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亲还给你安排了几个下人,有四个丫鬟,两个厨娘,两个管事嬷嬷还有一个管家,就是郑贵他娘。
你也知道
郑贵他娘是我的陪嫁丫鬟,平日里做事勤快,有眼力劲儿,能够把后院打理的条理分明,我也放心。
还有啊,你这次去把郑贵,郑福,郑康,郑宁这几个奴才都带着吧,在军中好歹谋一个出身,回家光宗耀祖。
这都是家生子,平日里娘亲看在眼中,都是做事勤快不惜力的好孩子,放在你身边听着使唤娘也放心。”
“孩儿听娘亲的,这些人到了军中自然有所照拂,请娘亲放心。”郑国辉神色郑重的应允道。
他的话
让站在一边伺候的几个中年管事嬷嬷神情压抑不住的兴奋起来,眉眼中全是感激之情,有人激动的眼泪都垂落下来。
有了夫人的交代,自家的孩子在军中就有出息了。
眼见着郑顺如今是威风凛凛的千总大人,身穿锦衣华服,那个做官的派头谁不羡慕?
大家都是郑氏家族的奴才,凭什么你如今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咱们差哪儿了?
这人就怕对比,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千总可是正六品的营官,是可以统带一营几百人的朝廷武官,俗称“营千总”,差不多等于后世的副营长。
至于“把总”,则是七品武官,通常统带数十人至百余人,相当于后世的副连长。
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拿着朝廷薪响的官员,自家的父母也可以脱离贱籍,在人前人后杨眉吐气,光大门楣。
郑顺家就在忙着修房子呢,因为他家也可以用两重门楣飞檐,那可不是一般的威风,简直让人嫉妒的要把眼珠子都掉下来。
郑顺家如今生发起来了,为啥还要在郑氏家族效力?
这不是废话吗?
谁都知道,没有二公子郑国辉带着起飞,哪有郑顺家如今扬眉吐气的光景,分分钟会被打回原形。
这样的大腿不紧紧抱着,那不是傻了吗?
永远不要小瞧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很多时候,他们甚至比身处仕途中的官僚看的还清楚,知道孰轻孰重。
跪在屋中的有郑国辉15岁的三弟郑国亮,14岁的老四郑国耀,11岁的老五郑国泰和三个妹妹,最小的妹妹郑秀云才七岁,但他们都是庶出。
夫人郑钱氏生有两子一女,分别是长子郑国光和次子郑国辉,还有长女郑秀妍。
郑秀妍也就是嫁给进士幕僚董焕章的大妹妹,系夫人嫡出,往日里倍加疼爱。
长子郑国光早夭,如今在夫人郑钱氏的眼中,满心满意的就只有郑国辉占据了绝大部分关爱,留给其他庶出子女的极少。
将家族这些管事有点出息的儿女通通的塞到军中,这也是为了帮助郑国辉壮大势力,增强在族中的话语权。
想想看就知道
这些世代在郑氏家族为奴为仆的人家中,得到主人家的倍加信任。很多都是管事和管家嬷嬷,打理着家族的工坊和内外事务,是宗族的重要力量。
自家孩子在郑国辉的军中发展,那还不是一颗心全都扑在大房头这边吗?
这也是人之常情,没甚么稀奇。
和娘亲说了些话,郑国辉不忘嘱咐一番弟弟妹妹们,无非是教导一些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不许惹是生非,败坏家族清誉等等。
作为兄长,他总得说点什么。
夫人郑钱氏听了觉得好,立马让人用纸誉写下来,让屋里请安的孩子们每人抄写50份,并且全都要背下来,她随时都要抽查。
看到娘亲郑钱氏如此郑重其事,郑国辉都无语了。
好吧,娘您高兴就好。
“我儿,娘亲还有一事要交代你,就是娘亲舅舅家那边的孩子,寻摸着有出息的也有十来个,你看能安置吗?”
“娘亲发话,怎么样也得安置下来。只是我有言在先,在军中锤炼表现出色者,本官自当重用。但是那些烂泥扶不上墙……”
“孩儿不必顾忌,当罚则罚,真有那些狗肉上不了台面的东西,直接打杀了就是。”郑钱氏手一挥,直接神情霸气的说道。
她这是从心里愿意帮助娘舅家,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儿子的仕途,否则谁来都不好使。
“孩儿知晓了,无论有多困难,娘亲交代的事一定会妥当安置,请娘亲放心。”郑国辉感觉心里暖暖的,点头答应了下来。
他那本来就是军队,别说安置个二三十人,就是翻几番也没问题。
但事情不是那么做的,必须要表现出难度,才能收获到足够的感谢之情。
果然,在郑国辉请安后,正准备告辞离去,在门口走廊上,几名中年嬷嬷就跪了下来。
“少爷菩萨心肠,奴婢等感激不尽,小儿给少爷添麻烦了,奴婢唯有来生结草衔环以报。”
“少爷,咱也不知道说啥感谢的话,给您磕个头,祝少爷福报深厚,今后当大大的官儿。”
“少爷,老妇给您磕头了。”
唉,谁家的孩子谁家疼啊?天下做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样,唯有无尽的感激。
少不得,回去以后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在少爷身边好好的效力,千万不能落于人后云云……
这样的人手,郑国辉用起来那真是省力省心,巴不得多多益善。
第21章 崇明岛屯民
郑国辉返家的时候轻装简从十余人,离开的时候,却大包小包载了几十车货物,还有队伍增长到足有七十余人。
这里面有娘亲郑钱氏交托的30余人,还有各房七大姑八大姨姻亲,故交等等,郑国辉索性全都带上了。
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
通州港码头
送行的场面相当浩大,很多送行的亲人挥泪撒别,郑国辉一行乘坐三艘大船,其中的两艘大船直发锡山县。
随行的诸多年轻男丁以及土产货物全都前往锡山县大营,在那里就地从军。
另一艘大船只有郑国辉而随行的十余名亲兵,以及运补的数百担货物,驶入长江后便折转向西,一路向着崇明岛方向而去。
下午两时许
郑国辉乘坐的大船靠上了崇明岛河湾里的码头木栈桥,这个码头相当隐蔽,是从长江中拐入临江的河道。
继续前行约三里多水路,在一大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荡的掩映下,能看见长长的木栈桥插入河沿中,后面是高低错落的房屋剪影。
跟随郑国辉一同来到崇明岛的是五叔郑守成,相关崇明岛事宜,一直是由郑守成主持打理。
五叔郑守成年富力强,谙熟驭人之道,是崇明岛管理最好的人选。
逢到农忙的时候
郑守成便长期驻守于此,经常一两个月不归家,直到大部分屯子收的粮食颗粒归仓,种上新一季的稻谷才行。
看到有船靠上码头,“呼啦啦”的涌上来几十个身穿“勇”字号服的通州团练,手中都拿着闪亮的刀枪,颇有一股精锐之气。
当郑国辉站到船头,这些乡勇见到连忙跪拜下去,口称“参见大人”。
这些穿着“通州团练”的乡勇都是郑国辉隐藏的兵力,有的是因为年纪稍长,有的是因为思念家乡,从督标营中退出返乡。
这部分的兵力有1800余人,主要负责码头和土城防御,兼管各中心屯治安,弹压等诸事,是一支能够放心的武装力量。
退出督标营后,郑国辉依然每人每月给银一两,年底双份薪响,每卒每年开支13两白银,米就不给了。
驻守在崇明岛上
这些士卒的米菜供应无忧,尽管放开肚皮吃就是了,每年还能尽落下13两白银,说起来并不比督标营的士兵待遇差。
这样的水准,养活农村一家四五口人足够了。
所以,很多士卒索性将家人带上岛来,租种岛上的土地,佃租只收三成,还可以养鸡,养鸭,养猪,只需要按照规定抽税即可,也能落下不少肉食。
所以说
这是一支郑国辉蓄养的私兵,吃他的,喝他的,当然要卖命给他。
大船在木质栈桥边停稳,郑国辉大步走上栈桥,对众人含笑说道;“都起来吧,弟兄们辛苦了。”
“遵命,吾等甘为将军效死!”众人轰然应道。
后面的郑守成也踏上了木质栈桥,来到郑国辉的身边说道;“大人,我们先行一步到镇子里休息吧。如今正是农闲,多是组织人手修桥铺路,开垦沟渠,这些浑身精力的浑汉要找些事做,否则就会喝酒耍钱,喝多了就闹事。”
“哦,屯民手中有钱吗?”
“多少有一点儿,这崇明岛芦苇荡中的野物甚多,闲来还可以打鱼,种菜,拿到集上都能换到一点钱。”
“不是设置了迎春馆和杂货铺吗?怎的无人光顾?”
“大人,您有所不知。”郑守成边走边解释说道。
一旦郑国辉摆起官架子,他这个五叔也不敢喊一声“国辉贤侄”,而是得规矩的喊一声“大人”,以示敬重。
从码头到镇上的道路,是修整平坦的碎石路,道路两侧设有排水沟,可以保证暴雨后不积水,雨水不会浸蚀路基。
崇明岛地处江南,每年春夏之交的3~6月,夏秋之交的8~9月经常暴雨如骤,这排水沟渠断断不能少,而且要挖的深,挖的宽,有利于积水迅速消退。
但凡懒惰一些,那就是水漫村庄的结局。
如今是十一月中旬,呼啸着掠过江面的寒风凛冽,脚下的土地都冻得邦硬。
郑守成轻咳一声后,详细解说道;
“大人,如今岛上安置民众总数达到30780余人,分置46屯,基本上靠着沿江北一侧崇明岛分布,共有八个中心屯。
从我们现在的光明镇,向东西两侧延伸,有一条沿着江岸的中心大道联通,就像羽翼一样向两侧展开。
按照大人的嘱咐
所有的移民村屯建筑全部距离江岸四里以上,举凡有船舶从江北经过,看不到岛上有人烟生活的痕迹。
光明镇东侧是一道弯屯,二道湾屯,三道湾屯顺序下去,直至12道弯屯。
光明镇西侧是首圩屯,二圩屯,三圩屯直到八圩屯。
再往腹心地区,名称就比较乱了。
有湖心屯,河边屯,孤山屯,裴家屯,赣西屯,闽南屯等等,皆是近期开辟出来的新屯点。
相较于老屯点,新屯点的问题少一些,只要干活吃饱饭就行了,没那么多闹心事。
按照大人部署
各屯点都设有杂货铺,允许有手艺的人自营买卖,按照店铺收税,如今各屯基本上都发展起来了。
尤其在老屯中
豆腐坊,各种早餐铺,炸油条,蒸包子,做菜馆,打铁篦匠,各种林林总总的小生意都发展起来,市面上也比往日繁荣。
每屯设立的迎春馆,置女8~13人之间,在中心屯里,置女二三十人不等。
每次以一斗米计数,亦有半斗的廉价货,日常收益相当不错。
村民手中的余粮,通过这种方式基本都收拢了上来。
这些屯子移民中的男丁,很多人即便忍了饥饿,也要积攒些粮米来,在迎春馆内过一把瘾。
卫生方面把控甚严,无论何人来到迎春馆都必须热水洗浴,注重身体洁净,免得传播疫病,做的远比外面好的多。
但凡有常例,必有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