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越南王廷可谓内忧外患重重,现在的越王是废黜了法国人扶持的顺化王庭傀儡,这才坐上了大位。
彼时,越南王国的版图一半沦丧,只能躲在河内这个北方城市发号施令,王朝威权大大丧失。
再加上首都河内刚刚被法国人攻陷,还是黑旗军勇猛作战之下,从法国殖民军队手中解救出来。
一里一外这么折腾,原本还有7分气的越南王廷,顶多还剩三四分气息。
对于黑旗军这个过江猛龙,但是真心不敢得罪,外面还有法国佬虎视眈眈,那都是要命的玩意儿。
反复思量之下,捏着鼻子忍了。
1874年3月22日,越南王廷下诏,任命刘永福为海防总督,兼沿边指挥使,辖广宁,海防及北江三省之地军政大权。
如此一来,就周全了越南王庭的体面。
这三个省不让出来也不行,因为黑旗军已经占领了,并且大张旗鼓的从隔壁的钦州开始向南部移民。
聚集了上万民众开煤矿,风风火火的搞起了煤炭出口,一时间修整码头,运输煤炭,竟然也搞的风生水起。
远在马尼拉的楚王郑国辉接到了上述情况汇报,神情微微一笑,心中得意不已。
这只不过是随手布下的一颗闲子,竟然真的闹出点动静来。
如此也好
正好给法国佬添些堵,若是能够扶持出一个以河内为核心的华人小王朝,那也是个好事儿。
楚国也不算付出什么,只不过是第五处的几名军官,再加上收购一些煤炭罢了。
反正煤炭钢铁厂的需求量很大,铜冶炼厂的需求量也很大,轧钢厂和翻砂厂的需求量同样不小。
从海防进口一些煤炭,就当培育市场好了。
运输煤炭到八打雁的货船,返程时总要带上一些工业品,包括农具,布匹,煤油,铜币之类,这在越南都是硬通货,可以当钱使的好玩意儿。
剩下能发展成什么样?
那就靠刘永福他们自己人了,别人可使不上力气。
楚王郑国辉所能做的,就是稍加点拔而已,其他啥都做不了。
毕竟法国人盯的很紧,近来的外交场合都表现出一副疑疑惑惑的样子,可不能被抓到把柄,那就不妙了。
好在这个钦州商人黄奇帆并非第五处的人,黄氏家族经营的布匹生意与楚国没什么联系,倒是与英国商人来往密切。
第五处的军官确实有意的接近这个布匹商人黄奇帆,如此这般的宣扬了一番楚王的伟业,又评点了一番越南地区形势。
诸如黑旗军若如此这般,当能成就一番不逊于楚王的伟业,否则,仅是守门之犬而已,未来必定死的很惨。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历史轨迹在这里奇妙的打了个小弯儿……
第395章 坤甸
1874年4月5日
兰芳州坤甸
该城位于西婆罗洲的卡布阿斯河(曾称坤江)入海口处,是兰芳经济、政治中心,原本城内水路纵横交错,屋舍大多建于水上,有很多破破烂烂的水上船屋。
归附楚国后,马来亚总督郑国光看着这片破烂低矮的水上棚屋,那是大皱眉头。
当即下令全部拆除,所有水上棚屋居住的华人一律迁移至岸上,划一块地皮,由着他们自己建房建屋。
至于马来土著人,直接就丢进苦役营中,为该地区修桥铺路做贡献,就不必赘述了。
这么一来
原本人群聚集的水上棚屋涤荡一空,恢复了原本的宽阔水面,湖水能够重新流动起来,将原本污染严重,垃圾遍地的湖面重新变得清澈洁净起来。
虽然这道强硬的政令引起很多底层人士不满,在经历一番血腥镇压后,当地华人族群变得乖巧起来。
如今看来,这样的决策相当之正确。
凡是人都有惰性,那些居住已久的水上棚屋破烂不堪,环境恶劣,小孩子只能在垃圾混杂的水上玩乐,基本上看不到年长的人。
居住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当地人的寿命普遍都不长,腹泻和疟疾等热带疾病多不胜数,年纪大根本扛不过去。
不将这些棚户区彻底清理,难以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楚王郑国辉在一群人簇拥下前来视察时,郑国光总督颇为自豪的说道:
“陛下明鉴:
微臣牢牢记得陛下的旨意,热带地区最大的敌人就是疫病,没有之一。
所以当微臣来到这里,见到此处河湾臭气熏天,河湾上密密匝匝的船屋和窝棚搭建的到处都是,顿时就头大了。
在此处生活的水上胥民,日常便溺就直接排在水上,废物随手丢弃,再加上人群聚集,环境已经恶劣到无以复加。
我大楚广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疆域,又不是没地方,为何非要全聚在这个臭水塘里,让迁移还不愿意。
全都是一些贱皮子,微臣命令将一些挑动闹事的贱民头子,按在岸边直接砍了脑袋,这下就全安生了。
陛下请看,后方就是规划的新建筑区。”
楚王郑国辉转身看过去,后方规划的新居民区一排排的房屋已经建了起来,大多以木屋为主,上面覆盖红色瓦片。
这都是当地胥民组织起来,十来户为一个互助组,由互助组的华人壮劳力帮着建房,你帮我,我帮你,最后一起把房子建起来。
这其实也没多少钱,坤甸周边就有大片大片的森林,也有好几个刚投产的锯木厂,木料那是不缺的。
加上总督府对这些胥民有一定的粮食补助,按照每家的人口多少,每人补助20斤粮食,连着补助三个月。
建房所缺的钱物,还可以在银行贷款,每户只要不超过50银洋即可。
在众多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大片的房屋迅速建造起来,形成了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这本身就让疫病大大的减少。
这些划出的房屋地皮,也是依据每户人口的多少来确定。
基本是3分地一块地皮,人口超过4人的增加一分地,人口超过7人的再增加一分,每户人口超过十人的可得6分地的地基,这就是最大的了。
建造出来的木屋以横排的三至四间为主,前院有篱笆墙,可以留出一两分地种些蔬菜,养几只鸡鸭,明显的改善生活。
屋后是统一的茅坑,需挖深3米,上置木板,木板上留下一个便溺的洞,三面以细枝泥墙为住而成。
若不按规定制作,将会处以5块银洋罚款。
有了规定就好办了,家家户户统一建设出来基本大同小异,没有人敢于违反规定。
楚国民政治理的方法简单而粗暴,一是罚款,二是公开鞭挞,三是直接丢入苦役营中。
若是罪大恶极,那就直接砍脑袋。
所以即便村里人发生口角,也没人敢于经官,只要经官必被罚款,不是你就是他,这断然跑不了。
严重些的,就是处以公开鞭挞,那带倒刺的一皮鞭子抽下去,连皮带肉就拉下来一道血条子,打的人痛不欲生。
正常打上三鞭子,受刑的人还能勉强走路。
若是打上五鞭子,七鞭子,基本上就剩下趴在那里哀嚎了,连站都站不起来,屁股和后背一片血肉模糊,痛到浑身哆嗦。
正是在这些严厉的手段威慑下,乡村的治安相当之好。
即便村民发生一些口角争端,那边一喊“见官”,九成九的人立马就怂了,撂下两句硬话拔腿就走人。
在簇拥的视察人群中,楚王郑国辉显见的对这里的发展建设相当满意,用手划拉一下说道:
“郑爱卿所言不错,我大楚王国广有四海,为何非要挤在这个臭水塘里生活?
本王一直在给你们这些治政官说:恪守忠诚,执政为民,一切要从民众的利益出发。
这个理念是没错的,要一直贯彻执行下去。
可也有例外,民众的愿望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值得支持的。
那怎么办?
就要行那霹雳手段,菩萨心肠,方是正解。
我大楚王国疆域万里,资源丰饶,断然没有胥民生存之空间,支持胥民的不是怀有私利,就是坏。
人为什么要生活在河湾里?
政府都已经给地皮了,也有优惠建房的扶持,为什么还要生活在水上,活的连狗都不如?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各地官员回去也好好查一查,有没有这种现象?”
得到楚王的肯定,郑国光总督的腰杆子挺得格外直,荣光焕发的对殖民地部大臣吴青峰言道:
“吴大人,如今的南部各城市多多少少有点这些情况,陛下宽仁,忧心我华夏子民生存之状况。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要为陛下分忧,妥贴处置方是。”
他说的南部各城市,是指原本的荷占区三马林达,马辰这些城市,多多少少有一些华人船民住在河湾里,是城镇中最破落的一道风景。
如今的南部区域
殖民地部和马来亚总督府都可以触及,但总是名不正言不顺,很多事情得通过当地联合自治总会推行下去。
而当地的联合自治总会,以殖民地部派遣的官员为多,左右着地方政局,这事儿自然就落到了殖民地部大臣吴青峰的身上。
吴青峰肃然应道:“此乃微臣疏忽之处,必将立刻着令各地官员检讨,若有胥民聚集之处,即刻予以改正。”
楚王郑国辉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举步前行,顺着宽敞的道路向前走去。
坤甸城的道路修的又宽又直,根据当地官员介绍,该城的下水沟渠设施建设的十分完备,标准也较高。
能够做到雨季不积不涝,基本消灭了城市内的臭水塘,水坑,水洼,周边的山林系统性的经过烧荒,消灭了大量滋生蚊虫的灌木和臭水沟,环境彻底改观。
这也是楚国城市这边必须要经过的一次清理,需要对周边的山林进行一次烧荒,将大量低矮灌木,藤蔓焚为灰烬,会极大的改善周边环境。
那些过火后的林木,只要经过雨季的几场雨水过后,便迅速抽出新的嫩芽,几个月后重新变得郁郁葱葱。
与以往不同的是
原本一人多高的低矮灌木丛在山火过后,雨水冲刷,形成了厚厚的腐殖层,一般会被当地的农民装车运走撒在田里,是非常好的植物养料。
山林变得开阔了,清爽了,蚊虫也极大的减少了。
一路说说谈谈,就坤甸当地的发展大致理出了脉络。
坤甸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是因为当地盛产金矿,发展至今拥有80多家金矿场,由很多当地的华人大族掌控。
此外,该城处于坤江之畔,这是一条深入内陆长达860多公里的内陆河,河水充沛平稳,河面开阔,拥有相当好的内陆航运条件。
往来运送的矿石,稻米,大多由木船运输,水运连接着上游的数个重要城镇。
因此,在坤甸当地适合发展中小造船厂,用于内河及近海运输,是一门很不错的生意。
而且坤甸近海的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渔业捕捞也是一条出路。
这里距离马六甲海峡很近,是往来货船云集之地,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
本地的锡矿和木材资源丰富,从上游森林中放下的大量木排,有很多较为珍贵的木材,在坤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木材市场,辐射东南亚周边地区。
依靠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可以发展木材加工业和家具业,也是一条出路。
在视察中
同行的大臣们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楚王郑国辉吩咐研究一下,扩大天然橡胶种植园的规模,这是本地的优势。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深入,天然橡胶的用途也逐渐得到了拓展,使用量日渐增长,那么发展橡胶种植园就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本地的地理气候适合于天然橡胶树的生长,原本就有天然橡胶园,只不过规模不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