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84节

  动力研究所的齐大木?

  刘宽听出谁在喊,心就悬起来,暗想:该不会锅炉又炸了吧。

  连忙走出苏铨的“办公室”。

  苏铨大约也有此担心,动作比他还快些,明明后起身,却先出了门。

  齐大木本在东偏房那边探头探脑,注意到两人从厅堂出来,忙过跑来,一脸喜色地道:“禀告两位上官,蒸汽机造成了!”

  听此,两人先是微愣,随即大喜。

  苏铨满脸笑容,“原来是喜事!”

  刘宽也一脸的笑,口中却道:“就算造出来了,也是第一代,估计离实用有段距离去看看就清楚了。”

  说着便要跟齐大木走。

  苏铨忙拉住他,“刘副郎莫非忘记陛下旨意?还是我去吧。”

  刘款道:“蒸汽机造出来,我必然要亲眼看一看的,一起去吧,到了研究所注意安全就是。”

  苏铨无奈,只能跟刘宽一起去动力研究所。

  因距离不近,一伙人又有不少步行的,约莫两刻钟后才来到动力研究所大院外。

  抬头望。

  只见后院烟雾如柱,又传出怪异的嗡鸣声。

  仿佛似有个刚诞生的怪兽,在这明初的京师欢叫。

  本来是要12点上架的,结果给忙忘了,于是拖到了现在。

  最近确实忙,没有存到稿子。

  但上架必须多更,不然哪儿对得起读者朋友们?

  先奉上两章(五千多字吧),晚上再写再发,争取日万。

  再次拜谢订阅的各位!

第100章 专属护服,马拉列车

  回过神,苏铨便拦住刘宽,“我先进去看看。”

  刘宽无奈,只好等在外面。

  不多时,苏铨就带人出来了,并拿了套防护服。

  这套防护服以厚棉布为内衬,中间是一层牛皮,最外面则是精良的藤甲,还有附带着面罩的钢铸头盔,几乎覆盖了手脚以外的所有地方。

  可以想象,这玩意儿穿上后必然行动困难它并非研究所原来的款式。

  刘宽在齐大木等人的帮助下,熟练的穿上。

  为何熟练?

  因为这就是他在研究所的专属防护服。

  苏铨请了老朱的批准,去军器局定制的,刘宽每次来都要穿这个。

  穿好防护服后,刘宽步履艰难地前往后院,终于是瞧见了正在运转的大明初代蒸汽机。

  经过加工的钢铸锅炉仍裸露在外,由钢铸管道连接着汽缸、冷凝器、调速器、气泵,以及动力传输系统。

  除了锅炉、汽缸,最醒目的便是动力传输系统的巨大飞轮了。

  这飞轮有半人多高,上面装有两个齿轮,与连杆相衔接。

  在锅炉、汽缸、气泵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有刘宽给的资料,再加上征调了大明各类手艺精湛的工匠,这套传动装置打造起来并不难,早些日子就制作好了。

  锅炉旁,一名匠徒穿着防护服正往里面添加燃煤,热得满头大汗,裤腿都湿透了。

  他添完燃煤,就站到了十几步外。

  刘宽不是透视眼,看不到缸体、管道中情况如何,却瞧见汽缸上活塞长杆不断上下,由连杆带动飞轮嗡嗡地转动着。

  速度不算太快,却也不慢。

  见此,刘宽不禁露出了笑容大明初代蒸汽机果然是成了!

  剩下的不过是验证这蒸汽机稳定性、安全性等性能,逐步进行改进有他提供的资料,这些步骤会很快。

  估计最多两三月,应该就能制造出可用于带动火车的实用型蒸汽机。

  看了会儿,刘宽喊了郭天问一声,示意到中院去谈话。

  来到中院,几人也没寻个地方坐,就站在廊檐下。

  “这蒸汽机连续运转多久了?”

  郭天问笑着道,“有一个多时辰了。”

  “好!”刘宽点头,露出赞赏之色,口中却嘱咐道“不过接下来的试验中,你们还是得时刻注意安全,争取不再出事故。”

  “明白。”郭天问点头。

  随后刘宽又询问了一些这个初代蒸汽机的其他问题,并再度进入后院观看了一会儿,这才与苏铨一起离开。

  出来后,刘宽提议,“苏郎中,既然来了,咱们就顺道去车厢项目组看看?”

  “也好。”

  于是二人又去了附近的车厢项目组。

  车厢项目组也是在石灰山附近一个大院里,但试验场地却是外城墙到玄武湖的这一段铁路。

  车厢制造重点在于地盘与车轮。

  有刘宽给的资料,又有诸多能工巧匠,技术上不存在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底盘、车轮以及联动装置的材料。

  不过当六合钢铁厂炼出钢水,并建成水力锻造机床后,材料的问题便解决了。

  当刘宽、苏铨到来时,裘七尺正要带人去进行今日的试验。

  虽然蒸汽机才造出第一代,还不能用于火车试验,却不代表车厢试验不能进行早在一个月前,车厢项目组就在用马匹拉动车厢开展巡轨试验了。

  裘七尺工匠出身,虽然负责的并非火车核心项目,却也干劲儿十足。

  瞧见刘宽、苏铨后,他简练地行了礼,便主动介绍道:“今日试验的是八匹马拉动五节车厢巡轨,若能成功,咱们车厢项目组现阶段的任务便算完成,只等蒸汽机了。”

  刘宽道:“初代蒸汽机已经造成了,接下来就是改进,也许下个月郭主事就会找你们进行联合试验。”

  “真的吗?”裘七尺听了一喜,“那可太好了!”

  车厢项目组的院子离铁路很近,说话间众人便来到了铁路边上。

  只见五节车厢首尾相连停在铁路上。

  前面两节设计成载人的客厢,后面三节则设计成货厢。

  每节车厢都不算长,三丈有余,宽则一丈有余。客厢高约九尺,货厢无棚,高仅六尺。(明代有多种尺数,此处一尺为33.3厘米。)

  客厢底下仅两组车轮,货厢因为载重需要,则有三组车轮,皆是钢制,与铁轨吻合在一起。

  最醒目的自然是车厢前面的八匹骏马了。

  因为铁路上铺着碎石子,又有水泥“横木”与铁轨交错,并不适合马匹奔走。

  于是车厢项目组便在前面架起了长长的几根横木,将八匹马分在铁路两边的平整地上,以此带动车厢行进。

  裘七尺让几个工匠连续检查了几遍,确定各方面准备无误,这才下令开始试验。

  只见随着几个马夫,驾驭马匹前行,五节车厢也被拉动,沿着铁路向玄武湖方向行驶去。

  速度并不快,刘宽等人可步行跟上。

  走了一会儿,马拉列车的速度才提了上去,却依旧止于马匹小跑的速度。

  众人停下脚步后,看着车厢远去。

  裘七尺感慨道:“这用马匹拉动列车,车厢越多,便需要越多的马匹。”

  “而马匹越多,对马匹及车夫的要求就越高若是彼此不能协同好,很容易便会跑脱铁轨,车倾马翻。”

  “这八匹马、四个马夫能做到眼下这般程度,已经是多是训练、磨合的结果了。”

  “刘副郎应该瞧见了,这就是八匹马拉动五节车厢的最快速度。”

  “想要赶上正常马车速度,甚至超过,除非将铁路填平,只留上面的铁轨,且最好是用两匹马拉动一节车厢。”

  说到这里,裘七尺摇头笑了笑。

  因为他知道那是舍本逐末,没什么意义。

  刘宽看着车厢消失的方向,若有所思地问:“有进行运载试验吗?”

  裘七尺道:“五节车厢已经是马拉列车的极限,下一步咱们就准备进行运载试验了。”

  刘宽点点头,又道:“你们车厢组实现时,要多观察铁轨状况,利用我给的资料,多培养人才,积累修整铁轨的技巧和经验。”

  “等到明年蒸汽列车出来,还需要由你们车厢项目组领头铁轨检修工作。”

  “此事责任重大,关乎着这条燕沪铁路有多少段能通行,裘主事还需多上些心。”

  裘七尺点头,“下官明白。”

  后世火车早已电气化、信息化,因此对铁路各方面要求也相当高,时常检修,以确保安全。

  蒸汽列车速度没后世那么快,对铁路要求自然低不少。可要求再低,也是有要求的起码要铁轨能保证列车正常通行。

  大明没有检修铁路的技术和人才,刘宽只能搜集了电脑上所有相关资料,在加上自己的一些相对靠谱的认知,交给裘七尺。

  让他利用车厢项目组的试验,挑选一批二三十岁的机灵工匠,往这方面培养。

  这般去做,说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有些勉强,却也是没办法的事。

  刘宽倒是妄想过在大明连上后世的网络,好上网下载各种所需资料他在九月初三、十月初三以及几日前的十一月初三,都掐着时间点上大桥上去试验了。

  然而不论他站到哪个位置,都无法连接到后世的网络。

  想想也是,能和铁路、大桥一起穿越到明初已经是闻所未闻的奇事了,哪儿可能再让他连到后世的网络?

  因此,他如今对连到后世网络之事几乎不再抱有期望至多明年八月初三上午再掐着点去大桥上试一试。

  

  与苏铨一起回到了科技司院。

  眼见快要到午时,刘宽便准备收拾一番回府吃饭。

  却有宦官来传达老朱的口谕,让他到奉先殿去。

  刘宽也没多想,让小厮阿荣先回府告知朱蕙兰一声,便随宦官去宫里了。

  到了奉先殿,只见朱元璋、朱标都在,皆一脸的笑容。

  ‘莫非老朱知道蒸汽机造成了?’

  刘宽心中猜测。

  同时躬身行礼,“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首节上一节84/325下一节尾节目录