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型要塞不是海防要塞,而是防守关岛的要塞,对任何来犯之敌形成威胁,想要拔掉这个点可不容易。
其他的土著苦役犯,在华人士兵和民兵的看押下,正在岛屿上扩建道路,重修桥梁,集中力量修建灌溉沟渠,翻土平整耕地,准备种植粮油作物和蔬菜。
关岛的总面积有549平方公里,比舟山群岛还大一些,今后若上百万人生活在上面,一点压力都没有。
在关岛这样的海外岛屿,实行的是完全的军管制度,当地驻军长官就是最高长官,解决军政一切事宜。
谭文是隶属于外交部殖民地司下面的一位科长,在岛上主要负责民政事务,推进垦殖进程。
他在岛上任职的经历,所获的评价,将会成为今后获任其他重要职务的一份履历,让任职经验更为丰富。
就权限而言,依然要服从驻岛长官。
在使用土著苦役犯这一问题上,就能体现出与海南群岛的不同来。
在海南群岛所属各府,土著苦役犯统一由王国惩戒总署管辖,惩戒总署派出相关官员,负责各地矿山,道路以及城市营建的土著苦役犯管束惩戒工作。
在关岛这样的偏远海岛,惩戒总署鞭长莫及,军管机构也相对简单,由驻岛长官负责调动使用。
农忙的时候,可以调动苦役犯参与各各镇的抢收抢种,翻土耙地之内的农活儿。
农闲的时候,则集中起来推进殖民地公共设施建设,港口,乡镇和要塞防御建设等大项目,使用上灵活的多。
关岛原本有本地土著六千余人,男女各半,多以青壮年为主,当地土著平均寿命37岁。
大楚王国的远征军抵达后,消灭了原本的西班牙白人殖民者,对这些太平洋诸岛土著的使用,手段却变本加厉了。
关岛本地的千余土著妇女,跟随着另外一支远征特遣舰队前往威克岛和中途岛,这辈子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另外的一千三四百名年轻育龄期妇女,被驻岛的士兵和民兵瓜分一空。
很多士兵付出一定代价,比如转移功勋田地和金钱,就可以多得到一个土著女人。
剩下的人也不吃亏,反正利益均分。
所有的本地土著男人全部编入苦役营,总数约三千三百余人,划分成10个营头,每个营头三百三十余人。
由各村民兵看押使用,根据驻岛长官的指令修建道路,修建灌溉沟渠,架桥铺路,修建码头和小型要塞等等。
正在修建码头的就是4个土著苦役营,1300多个劳动力一齐动手,修建的进度相当快。
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已经修筑出240多米长的砌石护坡堤坝,延伸进入海中50余米长的二号木质栈桥,用砂石平整超过3700平方米的码头场地,反复夯实待用。
而在其他各处
顺着沿海平原和低矮地区的一条大道,渐渐显露出雏形,大量的森林树木被伐倒,顺着河岸建起了桥梁。
在关岛上,桥梁修筑用的是以圆木为主的材料,选取十几根粗细差不多的圆木,削去枝杈,截取所需长度,并行排列搭在河岸两侧即可。
桥梁的宽度统一为3.8米,只可以多不可以少。
桥梁底部用几道方木做支撑,进行一定的加固处理。
桥面覆盖上夹杂着大量茅草的土法水泥,掺入碎石平整而成,方法简便易行。
即便损坏了,重新建造一座也不费什么功夫。
很多苦役犯被安排进入森林中伐木,将圆木运至木材厂,通过蒸汽锯床聚成各种规格的木板,木方,放在阴凉处备用。
岛上的房屋建设非常落后,多以土著的茅草土房为主,村镇全部需要重建住房,对木材的需求量非常大。
用不了多久
整个关岛就会呈现出新面貌,新景象,新变化,这也是海南群岛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次日上午
“镇海”号大帆船停在塞班岛的海湾中,用小舢板一趟一趟的将人员输送上岸,这里简陋的连个码头都没有。
从始至终
潘天寿少将连一个白人都没看见,当地土著也都躲了起来,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让他感到哭笑不得。
每个小舢板往来一趟,可以运送20多名官兵,几艘小舢板合力运输着人员物资,用了小半天时间,基本上输送登岸。
潘天寿少将找了个树荫地,勤务兵摆开小桌子和凳子,泡了一壶茶,让将军大人在这里歇息。
塞班营指挥官吴作咸上尉则分派任务,安排两个步兵连队各自带领百余民兵,分成两路搜索。
遇见任何土著或白人殖民者,立刻押解回来。
剩下的士兵们,则占据了登陆的这个土著小村子,小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土著孩子,老人,其他的都跑的没影了。
好在找到了一些木薯,几十只鸡和两头山羊,正好给登陆官兵换换口味。
鸡不能杀,还要留着育种,正好和带来的家禽家畜放在一起。
这两头山羊被捉住,在得到潘天寿少将的允许后,直接杀了给官兵们加强营养,很快营地里就传来挥之不去的浓郁肉香味。
到了下午傍晚时分
陆陆续续押解回来五六百名土著,男女都有,还有几个白人,算是今天的收获了。
特遣舰队长官罗伯特少将直接就没有登岸,他的船长室可比岛上的房子舒适的多,没必要来回折腾。
一直用了两天时间,才把货船上的物资全部搬运上岸。
潘天寿少将离开的时候,给吴作咸上尉下达了死命令;
给你四个月时间,必须要修建出一个像样的港口,至少千吨帆船能够靠得上去,能够装卸货。
吩咐完之后,潘天寿少将就登船离开了。
这个条件简陋的小岛,比关岛差多了,他是一刻也多待不下去。
塞班岛虽然小一些,亦有160多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满眼皆是,岛上河水清澈,溪流潺潺。
随便发展一下,也不至于如此原始。
吴作咸上尉率领手下经过两天的努力,已经搜罗到了1470多名土著,年轻土著妇女超过500人,足够他们分润了。
剩下的900多名土著男丁编成三个苦役营,就在这个条件最好的港湾,开始进行码头建设。
首先就是砍伐森林,将运输来的蒸汽机设备架设起来,制作泥胚准备烧砖,一切都由吴作咸上尉亲自指挥,调派。
这些土著人干的农活儿,华人根本就看不上眼,很多民兵也开始亲自动手,开始平整土地准备耕种。
这些太平洋上的岛屿,日照和雨水都相当充足。
种子撒下去,不出三天便嗤嗤的冒出了嫩芽,看的让人心生欢喜。
这些华人民兵都是农民出身,种田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眼看着岛屿上的阳光炽烈,他们便自己动手将砍伐下来的树枝取来,在田地中搭建出低矮的灌木小棚子,用于遮挡阳光。
适当的浇灌后,长势愈发喜人。
吴作咸上尉看了后,心中便大致有数。
只需要过上四五个月时间,军垦的官兵们种植的第一茬农作物收获,塞班岛上的粮食和油料就可以自给自足。
粮食种的是小麦,大豆和稻米,油料种的是油菜花,还有一些花生和红薯的种子,都是从海南群岛带过来的。
油菜花可是好东西,其种子含油量40%左右,油供食用,嫩茎叶和总花梗作蔬菜。
种子药用的话,能起到行血散结消肿的作用,叶子可捣烂了外敷使用,对痈肿效果不错。
油菜花的根可以药用,煮水喝有凉血散血,解毒消肿的功效,也能用于治疗血痢,丹毒,热毒疮肿,乳痈,风疹,吐血等症状,这在《新修本草》《日华子》中均有记载。
驻扎海外群岛的华人官兵们,这油菜花种子是一定要带的,用处非常大。
船队的离开的时候,将运输物资的小舢板也留下了。
这小舢板上有一个风帆,可以借助风力出海捕鱼。
危急的时刻
也能利用小舢板前往关岛报信,这只是不得已下的冒险法子,能不用尽量不用。
在这茫茫的太平洋上,若是不能准确的找到关岛所在,贸然驶入浩瀚的大洋深处,绝对是十死无生的结局。
寻常出海打鱼,也只是在岛屿的目视范围内,绝计不敢走远。
塞班岛上
驻岛官兵和驱使的土著苦役犯们,掀起了一场大建设的热潮,在播种之后,集中全力开始建设港口栈桥。
这两座岛屿先天条件不错,面积也够大,在华人移民抵达后,开垦田地和建设导语的工作就有条不紊地推进起来。
首要的目标,是实现自己自足。
在此基础上
生产出来更多的粮食,蔬菜,可以供应给远航的跨洋船队补给,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第203章 条件优越的中途岛
“镇江”远征特遣分编队经历四天三夜的航行,在威克岛附近的海域兜了一天多,海图上反复计算,总算找到了这个小小的珊瑚礁岛。
威克岛是如此之小,且地势低矮,平均距离海平面只有几米,只是三座伸出海平面的珊瑚沙洲,呈现出清晰的“匚”字形状。
围拢在中央的就是面积不小的湖,这在大洋风暴肆虐时,是途经此处帆船的避风港,或者说是救命的宝地也不为过。
可是看到这个珊瑚小岛,原本计划定居在这里的180多民兵,却都失声痛哭了起来。
无它,这地方也忒寒碜了。
“镇江”远征特遣分编队指挥官钱学通中校也是满脸唏嘘,这三座屁大点的小沙洲虽然相连,可半个小时就能走一圈。
即便过惯苦日子的华人移民,见到如此艰苦的环境,也是心生惧意,谁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小岛上?
可没有办法,上峰的严令不可以讨价还价,违令者必死无疑。
用了三天功夫,将定居在该岛上的180余名民兵和300土著女人运输上岸,还有堆积像小山一样的物资,粮食,散布到处都是的鸡鸭禽类和10多头猪。
这些鸡鸭禽类和十多头猪完全就是放养,反正也不可能逃离,倒是省了很多功夫。
钱学通中校上岛走了一圈,仔细的考察了这个珊瑚小岛,因为地形地貌的缘故,岛上有大大小小十几个淡水池塘,供应淡水是没问题的。
最大的池塘有700多平方米的水面,深达3~4米,主要来源就是太平洋上的降雨,竟然还有一些淡水鱼类生存。
威克岛上的树木都是歪七扭八的杂树,这些树不成材,砍一些下来,勉强可以搭成窝棚式的居所,剩下的作用只能是烧火了。
好在“镇江”远征特遣分编队早有准备,随行带来了200顶帐篷,大量木板,木方和修整笔直的原木,还有烧好的砖石,足够食用5个月以上的粮食,以及三台蒸汽机。
在最大的威克岛上
一圈的帐篷营地建立了起来,180多位民兵分成10个小队,开始利用木材搭建木屋,短短几天功夫,已经搭建好10多座房屋的框架。
帐篷营地就建在威克岛三十余米高的山地一侧,今后的住宅区也将密集建设在这里,可以抵挡大部分来自太平洋深处的风暴威力。
作为海军军官,钱学通中校深知太平洋的风暴有多可怕。
一旦大型风暴袭来,连续十几天都在狂风暴雨中,这就注定了威克岛粮食难以自己,顶多种一些蔬菜罢了。
所以他建议
要在居民区的周围修建一圈至少5米高的挡风墙,留下几个3米宽的缺口,用于天气晴好时通风之用。
一旦风暴来临
则用一头削尖的原木锤入地下,连接成木排,挡住风口,并且用斜撑加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