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27节

  “哼,别跟我说那些有的没的,在我的地盘上老子就是王法。”在两位公子震惊的目光中,郑国辉自信满满的说道。

  他面前是两个身穿青色棉袍的中年男人,一个胖点儿,是郑氏盐商大公子郑毓兰。

  此人满脸敦厚阳光的样子,实际上极具欺骗性。

  另一个身材瘦高,这与他的哥哥王学寅极为类似,眉眼中也能看出乃是同胞兄弟,正是王氏盐商二公子王学懋。

  王学懋身陷囹圄依然能够镇定自若,一双目光紧紧盯着郑国辉说道;“将军大人,既然在我们面前口无遮拦,想必是不会放我们生还家乡了?”

  这话明着点出,实际上是试探。

  仅从这点沉稳气度和心智而言,就比那个孤芳自赏的郑家三公子郑毓芳高明了至少一个层级,绝对是个厉害人物。

  “你觉得是,还是不是?”郑国辉反问道。

  “是又怎样?

  我俩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罢了,只能引颈就戮,生死只在将军大人的一念之间,不足挂齿。”

  王学懋神色丝毫不变,只是目光紧紧盯着郑国辉的神色,试图从中看出些许端倪来,然后不慌不忙的继续说道;

  “如此处置

  将军大人只能得到两具尸体和些许快意,还有两个势不两立的维扬世家大族对头,不死不休的那种。

  不是又怎样?

  将军大人求的是财,而我王、郑两家又偏偏豪富,此事尽人皆知,亦无需隐瞒。

  双方尽可以徐徐图之,相信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无非是付出多寡而已。

  我王、郑两家今后若是想做金陵地面上的盐业生意,自然少不了与将军大人合作,学生认为分润互利方是正途。

  若是更进一步结成秦晋之喜,岂不妙哉!

  将军大人想做的是私盐,若无郑、王两家公盐入市掩护,这笔买卖想必也是做不久的,所获极为有限。

  纵然灭了我们两家,朝廷也会让其他的盐商入局江南市场,断断不会放弃。

  既然如此

  何不双方合作,具体市场分润再谈,总能拿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将军以为此言妥否?”

  果然,真是个厉害人物。

  郑国辉心中暗自赞叹,愈发对王学懋和郑毓兰看重起来。

  那个郑毓兰看上去讷于言,敏于行,满脸老实敦厚的模样,实则一肚子鬼主意。

  若被他表面憨厚模样欺骗,肯定要吃大亏。

  “呵呵,果然是巧言善辩之徒,视国家法度于无物,竟然试图拉拢贿赂本将军,岂不知“死”字如何写?”郑国辉轻笑两声说道。

  王学懋满脸无语的和郑毓兰对视了一下,对于这个年轻将军的话连半个字儿都不相信。

  刚才还“无法无天”,现在又谈什么“朝廷法度”?真的当我俩是三岁小儿好哄骗吗?

  聪明人不说暗话。

  王学懋嘴角勉强扯了下,说道;

  “将军大人说笑了,您就不要戏弄我二人。郑王两家百三十年经营的底蕴,关系可以通达朝廷各部,上至天听,愿与将军大人共享之。”

  这是用权势诱惑?

  郑国辉真是服了眼前这个老六,若非有着下南洋闯荡一番事业的勃勃野心,裂土分王才是终极梦想,说不定真的会心动。

  就这么一会儿功夫

  先是利诱,然后又是美人“若能结成秦晋之喜,岂不妙哉!”,现在又是“郑王两家百三十年经营的底蕴,愿与大人共享之”。

  一般人还真经不起这三板斧,王学懋可不是吹牛皮,而是真有能力。

  试想一下

  以郑、王两家雄厚的财力和历年积累的人脉,合力疏通一下,搞不好真能给郑国辉弄个总兵的头衔,这就极为诱人了。

  可惜郑国辉志不在此,等于抛媚眼给瞎子看了。

  郑国辉神色不变的提醒说道;“两位公子,我能帮你们的就是把老母鸡汤的价格降一降,3000两银子一盆。要订购几只说话,本官离开后就恢复到原价5000两一盆。”

  “大人,面饼子的价能不能降一降?三百两一个,行吗?”

  “五百两,这个价格仅限于现在,你们要多少?”

  王学懋眼神迅速看了一下郑毓兰,还是郑毓兰站出来说道;“老母鸡汤订购六盆吧,每隔三天给我们供应一盆。面饼子60个,不……80个,每人两个勉强能果腹就行了。”

  “那行,一共五万八千两银子,打一张借条吧。”

  “请将军大人稍等。”郑毓兰无计可施,只能找来纸笔打了借条,郑国辉示意身边的人收起来。

  这两个公子可是有钱的很,羁押在营中一个多月,打车的欠条已近10万两。

  加上眼前的5万8千两白银,数字已经超过15万两了。

  如此贵重的人物,当然要带在身边才放心。

  郑国辉举步平稳的走出这个关押小院,此地原是二房的家宅,如今被大房出银子拿下,就等翻过年拆掉全部重新翻建。

  这两位盐商公子拘押在此,郑国辉时不时的就会过来看看,和他们聊上两句。

  看着将军大人率领亲兵离去,王学懋连忙转头看向神情憨厚的郑毓兰。

  郑毓兰只是神情凝重的轻轻摇摇头,口中喃喃说道;

  “看不穿,真的看不穿。

  你说话的时候我也一直盯着将军的神色,但没有发觉丝毫的情绪波动,似乎完全不在意,但这怎么可能?

  财富,美人和权柄是每个男人的渴望,却无法在此人的心中掀起涟漪。

  以我这么多年经过的人和事,从来没有人能抗拒得了,这太奇怪了。”

  “我也是,看样我们都低估将军大人了。”王学懋一脸挫败的神色。

  这两人中,向来都是神色貌似憨厚的郑毓兰拿大主意。

  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郑国辉要的可不仅仅是这一点,而是多的多。

  随着时间的临近

  郑氏宗族大张旗鼓筹备冬至节祭祀,愈发的热闹起来,大宅门口原本拆除的十几座宅子,如今已平整修建为青石铺地的广场。

  两座高大的石牌坊竖了起来,正好对着郑氏宗祠的门口,不惜代价的重金打制,显得气派非凡。

  第一座石牌坊正面上书“定鼎江南”,反面是“百战百胜”,这是弘扬郑国辉率领通州团练取得的丰功伟绩,定鼎江南,庇佑一方水土。

  第二座石牌坊正面上书“武威远播”,反面是“造福桑梓”,这是弘扬郑国辉官居正三品金陵城守尉的功绩,扫除江南匪患。

  今后每升一次官,都可以在家乡广场上增建一座石牌坊,这是整个郑氏宗族的荣耀。

  青石广场四周的高杆上,悬挂着一个个大红灯笼,宅邸大门四重门楣飞檐,这个逼格蹭蹭的就上去了。

  即便通州知府经过门口,也要从轿子上下来步行通过,以示尊重。

  无论坐轿还是骑马,经过府门口都要下来或是牵马而行,或是步行通过,这就是权柄的赫赫威风。

  一车又一车的粮食酒水和瓜果蔬菜,还有宰杀好的整车牛羊猪肉,不要钱的向府里送去,看的围观人群全都咋舌不已。

  冬至节的前两天

  郑氏家族在宅子里实在摆不开了,所幸在青石广场一字排开了20口大锅,从早到晚开始炸丸子,烧肉,包饺子,蒸包子,烧鱼,简直忙的不可开交。

  浓烈的香气弥漫在青石广场的周围,吸引了大批看热闹的人群和几乎全城的流浪儿童,一个个口水流的多长。

  恰好此时有个慈济会,也在青石广场上摆锅施粥,引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成了全城最热闹的地方。

  肉吃不上,喝碗粥也赚到。

  慈济会直接打出横幅,免费资助流浪和贫苦孩子衣食学习所用,但必须集中居住,集中管理,而且要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年龄只在七岁~12岁之间。

  竟然还有人愿意帮着养孩子,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儿啊。

  不但全城的流浪儿童蜂拥而至,就连很多贫苦家庭的孩子,都在父母的带领下前来报名。

  慈济会管吃管住,还请私塾先生授课,这样的好事儿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啊。

  短短一天半时间

  就收了1366个孩子,还有很多周边县城和乡村的人,听到消息后带着孩子连夜往这里赶,生怕来的迟了,就不收了。

  在如今的通州城中,都称呼郑家老爷为“郑大善人”,无论谁提起来,都要竖起大拇指夸一声“真是仁义”,“顶顶的大好人”。

  这天下午

  郑国辉正在院子里帮着写条幅,这些都要张贴在宗族祠堂或是各房宅子里,来求墨宝的人太多,都想沾一沾这份权贵之气,讨个好彩头。

  自家人不好推辞,郑国辉索性有求必应,在家里开起了字画摊子。

  正在挥毫泼墨之间,幕僚师业郑鑫脚步匆匆的走进来,凑近郑国辉的耳边低声说道;“大人,十一叔回来了。”

  “什么……哦!”

  郑国辉突然醒悟过来,脸上的神色惊喜交加,当即将手中的毛笔一搁,说道;“走,快领我去见十一叔,我有太多的话要问他了。”

  “学生知道,所以就安排在前院书房等候。”

  “很好,快走。”

  看着两人匆匆离去的背影,其他人一开始还有些莫名其妙,直到其中有个知道情况的人脱口而出,众人才恍然大悟。

  哦,原来就是那个下南洋已经去了一年多的十一叔,郑家的庶子郑守中啊!

第34章 吕宋群岛的虚实

  在郑父那一辈儿男丁,无论嫡出还是庶出都放在一起排序,从老大郑守仁到排行十三的小叔郑守信,可谓人丁兴旺。

  下南洋的十一叔郑守中,就是叔父辈中比较精明能干的人,有胆识,也有眼力劲儿,方能当此重任。

  到了郑国辉这一辈儿,那就不能这么排了。

  郑氏嫡出的就有五房子弟,再加上庶出的子弟那就更多了,实在排不过来。

  族议后,改为各房头单独排序,这也是一些日益鼎盛的大家族通常的做法。

  郑国辉所在的大房头,他虽然名为二少爷,可大少爷早早亡故的原因,所以他是事实上嫡出长房长子,下面的几个弟弟都是庶出。

  未来老太爷郑守仁千古以后,大房头的财产全都由郑国辉一人继承。

  他的亲妹妹捞不着,几个同父异母庶出的弟弟也捞不着,庶出的妹妹就更别谈了,通通没戏。

  在郑氏族中的地位,郑国辉是长房长子,加上身居高位,话语权仅在老族长郑守仁之下,能排在第二位。

  十一叔郑守中就是给郑国辉干活儿,地位比族中的管事稍高点,毕竟还有一层亲缘关系在。

  前院书房

  郑国辉快步走过来时,十一叔郑守中早早的就双手下垂,规矩的站在书房门口等着。

  见到郑国辉率先抱拳作揖,说道;“大人,守中幸不辱命,在南洋辗转多地,取得了大量详实的人文地理消息,正欲禀报。”

  “好啊,好啊!十一叔你瘦了,人也憔悴许多。这一次的远渡重洋劳苦功高。”郑国辉双手扶着十一叔郑守中的胳膊,满脸欣慰的说道。

首节上一节27/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