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13节

  郑国辉高居上首座位,身上散发出无形的气势,令家族几个房头的长辈都显得有些拘束,说话都谨慎了许多。

  酒席宴罢,各自散去。

  老太公郑守仁带着郑国辉来到后院书房,摆下香茗,父子两人对坐饮茶醒酒,说一些家常话。

  犹豫了下,郑守仁还是开口说道;

  “国辉吾儿,今日侄儿国军议婚之事,原本初衷也是好的,只不过失了分寸而已。

  罚跪祠堂三日,是不是稍嫌过重啊?”

  看郑国辉喝着茶没有做声,郑守仁轻叹一声,开始为郑国军说情,道;

  “你知道的,你那个二叔是个短命鬼,二房头的国军自小便没了爹,也无人看顾,不懂规矩礼数,自然行事就孟浪了些。

  我们这些做叔伯的长辈,念在老二那个死鬼的面子上,对他多有回护,养成了跋扈的性子……”

  “所以呢?”郑国辉似笑非笑的说了一句,兀自端起茶喝了一口,轻轻放下后说道;

  “郑氏家族瓜枝连蔓小几百口人,再加上联姻的这些外戚,一千多都打不住。

  无规矩,不成方圆。

  若父亲只想在通州城做个土财主,没有光大郑氏家族门楣的想法,我自然不会多事。

  但若想跻身名门望族,规矩断断少不了。

  父亲您看……

  江南这些名门望族,世代书香门第的高门大户,哪一家不是规矩森严,尊卑有序,平日里结交桑梓乡里,出钱修桥铺路赢得名望。

  为富不仁,横行乡里者,岂不招人痛骂?

  这通州左近乡邻大多沾着亲,带着故,至少也是一份故乡人的情谊,乃是我郑氏家族立足的根基。

  这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水,不是自绝前途吗?

  孰轻孰重,心中当有一份计较。

  至于剔除某些家族败类,那是剜除了身上的毒创,能够赢得乡党的赞许和好评,我认为是值得的。”

  “国辉吾儿,没那么严重吧?”

  “哼,郑顺只是略微打听,就已经验证了此贼的诸多罪状。”郑国辉不假以辞色,脸色冷下来以后,老太爷郑守仁看了都心里犯嘀咕。

  郑国辉继续说道;

  “此贼信好渔色,平阳街一户秀才妻子甚美,落入其眼中后,多次图谋得到该女。

  不久前,那名秀才被发现溺死于一条小河边,随后郑国军强掳该女,藏于自家院中,日夜淫乐,是否有此事?”

  看着老太爷郑守仁沉默不语,想必也多有风闻,因为郑国军此贼压根儿就没避着人,素来行事跋扈。

  而这仅是其恶行中的一斑,依仗着郑氏家族的势力,在通州城惯于欺男霸女,强占的民女不下十余人,更是纵容恶奴打死打伤多人。

  在这动荡的年月,告到官府也无人问津。

  郑国辉眼中的厉色一闪而逝,他绝不容许此等品行卑劣之人,坏了自己的大事儿。

  揭过了这篇,又谈到了郑国辉的婚事。

  郑国辉原本不想这么早结婚,但在如今的时代确实另类,现在也没有战事紧张,无法分身的借口。

  只能依从父母的意愿,尽快择日成亲。

  可是他看了一遍拟结亲的女方家世后,直接摇摇头全部否了。

  原因很简单

  家族中张罗的这些结亲女方家世,她一个都看不上眼,条件最好的才是七品知县之女,那什么档次?

  “怎么,吾儿都看不上吗?”

  “不瞒父亲,此次我累积军功甚多,前后已经有七份军报呈送兵部。礼部尚书福珠大人已答应帮国辉疏通门路,谋求一份从二品江南副将的官牌告身……”郑国辉说的底气十足,他淡定的给父亲和自己都斟上了一杯茶。

  然后端起来,放在嘴边轻轻的吹拂热气,态度已经不言自明了。

  老太公郑守仁却听得急了,手中的拐杖往地上顿了一下,叱道;“给老夫还卖关子,皮又痒痒了吧?快说。”

  装逼失败,郑国辉神情幽怨的看了一下老父亲,直接交代说道;

  “今日收到京师来信,这事儿已经有眉目了。估计年后三四月份还需亲至京师一趟,上下打点一番。

  若然一切顺利

  上朝觐见陛下和两宫皇太后,问对之后,希望能够得到圣旨封授,能有六成把握。”

  “祖宗保佑,光大门楣呀!太好了。”老太爷郑守仁激动的脱口而出,想了想,又说道;“全赖祖宗保佑,今年大冬节上,无论如何都要隆重祭拜宗祠,国辉吾儿,到时间你能来吗?”

  “此等大事,吾必亲至。”

  “那就好,那就好,我会吩咐下面早早的就筹备起来,相关一应物品不能减省,还要请高德大僧来做法会,一定要办的隆重些。”

  “父亲喜欢就好,那崇明岛那边,如今的情况如何?”

  “你这段时间在江南剿匪,陆续又送来不少男女,听老四说已经有两万八千余人,开辟屯子40余个,但是夏收的存粮吃了不少。”

  “存粮就是耗用,来年必然开垦出更多荒地,生产出更多粮食,用多少都不必心疼。”

  “道理我知道,只是国辉吾儿,你如今身居军方要职,未来不可限量,难道非得去下什么南洋吗?”

  “父亲大人,国辉不想一辈子做满人的奴才呀!”郑国辉轻叹了一口气,然后语气坚定的解释说道;

  “想必父亲已经看出,这朝廷的气数已尽,撑不了多少时日了。

  若然一朝崩塌,那可是席卷神州大陆的莫大事件,风云激荡,群雄并起,又是一个战争动荡的时代。

  具体持续多少年?

  有可能三五十年,有可能百余年,历朝历代的更迭伴随着血雨腥风,那是远比长毛匪乱更可怕的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想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跳出华夏大陆,前往南方寻找一块富庶的土地安定下来,成就一番伟业,当是最好选择。

  到了那时

  我郑氏宗族未尝不可以封王拜相,左右一方国土,治理施政尽皆由心,不用再看任何人脸色。

  偌大基业传诸于后世子孙,亦是一出美谈,何乐而不为也?”

  他描绘的这样美妙图景,简直把老太公镇守仁听的两眼放光,神色犹疑有些不相信的说道;“国辉吾儿,南洋这个地界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此事我自有计较,届时集齐西洋帆船上百,甲兵万余,浩浩荡荡下南洋。多少土鸡瓦狗尽皆扫灭,就在翻掌之间也。”郑国辉信心百倍的说道。

  他现在一个劲儿的给老太公灌迷魂汤,就是为了得到家族的鼎力支持。

  “好,好,好,有此宏大夙愿,我郑氏家族就是卖锅卖铁也要支持到底。”老太公郑守仁一想到这样的美妙前景,眼睛笑的都眯不开了。

第17章 自有考量

  在与父亲郑守仁密谈过后,郑国辉回到前院右侧的一个独立小院子休息,这是他在家居住的地方。

  这有个单独的小门,开在前院右侧的墙上。

  进去以后地方不大,分别有三间朝南的正房和两间厢房,一前一后搁了两个大水缸,院子中间是一颗两百多年的石榴树。

  随行的十余名亲卫都安排在厢房中,官至千总的亲兵队长郑顺则回家探亲去了,他也住在通州城中。

  郑顺一家是世仆,传到现今已五代人了,其父就是族中的工坊管事,主要负责吕四港那边的晒盐场,几个月才能回来一趟。

  向南的三间正房中,居中一间是客厅,可以款待来客和家中亲眷,右侧是书房,左侧是卧室。

  郑国辉进来的时候,夫人派来的服侍丫鬟巧月点燃了一支檀香,正在将青铜质地的檀香炉盖上。

  见到他来了,忙屈膝行万福道;“奴婢见过二少爷,少爷万福金安。”

  “罢了,房中只有你吗?”

  “回禀二少爷,夫人派了巧月和巧星伺候,巧星去后厨取桂花莲子羹了,很快就回来。”

  “嗯,你且自便吧。”

  “遵命,奴婢告退了。”巧月是十五六岁的漂亮少女,发育的身材已玲珑毕现,闻声脚步如狸猫般轻柔的告退了。

  郑国辉在桌边的椅子上坐下,细长的手指轻轻的敲打桌沿,思忖下一步行止。

  当前的一件大事就是成亲,指望家中是没戏了。

  郑氏家族在通州府确实是一方豪强,但也仅止于此,顶了天能接触到通州知府或同知,抑或如皋,海门,启东这些县城的名门大户,书香世家。

  郑国辉的眼界可不止于此,翻过年去,那就有可能陛下圣旨实授从二品江南副将,真正的位高权重。

  二十岁的年龄,除了满清宗室子弟很少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在他看来

  结亲女方家世至少得三品左右文官大员,比如江苏布政使,按察使之类的一省大员,能够为自己的事业提供鼎力支持。

  一军一政,相辅相成,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绝佳效果。

  至于四品的知府家世,郑国辉都觉得太低了些,直接看不上眼。

  他要的就是政治联姻,老丈人的官越大越好,前途越光明越好,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至于女方是否美貌如花,是否善解人意能讨得郑国辉的欢心,他倒并不在意。

  这个年代可是能够纳妾的,娶妻娶贤,纳妾当然是弥补遗憾了,这方面,郑国辉看的很开。

  下南洋早已经派人去考察了,详尽了解南阳各地的风情、民俗、人口分布及殖民情况,迄今已有一年多时间。

  若没什么意外

  也就在眼下的时节,年前年后就该回来了。

  购置武器装备方面,近期已陆续派遣三批人手,装扮成来自不同地方的客商与英国人接触,购买了三批军火。

  这三批军火全都是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没有一门火炮,可见英国商人极其谨慎,类似火炮这样的犀利重器轻易不敢售卖。

  这三批军火少的六七百支步枪,多的1600多支步枪,总计约3350支英制步枪,耗费2万8千多两白银。

  年前郑国辉不准备再动了,等到年后再派人接触续购,目标至少装备15000杆新式洋枪和30~40门12磅野战火炮。

  自已的督标营留用四千支步枪,其他的全都运回通州老家储备起来。

  在家里待几天,郑国辉就准备动身前往崇明岛去看看,若有什么未尽事宜,正好顺手解决了。

  如今的崇明岛是三不管地带,松江府既无力又无瑕过问这个偏僻的不毛之地。

  通州府同样如此,主要精力用于恢复常年匪乱后的农业生产和秩序,厘清税赋,盘点田亩和人口等等,没有半点兴趣过问那个不毛的江中荒岛。

  郑国辉胆大包天的在崇明岛上安置了两万大几千人,消息一点没透露出来,关键是崇明岛孤立于江中。

  没有船舶往来,如何能泄露消息?

  也只有当今朝廷动荡不安,下面南方各省汉族督抚大人趁机做大。私下里勾连势力蔚然成风,趁机做大者不知凡几,只不过心照不宣而已。

  满清朝廷的气数已尽,这不单纯是朝廷重臣的共识,而且民间有识之士大多认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经过他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江南督标营俨然已经转变成全洋枪军队,从训练到战斗力全都比肩洋枪队。

  无形中,比各地绿营军高了一个层级。

首节上一节13/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