。

  就在上个月末,初步建成的海防港煤炭码头1号栈桥已经能够投入使用,最高可以停靠来自楚国的五千~六千吨煤炭运输船,一船煤炭就价值近三万银洋。

  每个月出口几船煤炭,那就什么都有了。

  只要有银子,钱,粮,兵,火枪通通不缺,潜心发展个几年,那还真的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密折显示:

  英国人显然也注意到了越北地区的黑旗军势力,通过黄奇帆家族的渠道,也和黑旗军搭上了勾,开始进口越北的煤炭。

  越北的煤炭主要输出的英属殖民地区是新加坡,槟城和香港,这三地都没有煤炭资源,日常锅灶使用及工业和过往船只补给,所需的数量相当之大,三地合计约七十余万吨之间。

  这部分的市场,原本是由荷兰及楚国占据,如今又加入了越北煤炭供应,导致煤炭价格被压低了不少。

  这些英国佬做事真是鸡贼,用越北煤炭的供应压低了煤价,拉拢了黑旗军,又变相的遏制了法国人,当真是一石三鸟。

  放下手中的奏折,楚王郑国辉抬头看向西北方向,他深邃的目光似乎遥遥的穿越了千里的海面,看到了位于新加坡的英属海峡总督府。

  这些英国佬,当真是玩弄谋略的行家里手。

  英国人虽然和法国人是亲密盟友,在普法战争后,双方的关系愈加的密切了,似乎不存在曾经扶持普鲁士王国的不快。

  这就是英国人外交的高明之处,方才狠狠捅了法国人一刀,转过头来又扮无辜,小心的安慰“好兄弟,你伤到哪儿了?”“我这儿有大补药,你赶紧把血止住,一切以身体为重”“咱们好兄弟一辈子,一切由我来帮你扛。”“家里缺不缺钱?缺不缺粮食?缺不缺药?”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法国人吃了大亏也只能咬牙和血吞,要不然怎样呢?

  现在与德国人成为死敌的情况下,再与英国人翻脸,那就太不明智了。

  话说英法虽然是亲密盟友,但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利益并不是一致的,而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在沙俄欲通过中亚南下时,英国匆忙出兵阿富汗,建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在法国向中南半岛殖民扩张时,英国匆忙发动第二次英缅战争,抢先将缅甸占领下来,以保护印度殖民地的侧翼安全。

  如今的暹罗王国地位,与其说是中立,不如说是英法两强在中南半岛殖民地的缓冲带,限制了法国人向西扩展。

  当法国人欲占领台湾岛时,英国人立刻出面制止,并且强调法国的势力不得越过长江,只能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发展。

  英国人的角色更像是强盗头子,一方面不允许法国势力越过长江以北,一方面严防着沙俄势力入侵东三省,其目的在于保持英国在神州的庞大利益。

  为此,英国不惜培养扶桑国这个看门狗,在沙俄势力控制不住南下时,便放狗咬人。

  以英国人战略眼光之毒辣,知道沙俄终有一天会南下。

  为防患于未然,现在便开始慢慢的培养扶桑这条恶狗,提供贷款发展工业,提供贷款修建铁路,提供贷款支持购舰,全都有脉络可循。

  至于当今的北方朝廷,英国人看的非常清楚,那就是个摇摇欲坠的破架子,用脚一踹就倒了。

  指望北方朝廷抵御沙俄势力的南侵,不如向上帝祈祷来的更牢靠。

  而楚国这样崛起于南洋的强大地方势力,英国人更害怕楚国与北方朝廷的密切往来,甚至势力北上,为此高度警惕。

  综上所述

  当英国人发现黑旗军的势力崛起于越北,心中无疑是欢欣并松了一口气。

  黑旗军有着斩杀法国将领的宿仇,这两方说什么也搅不到一起去,其战斗力倒是让人眼前一亮。

  唯一的缺点

  那就是势力太弱,兵力太少,装备太差,而且没有稳固的根基之地。

  如今黑旗军占据了海防,以英国人之老谋深算,当然能够看出其中的奥妙,这也是英国佬愿意投入示好的缘由所在。

  从越北地区进口煤炭,就是英国佬主动伸出的橄榄枝。

  否则,越北的煤炭一吨都别想进新加坡和香港市场,别说门了,窗户都没有。

首节上一节370/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