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战胜利后的契机,楚国计划进一步扩大移民规模,从目前的年均220余万进一步增长到300万左右,这也需要充沛的财力保障。
皇家光明石油公司给到政府财政三成股份,就当上税了,全国各地数十个府县都在火热建设中,发展势头非常好。
而推动城市建设和扩张的就是资金,给王国政府再多的钱,那也不够花的。
剩下的一成,就是留给东马来亚本地的好处了。
有了这一成的好处,已经足够何仙总督乐的露出牙花子,
这一成的好处,全年下来估计要几百万银洋,约莫5百万银元左右。
这还仅仅是当前的生产规模估算,三桶原油能够提炼出一桶煤油,从八打雁发货以62银元一桶计算,通过海陆运输至欧洲,每一桶还要增加5.2银元成本。
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蒸汽铁罐船必须放空回来。
或者洗干净舱位,运输一些油类返回,比如豆油,橄榄油之类,其他货物难以装载。
在欧洲当地,还必须要有极为强力的贸易商分散销售,有能力拿出大笔资金出来。
无形中,要分润出一部分好处。
如此一来
在欧洲市场就能卖到一百多银元一桶的好价格,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英资洋行,或许可以让法国人掺一脚。
反正蛋糕足够大,也能填满英法两国商人的胃口。
楚王郑国辉计划通过英国王室关系密切的商行,经营煤油这项大宗生意,变相的向英国王室输送好处。
有了利益的牵扯,今后行事就更加方便了。
第364章 考量
巨大的利益牵动人心,即便以何仙总督所处的高位,都难以免俗,开口希望能多留一些利益在地方。
这引起了楚王郑国辉的警惕,当下决定将这处油田的警卫转交皇家禁卫师负责,安排一个团即可。
任何地方人等,不得插手油田事宜。
一周之后
楚王郑国辉巡视到古晋,这是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城市中的遗迹和神庙极具南洋风情,下榻的行宫是原砂捞越王宫,就很有历史沧桑感。
要说这个文莱王国也非常憋屈,在百余年前还是统治加里曼丹岛的强大土著王国,却在荷兰与英国人的殖民侵蚀下,地盘急剧的缩水。
这个砂捞越王国,这完全是白人殖民者雀占鸠巢建立起来的一个逍遥王国。
1839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布鲁克受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前往文莱,打着“感谢文莱苏丹帮忙打击海盗”的名义,然而事实上就是过去勘探矿藏的。
此人能言善辩,赢得了文莱苏丹的信任,让其帮自己打击屡次露出分裂倾向的砂拉越王公。
布鲁克船长虽然只有1条船、100个水手和6门炮,却把几千人的土著叛军们打得是人仰马翻,在坚船利炮面前,大刀长矛没有任何胜算。
后来这个布鲁克一寻思,打土著跟玩似的,干嘛还要听这个所谓文莱苏丹的话呢?
于是1841年,布鲁克船长以武力逼迫文莱苏丹承认他“拉惹”(君主)的地位。
就这样
布鲁克船长建立了砂拉越王国,以一个白人成为了国王,逐渐繁衍出布鲁克王族。
此后,砂捞越王国又步步蚕食文莱的土地,这真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终究是实力弱小惹出的祸患。
在3月份的停战和平谈判时期,英方谈判代表就曾多次提出过布鲁克王国问题,皆被楚国一方拒绝。
楚国认为,这是战争带来的附带伤害,实在难以避免。
若要一个个细细的掰开了,揉碎了慢慢谈,楚国方面也可以派出战争事件调查小组,对砂捞越王国覆灭以及布鲁克家族葬身于动乱中问题进行调查。
只是由于战争时期的动荡,大量平民和当地土著王公贵族死于战争,很难调查出什么名堂来。
要么一揽子解决,今后不再追究战争引致的伤害和损失,干净彻底的了结恩怨。
要么甭谈,双方拉开架势继续打,打到一方服了为止。
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英法两国谈判代表最终在楚国方面的强势态度下,不得不在和平条款诸多项上,做出了重大让步。
战争双方最终得以缔结停战合约,这实际上是楚国一次不折不扣的胜利,没有多少水分。
从楚王郑国辉的书房窗口望出去,不远处就是一个极具爪哇特色的婆罗浮屠神殿,由于历史久远,古朴而精美的雕刻已经呈现出灰黑色泽。
但从其独特造型来看,依然极具南洋风情的宗教美感。
这些早期王国信奉的土著图腾,早已经被后期入侵了一是兰教所替代,能够遗存下这座婆罗浮屠未被捣毁,已经是颇为稀奇的事了。
现如今
古晋城中完全被华人所占据,在城市扩展的同时,属于华人的庙宇和道观也随之出现,接受信众的香火祭拜。
南下巡视二十多天来,无论走到哪个地方,哪怕是偏僻的乡村,或是在村口,或是在山上,大大小小的城隍庙,土地庙总是少不了。
远赴南洋的华人移民族群,将对故土的思念都寄托在信仰中,对建设庙宇和道观非常热衷。
那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致楚国境内出现难以计数的庙宇和道观,平日里香火祭祀不绝。
恍惚间,会让人错以为华人广泛生存于这片天地已经有数百年甚至更久,而这正契合“腾笼换鸟”的真意。
历史真相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真正的掌控这片广袤土地?
楚王郑国辉已经下令由一些大学中的国学大师们,组成发掘“华人先民下南洋”研究的相关课题组,为今后编撰史实做准备。
突出的就是一个“华人先民点多面广,在数百年前就带着先进的华夏文明,向南洋地区广泛传播,让文明之光照耀南洋,教化蛮夷,心向大楚”云云。
楚国没有深厚的历史积蕴不是大问题,泱泱华夏数千年文明史,发展出一两个文明分支还不很正常吗?
扶桑人传扬了华夏文明,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东瀛文明。
朝鲜王国继承了华夏文明,结合半岛特点,发展出了朝鲜文明。
越南王国传承了华夏文明,自诩为华夏亲儿子,其实大谬不然。
真正的楚国文明才是原汁原味的传承了华夏文明,成为华夏文明在南洋的一个分支,融合中西方特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楚国文明。
嗯,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
流落到南洋的华人先民历史可以尽量上溯,比如秦汉时期有一支军队什么的,这点也是很重要。
这样一来,楚国瞬间就有了二千多年历史。
朝鲜一家伙干到战国时期的箕子,扶桑也有秦始皇时期,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的传说。越南也是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交趾郡。
那么楚国也不能落后,至少也得找个秦汉时期的老祖宗装点门面。
至于具体找谁?
那就由那些国学大师去头疼吧,楚王郑国辉只负责下达旨意,指出大致的方向。
具体需要下面这些人去完善,去填补空白,去寻找历史依据,否则要这些人干什么吃的?
眼看着1864年的早期华人移民的孩子茁壮成长,年龄大的已经6岁了,眼看着就要上学读书。
到了明年初,相关的国文和历史课本就要编撰完毕,好给孩子启蒙啊,总不能让孩子没书读。
楚王郑国辉背着双手走上花径,欣赏着花团锦簇的花园美景,心情格外轻松。
王国全力推进蒸汽工业化发展,在充沛资金的支持下,一路小步快跑,发展的势头相当喜人。
相当于国策的移民屯垦政策,在数年如一日的贯彻执行中,王国的资源,人力都向这方面倾斜,争取给华人移民以妥帖的安置。
这两大方面在持续推进,不断的深化发展。
那么加强对国民的爱国教育,给孩子从小就传授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教导忠君爱国理念,就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头戏了。
早在崇明岛时期
楚王郑国辉就布置收养了一大批流浪少年,大多是9~13岁少年,有男也有女,累计至今也有高达十万之数。
这些长期接受忠诚教育熏陶的少年,长大后有的进入军校深造,优秀者送入大学深造,普通者进入厂矿企业,还有一部分接受了师范教育培养。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
各府县陆续建立的小学校纷纷竣工,这些年轻的教育者也将走上新岗位,为贯彻王国教育新一代的伟业贡献力量。
相比普通学校出来的学生,楚王郑国辉更相信原本“慈济会”教育出来的这批孤儿,会不打折扣的贯彻忠君爱国教育理念。
这些年轻人补充进入皇家禁卫师中,以狂热崇拜楚王陛下而崭露头角,被誉为“国王亲军”,是一些充满热血干劲的年轻人。
想到这里
楚王郑国辉嘴角不由得露出一丝微笑,背靠着广袤无边的神州大陆,有着几乎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他感到特别安心。
诸如西班牙,荷兰这些欧洲小国,地盘占的再大有什么用呢?
荷兰人每年向东印度群岛殖民地移民几百人,那真是望眼欲穿,可是年复一年留下的还没有走的多。
更多在东印度群岛殖民地成长起来的白人子弟,但凡有点出息,都一门心思的想回归欧洲,那是一片让他们魂牵梦萦渴望的故土。
楚国一个月的殖民成就,就能抵得上荷兰人一百年殚精竭虑的殖民成果,且远远超出。
归根结底,拓展殖民靠的还是人。
这段时间看了那么多的农村乡镇,楚王郑国辉也有些审美疲劳,实际上都大差不差。
殖民时间久一些的府县,乡村条件就明显好一些。
就比如通州群岛上的一些府县乡村,乡村呈现出孩童满地跑,乌泱泱的一大群一大群景象,令村子里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家家户户的屋子宽敞,有的是木屋,有的是砖瓦屋,还有大量的草顶的土坯房子,但是人人脸上都红光满面。
衣服虽然有些补丁,但不至于补丁摞补丁,衣衫褴褛,面黄枯瘦。
由此可以看出
村子里面的华人移民大多能吃饱,有些富裕家庭吃的还相当不错,小孩子都长得很壮实,圆滚滚,跟着进村的马车队一路跑,都不带害怕的。
在村子里养猪户很普遍,到猪圈里去看看,养的瘦骨嶙峋的猪很少,大部分的猪都圆滚滚的状态很不错。
这就说明
只要农户们精心照料,这些家猪大多生长的不错,除了猪草以外,猪食料中还经常会掺杂白薯秧子,豆渣和麦麸。
没有这些有营养的猪饲料,家猪不可能长得肥。
仅从这一点看,农户们的境况也自然不会差了。
家家户户养鸡养鸭,有的大户还养牛,养马,养骡子,平常时日为乡亲邻里套个牛车,骡车运输稻米,也能换来些小钱花花。
这些新置的村镇都有规划,村里道路横平竖直,一般村子中央都有个村庙,有个小广场,收割的时候可以充作晒麦场,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几个大石碾子。
差一点的移民新村,房子绝大多数都是土坯稻草房,家里的境况也稍微窘迫些。
有的两户合用一个水缸,合用一个铁锅,新生孩子光不溜秋的抱在怀里,小衣服子都没有置办两件。
一大半人家没有养猪,可是家家户户都会养鸡,而且养的还不少。
少的十来只鸡,多的几十,上百只鸡都有,从这些华人农户的脸上来看,都流露出欢畅的笑容。
移民安置下来后,能够吃得饱饭,还能攒下些粮食和银钱,日子有了奔头。
相比原本颠沛流离的难民生活,这些从苦难中走出的华人移民相当知足,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